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和电子琴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三年级以前的我看上去很不正常,比如:从来不和别人说话,总是自顾自地玩;每次都走同一条路,每天都穿同一件衣服;特别害怕和人对视。我爸妈怀疑我智商低下,甚至带我做过智商测试。我早已忘记了测试结果,只记得当时医生意味深长的表情和爸妈无奈的叹息。
   同学们欺负我是家常便饭,“傻子”成了我当时的专有代号。也许潜意识里有一些自暴自弃,我对自己的成绩并不在意,也没有兴趣努力,以至于常常徘徊在班级倒数几名的我十分不讨老师喜欢。记忆中,那个挑剔又偏执的小学班主任曾有好几次直接指着我的鼻子骂:“如果你再这样不思上进,拖班级后腿,以后别来了!”爸妈为此焦虑不已,不断去班主任那里为我说好话,才渐渐减少了她对我的厌恶之情。当然我很清楚,她依旧不喜欢我,只是不再将那些厌恶甚至嫌弃表现在大庭广众之下。
   我当时有一个癖好,就是特别喜欢边走路边哼歌,而且哼的都是我自创的乱七八糟的歌。因为这个癖好,我更被视为异类,同学们都说我疯了。看着我遭受的一切,妈妈整天眼角抹泪,爸爸整天唉声叹气。直到有一天,爸爸说:“既然孩子那么喜欢哼歌,要不给他买个乐器打发时间?”妈妈当时就同意了。于是,他们带我去了附近的一家琴行。这一天,我永远记得,因为我的人生从此蔓延了无尽的色彩。
   那天到了琴行后,一看见电子琴,我便两眼放光,竟然坐下来开始乱弹。后来,爸爸掏了1000块钱把那台电子琴给我买了下来。当时1000块钱都快赶上我爸两个月的工资了,但爸爸掏钱的时候非常坚决。
   爸妈给我报了个电子琴培训班,妈妈每周六下午都要陪我去学琴。教电子琴的老师看我练得认真,便表扬了我几句,我受宠若惊。要知道,对于一个常常受到嘲笑和排挤的孩子来说,那几句表扬足够让我在之后的很多年里為之付出热情了。
   我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每天都听一些古典音乐,然后尝试着弹出来。虽然我在学校里仍然被别人欺负,被同学辱骂,但电子琴能抚平我的创伤。有一节课,老师弹了一首曲子的前几句,听得我如痴如醉。老师弹完之后对我们说:“想知道后面的旋律是什么样子吗?下节课我们慢慢练。”我等不及下节课,回去就自学完了这首曲子。在下一节课上,老师先让我们练习第一句,结果我一口气把整首曲子都弹了下来。老师惊讶地说:“你居然把整首曲子都弹下来了,真是个天才。”周围的同学都给我鼓掌,那一句“真是个天才”,一下子将我送入了云端,仿佛曾经受过的嘲弄和委屈,都只是为了换来这一高光时刻。
   我开始更加努力地弹电子琴。少年时期,大脑还正是发育期,也许是弹琴刺激手指进而刺激到了大脑的发育,我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笨头笨脑的迟钝孩子了,我的数学成绩也变得越来越好。当然,也有可能是电子琴给了我自信,让我把这份自信延伸到了学习中。
   我人生的转折点是小学五年级参加“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竞赛。我起初不敢报名,怕丢人,但爸妈要求我必须报。我没想到奇迹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初赛得了99分,复赛得了96分,获得市里的数学竞赛第一名。成绩出来那天,我成了学校的焦点,彻底甩掉了“傻瓜”的绰号。
   时光匆匆,后来我几乎忘记了曾经被叫“傻瓜”的经历,我的成绩越来越好,高考成功考上了中科大,后来又成功申请到了美国的博士全额奖学金。如今想来,这些成绩并不值得我骄傲,而最让我骄傲的,还是当初选择与电子琴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其他文献
发起Vlog大赛、推出十亿流量扶持Vlog计划、补贴五亿现金支持Vlog项目……最近,一些互联网视频平台纷纷推出扶持Vlog的举措,不亚于当年推广短视频的力度。当很多人还不清楚Vlog是何物时,它正在悄然成为视频行业的新风口。  Vlog 火了,但它到底是什么?   打开一瓶可乐有两个视角、搭一趟公交车有三个画面、完成转场需要四段音乐……不少人正在拍摄 Vlog,部分观众正在观看 Vlog。  
期刊
今年年初,我的母校隆德大學忽然成了“爆款”。原因很简单,一位读分析化学的伊拉克籍博士生听说ISIS一路屠城,已经逼近自己家乡,于是请假回去想把家人接回瑞典。不料他刚回去也被困住,在绝望之余用短信向自己远在瑞典的导师道别,以为人生到此为止。教授得知后,发现这位老兄论文还没写完,于是和隆德大学相关负责人协商后,雇佣了一家安保公司,派遣雇佣兵杀入敌区核心,强行将博士生一家救回了瑞典。   故事到这里是
