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话传说看儒家生死观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z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神话由于材料分散以及儒家的历史化阐释,丧失了建立独立文化形态的机会。因此有人认为儒家理性的世界观消灭了神话的神圣性。然而,作为相近时代的两种话语,他们的生命意识和思维模式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因此本文试图以神话传说来解读儒家生死观,以求对儒家思想的未知面做一开拓。
  关键词:神话;儒家;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2-0050-02
  众所周知,儒家是推动神话历史化进程的“主力军”,对于神话传说中关于未知世界的设想,儒家一向都持保留意见。儒家思想更加注重现世生活,而对死亡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相反,神话却对死亡情节颇多描述,对死亡之后的归宿多有设想,有人甚至认为死亡意识是神话的起源。由此看来,神话与儒家思想在生死问题上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然而,两者产生的时代相距不远,都是在原始生命意识和思维模式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就这一点来看,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这种一贯的而非断裂的、同一的而非异质的生命意识和思维模式,来对儒家生死观进行解读。
  一、主宰生死的力量
  在神话中,不仅鸿蒙天地是神开辟的,万物生灵是神创造的,甚至日月寒暑、山川江河、风雨雷电也都是神所化成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神都拥有着和人相同的特性。如《五运历年纪》中称盘古死的时候,将左眼化作太阳,右眼化作月亮,四肢五体化作四极五岳……可以看出,他的身体和一个普通人并没有太大区别。甚至在一些民间传说中,盘古只是一个镇压乱臣的王者形象,既没有造物主的神秘,也并非全知全能,当然也不具备左右人生死的能力。而造人的女娲也是一样,不管是《风俗通义》所说的“抟黄土造人”的地母形象,还是传说中与伏羲结合生人的形象,都体现出一个普通女性的特征。对此,屈原就曾发问道:“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如果说人是由女娲创造的,那么跟人有着一样身体的女娲又是由谁创造的呢?
  同样的,在儒家经典《论语》中,也多次出现了天地鬼神的概念,虽然这些概念不像神话中那样具象化,但是也与人的意志相对,具有主宰生死的力量。如颜回死的时候,孔子悲叹道:“天丧予!”孔子被匡人拘禁的时候,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里的“天”明显对人的命运和生死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张岱年对此说道:“通观《论语》全书,所谓天,所谓命,都有两层意义:天既指有意志的主宰,又指广大的自然。命既指最高主宰的命令,又指客观必然性。”这两层意义与其说是分开的,不如说是合二为一的。因为透过上文对神话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自然是人格化的神所化成,而神又是按照自然的规律行动,因此天道與人道实为一体。崇尚天命,既是对主宰力量的确认,同时也是一种祖先崇拜。《中庸》中说得更加明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性命都是上天赋予的,人的生死当然也应当遵循上天的安排。这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就是“生之养”、“死之哀”、“祭之诚”。“生之养”一方面表现为进退得宜、全身远祸的合时之举,另一方面也表现在以礼节情,调养身心。“死之哀”则体现在对生命消逝的惋惜和缅怀。“祭之诚”则是指要慎重地对待祭祀,用最大的敬意来对待鬼神。即使只有疏食菜羹,也一定用最周全的祭礼和最恭敬的态度对待鬼神。总之,这三者的共同出发点都是基于对天命的尊重和把握,是“天命之性”的自然流露。因此孔子说君子应当“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
  二、各居其位的位置感
  虽然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大多只存零星片段,然而就在这些片段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先民强烈的位置感。神居天上,人居地上,在颛顼使重、黎绝地天通以前,神与人之间还可以凭借天梯来往,而在重、黎绝地天通之后,人和神的距离更加遥远,等级也更加森严了。而鬼则居于由后土统治的幽都,由神荼和郁垒把守着鬼门关。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完整、有秩序、各居其位的世界。
  儒家也体现出同样强烈的位置感。在政治方面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个体人生方面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生死观方面也强调“求仁得仁”,死得其所。儒家注重现世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不信鬼神,相反,儒家是非常相信鬼神的,如孔子说:“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即使看不到,听不到,但是鬼神仍然是无处不在的。那么为什么孔子又要人“敬鬼神而远之”呢?这就在于人与鬼神并不在同一个位置,而不同的位置代表了不同的责任和义务。人既然为人,便只应该做好自己本分内的事。因此季路问孔子怎样对待鬼神时,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问死的时候,孔子又说:“未知生,焉知死?”如果连自己所处位置的分内之事都没有弄明白,如何去弄明白其他不同环境下的情况呢?慎重地对待鬼神之事,此为其一。其二便是对待不同的鬼神,儒家也有不同的态度。生病的时候有生病的时候所祈祷的鬼神,如《论语·述而》篇中,孔子病重,子路替他向“上下神祇”祈祷,孔子说:“丘之祷久矣。”《论语·八佾》篇中王孙贾“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话也表现出当时人信奉房屋里西南角的神和做饭的灶神。这些神明有各自管辖的范围,孔子的态度则非常明确:“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人们应当熟知自己的位置,也应该了解神明的位置,只有各居其位,才能够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德性内涵
