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果园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202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岁那年,顺应时代气候,城镇居民“下放”。我家从镇上搬到乡下,在一个土坡上新搭了两间半土坯房。屋前屋后是荒坡,再后面就是松树林。母亲拿惯针线的手不得不握起镰刀锄头。
  父亲在外做工,不会使田,可从此后他比当地农民还地道,没有离开过屋前黄土。那天父亲一到家放下大挎包,立刻挽起衣袖拿起锄头,到新屋周围转悠。我们几姊妹则乐颠颠地跟在后头。父亲回头问 “你们说这屋前屋后种点啥好?”我们抢答:“桃子、梨子、李子、柚子……”父亲笑了:“都是些馋猫,好,就依你们,今儿帮我刨土,明儿买回树苗把家开成果园。”
  父亲使出浑身力气拔除枯草,隔三四米远挖一个方方的小坑。我们也跳进坑中刨土。新翻的泥土一改半坡荒芜的景象。不久父亲带回几大捆树苗,一一栽上,还用竹篾编了小筐护着小苗,不许我们和别的孩子还有小鸡小猪挨近。当然,浇水施肥就是我们几姊妹的事儿了。转眼,单调的枝干钻出了嫩绿的新芽或浅红的花蕾。一颖新芽就是一个梦呀。我们贴近树苗数呀数,兴奋不已。有时忍不住掰一个下来瞧个够,没曾想父亲也在数新芽,他发现后捡根小枝抽我们的小屁股:“还想吃果呢,先吃竹笋。”
  父亲反反复复仔仔细细指给我们认正南是一排柚子树,东边是桃,西面是李,后面是梨子和板栗,还有三棵苹果树呢。这么多的果树太诱人了。我们眼巴巴看它们长,盼望一觉醒来就开满了花,再一觉醒来就结满了果。
  渐渐地,我们个儿高了,小树也高了,有的窜到了矮矮的屋檐。有一年,大冬天,尽管父亲小心翼翼地给树身涮了石灰水,穿了草衣,五六株柚子树还是枯了,父亲心疼得几天不说话,他依然给枯黄的柚子树加厚衣服。第二年春天,枯柚脚底又长出了新芽,生命复苏了。日子一天天过,果树一天天长,终于看到灿烂的桃花变成了红桃,洁白的梨花变成了青梨,终于尝到了自家的果子。在七十年代艰苦的日子,孩子吃到一个桃一颗李都是奢望,有两年,我们几姊妹居然吃到几个青苹果。至今记得我的小伙伴围着我转的馋相,当然高兴起来了也匀给他们几个。这样的桃李芬芳的日子过了五六年吧,渐渐桃树生虫了,水蜜桃变成了狗屎桃,再后小狗屎桃也没了。桃树枯了,李树、梨树也不再青了。苹果树则根本不理我们的偏爱,只长到胳膊粗就枯了。父亲不住感叹:“老哕。”
  这时候南面的六棵柚子树却正走进生命的旺季。婆娑的枝叶搭成一片浓荫,冬天也是一派苍翠。夏秋,密密的柚子压弯了枝丫,过路的行人忍不住啧啧称道:“看这青柚,铃铛似的。”而屋后的栗子也收获了,小刺猖似的果实高高在枝头炫耀。我们女孩儿不敢奢望,眼巴巴等大风帮忙。
  中秋节后,是我们最开心的日子。清早起床,顾不及洗脸,拉开后门,窜到栗树下枯叶中,捡板栗。每发现一颗都一阵惊喜,那份快乐劲儿绝不亚于路人拾到金子。常常不管灰泥都装进衣袋,满满一口袋就颠颠跑跑上学去。父亲常端了荼,衔了烟笑看我们抢拾的劲头,看我们咬壳的模样,仿佛在欣赏一件杰作,他自己却不吃。
  那时过往行人尤其半大孩儿有点儿眼馋我家栗子、柚子。夜间无事闲逛,逛到我家路边,免不了出主意:“戳几个柚子,尝尝。“于是第二天满地狼藉,青青的不大的柚子损伤不少。父亲心疼地说:“这样打法伤了元气了。”于是决定守夜。夜半挑灯,打开一本平话故事,戴上老花镜,抑扬顿挫地念念有词,母亲陪着听书,不时插几句。过几天,附近的小青年传出话来:“彭老伯很会说故事呢,昨晚我们听了一个钟头薛仁贵征西。”
  等到十月中下旬,柚子完全黄了,栗子全部笑开了口,父亲便和母亲找出一张张包过红糖的黄纸,将栗子小心地包好,父亲打好的栗子包很漂亮,准备分批送给邻里乡亲,顺便也送几个柚子。我家的栗子柚子只送不卖。
  此后,父亲没有离开过果树,没有离开过老屋,直到生命融进黄土。
  现在我已走出老屋。老屋低矮的土坯房在众多崛起的楼房中显得日益苍老,格格不八。但正是她给了我温馨的童年。
  屋前的一片柚树依旧茂盛苍翠,年年硕果累累。屋后的几株栗树更加粗壮,已有脸盆粗。每到金秋十月,栗子仍然是方圆几里乡村诱人的亮点。我童年伙伴的孩子依旧如昔日的我们尽情享受秋风中寻觅栗子的快乐。
其他文献
中国语文教育源远流长,如果从甲骨文、钟鼎文的商代算起。有三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语文教育独立设科始于1903年,迄今百年。可以说,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既古老又年轻。语文教育学经历了由教授法——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的科学发展过程。中国的语文教育学,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之上,体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特点。因此,发掘和整理汉语文教育的理论遗产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尊重汉语文教育的传统经验,正
课堂教学是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依据教学大纲,锁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构建规范、科学、人文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认真经营好自己的课堂。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教育,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释放升学的压力,做到“减负增效”,让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经营自己的课堂?  1.精心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要像农民