期刊
来自兰州大学的杨洋自称“糙汉”,她是一个对武侠小说情有独钟,对谍战片如数家珍,还能为家人准备一大桌年夜饭的暖心“小棉袄”;也是一个高考物理17分,却从全国约5万名本专科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百名优秀代表之一、被《人民日报》点名表扬的学霸;还是一个曾经梦想拿起手术刀,站上手术台,却因意外受伤只能“转道”内科的医学生。  综合测评比成绩更重要   大家都说我是“学霸”,但我不这么认为。虽然大
期刊
穿过故宫乾清门,明清皇帝的寝宫乾清宫就在眼前,而乾清门西侧是康熙帝读书、与大臣们讨论学问、制定政策的南书房。乾清门的东侧,有一排并不起眼的屋子。这排很少有游客驻足的屋子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答曰:上书房,清代皇家子弟的私塾学堂。  教育体系:一切为了太子   父子相继的皇位继承制度在中国了延续数千年,也就意味着皇子的受教育程度将直接与国家未来的统治情况挂钩。皇子们去哪儿上学?谁来当老师?又该学些什
期刊
从到美国留学的第一年暑假开始,我便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手下做研究助理。之前的我,一听到“科研”二字,就肃然起敬,觉得辛苦又枯燥,是类同于修仙的清苦工作,非凡人所能及也。如今来了美国这片学术大陆,成了研究生,不真正研究一把,怎能对得起自己?于是乎,我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教育技术类项目,挽起袖管准备投入传说中的清苦科研日子。嘿,没想到,碰到对胃口的领域,科研居然也变得趣味无穷。  课程难度
期刊
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仍难以千古长存。而独属于中国的“传拓”技艺,却以一纸一墨,让金石不朽。传拓,宛如千年前的传真术,复活历史的照相机。这一超越时空的艺术,不仅为物象留影,也为历史佐证,为文化传承。  堪称古代“复印机”的传拓   什么是传拓?明代字典《字彙·人部》曰:“传者,续也。”传,也就是相传继续的意思。而“拓”,指的是用纸墨摹印碑石、器物的文字、图案。故而,所谓传拓,便是将纸覆盖在甲骨或金
期刊
中华大地上几千年以来人才辈出,很多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都是师出名门。那么,谁是中国历史上培养奇才最多的老师呢?大家肯定要说是孔子。孔子虽然弟子众多,但有姓名可查的确只有72位,这些学生中大部分弟子仅仅只能算是贤德之士,掌握的知识多、品行端正而已,在历史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 奇才者,是能将知识最大限度地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并使之产生巨大威力之人,武可安邦,文能治国。这样的人才,一生能培养出一个来,这
期刊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   ——海子《九月》   一道道房门关上了。我推开大门那沉重的门扉,它抵抗着我的推力。从前,母亲每天黎明把门打开,让清新的空气进入屋内,并在阴暗
期刊
又是一年中秋时。   晨起睁开眼睛,迎接我的是并不炫目的阳光,天边浮着朵朵阴云。不过,这并不影响期盼已久的小假日的到来所带给我的愉悦心情和舒适感。老规矩,放假回姥姥家。   一家人很久没聚在一起了,今年中秋节,两个哥哥没能回老家,家人们甚是挂念。厨房里是姥姥、舅妈忙碌的身影,她们正在为一家人准备丰盛可口的饭菜。我在厨房里逗留了一会儿,发現没有可插手帮忙的地方,便溜进客房看书去了。   依稀记
期刊
人们常说的享受大多指的是物质层面上的享受,而精神层面的享受虽然不如物质享受那般直观、可感,但在人们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今天,精神方面的享受如“久旱逢甘霖”般迫切和重要。   读书就是一种精神享受,它如品茶,若弹琴,似下棋。郑成功曾说:“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沉浸于书中,我们大可体悟出其中的滋味。   也许因为我曾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所以现在当我真正喜欢上读书时便觉得甚是美妙。好书如一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