现代悼亡诗中的智性抒情——以臧棣《写给儿子的哀歌》为例

来源 :长江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jiao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悼亡诗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抒发哀伤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语言媒介由古代汉语变为现代汉语,现代悼亡诗虽然在表达的情感和内容、形式上同古代悼亡诗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叙事手法、意象选择、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等方面皆展现出独特的智性特征.《写给儿子的哀歌》(十四首)是诗人臧棣写给儿子的一组悼亡诗,不仅真切抒发了诗人个人的丧子之痛,更以此反思生命与当下时代,呈现出感性与智性交织的特点.其情事交融的叙事性技巧、具有象征性的客观对应物以及对自我和生命的哲理性反思等特征,是现代悼亡诗中智性抒情的具体体现.
其他文献
朝阳区高度重视试点工作,由区委组织部统筹、区委教育工委牵头,根据区域实际、学校特点,从137个中小学中选择5个不同类型的学校,从2021年7月起,启动实施了为期半年的试点工作,为下一步全面启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北京市通州区作为首批试点区之一,试点运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并承担了“跨区域办学学校试点运行策略研究”的研究课题.针对跨区域办学中的学校管理、党组织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对照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3+1+5”的运行机制,着重解决跨区域办学中的沟通协调机制、共建共享机制、管理监督机制、教师专业发展等关键问题,逐步形成了以下经验和策略.
唐近300年间贬流忠、万二州可考者34人,其中忠州19人,万州15人.以时段多寡论,宪宗朝9人,德宗朝6人,玄宗朝5人,代宗、僖宗朝各3人,中宗、肃宗、文宗朝各2人,高宗、宣宗朝各1人.以谪罚性质论,贬官30人,流、安置及官职不详者4人.以贬后任职论,刺史15人,长史、别驾4人,主簿、参军、司马、司户8人,尉3人.以诗文创作论,张志和、刘晏、陆贽、李吉甫、吴武陵、白居易、李景俭、于季友诸人均有诗文传世,就中尤以张志和、陆贽、白居易、李吉甫、吴武陵等较知名.
海淀区坚持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通过完善机制保障、开展试点研究、优化班子配备、打造党建品牌等举措,为构建职责明确、协调顺畅、运转高效、作用到位的教育治理体系夯实基础.
“中国文学史”如何在日本发生这一问题,学界关注较多却暂未见深入探讨.“中国文学史”著述在日本发生,是诸多要素交错影响的结果.明治时期文学观念的近代嬗变为中国文学史书写提供了叙述内容模板,西方史学方法论的导入为其提供了叙述范式,而明治时期对传统学问的回归、和汉的对立以及西方中国学的刺激则为“中国文学史”发生提供了可能.这一现象可说是近代日本在西方学术思想影响下,对传统学问的自省及内部调整的结果,也意味着近代日本“中国文学史”学科的诞生.
燕山地区试点的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策略研究,侧重实践层面的经验总结,对照选优配强干部队伍这一综合目标,跟踪分析选拔任用、轮岗交流、重点培养等方式在操作层面的运行情况,动态考量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的“四导向”策略对于提升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试点工作中引领作用的具体呈现与效果,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研究成果.在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策略方面,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简单地说,反训是一个词具有两个相反意义的词义现象,但细究起来,具体情况相当复杂.比如怎样界定意义的相反?相反的意义必须是共时还是历时也算?共时和历时如何区分?是独立的义位还是临时的语境义?独立与临时如何判定?是同一词的引申义还是外来寄生义?是词还是词组?等等.这些问题在理论上本就莫衷一是,若落实到一些具体词语,就难免见仁见智了.《金瓶梅词话》中的反训词可从成因的角度分为六种类型:行为目的不同造成的反训、反语造成的反训、同一行为涉及两端造成的反训、行为的受事及与事不同造成的反训、焦点效应造成的反训、不同义位
作为北京市“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区,东城区确定了5所市级试点校和5所区级试点校,坚持系统研究与实践推进同向发力、体制创新与机制完善同步推进、把关定向与办学治校同频共振的原则,重点围绕“教育集团化学校试点策略”进行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全面落实中小学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
在广水方言里,“倒”和“得”都是持续体标记.“倒”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得”用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实现后状态的持续,主要表静态持续.从形式上看,“倒”和“得”分别属于汉语方言“V+动态助词”类和“VP+在里”类持续体表达式中的持续体,二者在语法性质和使用特点上完全不同,但可以共现,形成一种强势持续句,并带有肯定的意义.在用法上,“倒”和“得”与其他方言里“V+动态助词”类和“VP+在里”类持续体表达式中的持续体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
宋代诗禅互动频繁,“以禅喻诗”更是成为南宋诗坛颇具代表性的诗学现象.“悟”作为导向成佛的境界判定,其所具备的习得性、持有性与超越性在南宋时期被系统地引入诗学领域,从而形成以“遍参”“妙悟”与“圆境”为要领的禅化诗悟观.遍参立足于诗歌创作的操作性,要求主体以经典所具备的活句为参照,通过对“句中眼”的把握来促成个人创作状态由迷向悟的转变.“高识”“正体”与“兴趣”是妙悟的基本内涵,三者的统一可以将与诗有关的体制法度因素内化为自性之所显,进而确保诗家“第一义”的不落.圆境则是妙悟之后诗歌超越悟执的一种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