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与外语学习之思考

来源 :科学大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wn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受到外语学习者的欢迎。本文讨论虚拟技术与外语学习的关系,认为语言与人的概念系统密不可分,外语学习的难点在于调整自身的母语思维方式,适应外语的表现形式。虚拟技术有利于浸入式学习和促进外语概念系统的发展。
  关键词:虚拟;概念化;浸入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151-001
  1.引言
  在英语教学中,常常强调教学内容要反映实际的语言使用情景,具有真实性,但对于真实的本质往往忽视。怎样才算做真实?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表明另一种可能性:我们如此肯定的现实也许只是一种幻觉,就像那些囚禁在洞穴里囚犯认为火光映射在墙上的影子是真实世界。笛卡尔同样不能确定他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他唯一确定的是,他在怀疑,“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如果生活在我们的年代,他有更多的理由怀疑真实的存在。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虚拟技术日新月异,针对于此,笔者对于外语学习中应用虚拟技术给出一些思考,试图回答两个问题:虚拟技术在外语学习中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对外语教学有何意义?
  2.外语学习的目标
  外语学习者的最终目标是尽可能接近本族语使用者的水平(Cook,2002)。Cook认为外语学习者有两种不同的目标:外部目标指学习者能在语言课堂以外运用外语进行交际活动,比如说旅游或者购物;内部目标指学习者学会以外语方式思维,形成新的概念系统。过去几十年,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语言教学都强调外部目标。情境教学法,听说法和功能意念法都基于相同的理论假设: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但是语言不仅仅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内在目标越来越受到关注。社会文化理论与建构主义教学法都强调学习者自身的转变。
  3.语言习得中的概念化
  语言反映人的认知系统。兰盖克(Langacker,2008)认为,语言只是底层概念系统的冰山一角,语言可以揭示出人认知世界的方式。语言本身并不表现现实世界,而是表现人经过认知加工过的世界。这种认知加工过程就是概念化的过程。
  学习外语时,已经存在的概念系统会抵制外语所承载的概念系统。外语学习的任务就是克服这种阻力,教学方法就是帮助学习者克服这种阻力。语言教师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是,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没有外语的环境,只能在他们的母语环境中学习。学习者也不断体会到,他们母语概念与外语形式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也就是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区别,前者概念与语言形式统一,而后者则矛盾。语言与概念化匹配是使用母语的特点,语言和概念之间的不匹配则是使用外语的特点。
  4.虚拟世界中的概念化
  语言描述的是人经过认知加工后的世界,而不是世界本身,因而语言描述的世界,本质上是虚拟的,习得语言,也就是学习认知世界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需要真实的世界来学习语言。甚或,我们就生活在一个虚拟的现实世界中,这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人的概念基本上是基于隐喻建构的(Fauconnier
其他文献
除单细胞动物以外,动物个体由两部分细胞组成:不同类型的体细胞及生殖细胞.两者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成.受精是动物个体发育的开始,单倍体的雌、雄生殖细胞结合,各自的单倍体基
微课以微小、精细和针对性强等特点迅速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本文介绍了微课在《电力拖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反思在制作微课和应用微课时所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实践
摘 要:丰润天宫寺塔发现的石造像,是辽代石造像的精品,对研究辽代佛教文化以及石造像的时代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河北唐山; 辽代石造像; 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J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72-001天宫寺塔位于唐山市丰润区天宫寺塔公园内,建于辽清宁八年,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塔,高24米。该塔历代均有修缮。1976年在唐山大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1987年原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