  神话传说中很多死亡情节不是为了体现上天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是向死而生,通过对死亡的转化,展现出一种内在的、积极的进取精神。对于很多的失败者,神话也肯定了他们斗争的价值,不以成败论英雄。如蚩尤“作兵伐黄帝”,失败被杀后,其桎梏化作枫木;刑天与黄帝争神,失败被断首后,仍然“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些敢于挑战权威,充满斗争精神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死亡向我们展示出一种由自身生发的,而非上天赋予的内在力量。而造物造人者如盘古、女娲,又通过他们的死亡为天地完成了最后一份护养,体现出丰厚的德性内涵。   儒家的生死观也是德性化的生死观,是从人道推及天道,在顺应天命的基础上实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在儒家看来,德性是有着天经地义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实行仁道也就是实行天道,违背仁道也就是违背天道。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不是说生命不贵重——前文我们已经分析过儒家对于“生之养”的重视——而是说无论生死都应该遵循天道,也就是实行仁道。所以即使身处困境之中,儒家仍然能够固守自己的信念,不管天道是否常与善人,儒家都从未放弃过对天道的探索和对仁道的践行。在孔子及其门人在陈绝粮之时,子路问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可以说是对仁道与天道一致的质疑,而孔子则回答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则体现出对仁道与天道的一种绝对关系的肯定。正是因为相信这种绝对关系,所以孔子即使在被匡人拘禁的时候,也能坦然自若、毫无畏惧。在其他篇章中还指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总之,神话传说相比于儒家思想虽然显得荒幻离奇,充满想象意味,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它富有内涵的生命意识和思维方式。儒家与之时代相距不远,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类似的生命意识和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借鉴神话传说来对儒家思想中隐而不显的生死观进行把握,还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
  注释:
  (1)汤漳平注译:《楚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29页.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第158页,后《论语》引文均出于本书,不再详注.
  (3)张岱年:《张岱年文集 第六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页.
  (4)王国轩,王秀梅译:《孔子家语》,中华书局,2014年,第346页.
  (5)钱穆:《四书释义》,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326,328,350页.
  (6)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引《山海经·大荒北经》,华夏出版社,2013年,第121,144页.
  参考文献:
  [1]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2]楊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钱穆.四书释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王国轩,王秀梅,译.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苏俊霞.孔孟的生死观浅论[J].齐鲁学刊,2008,(4).
  [6]梁爽.论上古神话与儒家思想[D].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06.
其他文献
公正、科学、有权威的质量监督检验必须建立在科学抽样的基础上,否则,即使检验手段再先进,检验结果再准确,也不能对产品总体质量的状况作出正确的推断。
以蜂蜜百合为主要原料,研制发酵型保健酒,运用正交实验确定其最佳工艺参数为蜂蜜百合重量比为5:1,接种量为5%,发酵时间为72h.所得产品酒精度12%~14%,不仅具有营养保健功效,而
实验室的环境条件是进行监测分析的重要基础条件,也是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根据实验室规划原则,提出规划方案,建立既符合要求又适于操作的环境条件,并形成制度对其进
检测机构是依据标准用科学的检验方法对产品或样品进行检验,取得准确的数据和结论,出具检验报告来公正、客观地评价产品或样品的质量水平。影响检测报告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目的探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miR-9、miR-219及Dicer基因时序性表达规律。方法取正常发育至受精后4、8、12、16、20、24、36、48和72 h(hpf)斑马鱼胚胎各约40枚,用Trizol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