成语是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熟语,它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后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成语不仅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等特征,堪称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因此,要想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就必须了解成语“背后”的知识。  一.了解一词多义现象,依据语言环境进行正确推断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词汇量比较少,同一个词,不仅有好几个解释,而且
朱光潜先生曾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批评过写作的“套板效应”,时过境迁,先生的话仍切中肯綮。我想结合平时的写作教学,呼唤作文园地能吹来一缕清新的风。    一、新鲜的素材与生活同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可见,让学生体验人生,关注生活,参与实践。把学生的真情实感调动起来,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给予作
我在教《失街亭》一文时,发现作者不管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绘,还是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都匠心独运地安置了许多个“三”,或言语,或表情,或行为,或波折,如诸葛亮有三嘱、三哭,马谡有三笑,司马懿有三探,街亭鏖战有三折三起。于是我借助课文中“三”的妙用,引导学生迅速而全面地把握了全文主旨,了解了人物,加深了对小说特色的理解。课文学完之后,学生意犹未尽,我便趁热打铁适时印发了课文第二处省略号删节的关于“空城计”
缘于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和扎根沃土、耕犁文化的共同追求,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徜徉在绿意葱茏的校园,遥望沧桑厚重的明城墙、峨然挺拔的阅江楼,笑谈“环顾中原谁为主,从容骑马上峰巅”的自信,挥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虽曾经历“拔剑四顾心茫然”之困惑,但终将步入“豁然开朗”之境界。这就是我们——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初中部语文教研组,一群语文沃土上的快乐耕耘者。全组现有22位教师,其中高级教师5人,市学科带
“不想到一点就写”、“要坚持辩证思维”,这两条原则集中地表明了论文写作的要领。由此出发,要谈论文的撰写,就必须先明确一个定位,即谈什么和怎么谈,这是有效谈论的一个重要前提,否则谈的必要和价值就无法保证。罗马神话中的古罗马有一尊奇特的门神叫“两面神”,据说它同时既能看正面、前方,又能看背面、后方,由此联想到后来在研究爱因斯坦创造的“相对论”时,有的学者根据他的思维方式形象地归结出的“两面神思维”。现
这些年,不管因为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还是仅仅因为喜欢吃中国饭菜,的确是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了;但了解中国文学的人依然很少。进美国和欧洲的一些书店,我总要顺便看一下有多少中国文学书。看到的结果是,三五本而已。而在北京的很多书店里,外国文学专柜极其富有,美国文学一溜大书架,法国文学一溜大书架,德国文学一溜大书架。看着形势十分喜人。  去年我在奥马哈的克瑞顿大学驻校写作,和喜欢中文的学生有些交
清代教育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一文中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也。”可见古人是主张讲授的。时代变迁,而今虽然各式各样的教法层出不穷,但讲授法仍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是毋庸置疑的。那如何在新的时代下让讲授法焕发出灿烂的光彩呢?在听课中我发现,很多教师侧重于讲授内容的科学性、讲授语言的艺术性、注重讲授的启发性,却常常忽略了讲授的适时性,想
这里曾养育了孟浩然、宋玉、皮日休、米芾等文学书法巨匠,这里曾留下了李白、杜甫、苏轼等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这里曾孕育了一代著名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的智慧,这里曾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有着“七省通衢”之美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充满了历史古韵的古城墙内坐落着一座现代气息浓郁的名校,它东南与仲宣楼相对,西南与明襄阳王府相接,西北遥望昭明台,曾是三国名士庞德公的居地,它就是湖北襄阳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