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前作画时,从来没有料想到画画和经济有关系。直到有一天,我的画被标了高价,我就意识到一种威胁,金钱很容易让艺术家断送掉,刻意炒作艺术创作是一种绝对的伤害。我听到周围有人说,订家出钱少,那就少用功,出钱多了,才好好画。如此心态,怎么对自己负责呢?”
云山浩渺,飞泉烟岚,平淡天真,一片江南。每每欣赏著名画家,上海觉群书画院院长、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乐震文的作品,总有一种置身自然、清和雅致的妙韵扑面而来的感觉。儒雅、敦厚、亲和,一如乐震文的为人,一派谦谦君子之风。
丁酉新春,“烟云物外——乐震文艺术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开幕,这是作为画家的乐震文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个展。展出作品60余件,时间跨度达30余年,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清晰勾勒出乐震文山水画风格形成的轨迹,融合山水、花鸟、城市景观等诸多题材于一堂,笔墨精到,色彩雅致,气韵生动,意境深远且不乏时代精神,民族派头,充分反映了乐震文“为祖国山河立传”的艺术雄心和“乐氏山水”的艺术全貌。
不仅如此,60岁的画家还将足以代表自己创作生涯至今全部心血与结晶的60幅艺术佳作,一次性捐赠给了刘海粟美术馆以作收藏、研究之用。从此,这批画家平生“最为心爱之物”就永远被国家级美术馆妥善收藏起来,不仅丰富了刘海粟美术馆的馆藏,而且完整、精彩、全面地展现出乐震文数十年来的孜孜以求与艺术探索,成了画家人品、画艺与精神最完美的体现,蔚为大观,也为当代海派艺术家群体的弘扬、研究,打开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正如乐震文本人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些海派画家应该为上海做些事情,增加海派作品的库存量,让有志于做研究的后人可以在这里找到完整的资料。”因此,乐震文认为,相比建个人的艺术馆,将艺术精品捐赠给国家,无疑是保存自己作品的更好方式。
心心念念,必有回响。在整个春节期间,刘海粟美术馆所迎来的观展群众突破新高,展览日期也因此延续了好几天,成为今年春节上海文化界的一大热点。毋庸置疑,无论是专业艺术家,还是普通老百姓,大家都被乐震文精到、细腻、传神的笔墨功夫与艺术造诣所折服,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画家的一颗赤子之心,面对艺术,面对传统,面對自然的真诚之心,敬畏之心,烟云物外,笔墨供养。这也印证了一条真理——优秀的艺术作品,必定是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才能成为广大群众普遍喜爱的经典之作。
涨价不涨价
跟艺术家没有关系
不知是谁说的,如今的时代,是艺术家所遇到最好的时代。或许真的有一番道理,当今的书画市场异常火爆,但在风格多元、百花齐放的局面下,却也难免人心浮躁,利益当先。对此,乐震文深有体会,“我从前作画时,从来没有料想到画画和经济有关系。直到有一天,我的画被标了高价,我就意识到一种威胁,金钱很容易让艺术家断送掉,刻意炒作艺术创作是一种绝对的伤害。我听到周围有人说,订家出钱少,那就少用功,出钱多了,才好好画。如此心态,怎么对自己负责呢?”为了静心养气,乐震文在书房里挂着吴昌硕的一幅八尺行书作品,对他来说,这一方面是滋养,另一方面也是鞭策。“画家容易迷失自己,看看这些东西,提醒自己山外有山,有幸临摹过大师的真迹,太清楚前人的段位是什么样的。消去几丝张狂,要知道早有先人在前头。”
不仅严于律己,乐震文也不断告诫学生们,涨价不涨价跟艺术家没有关系,看着金钱作画,艺术生命也就终结了。“我现在很怀念早前的状态,画作并不售卖,也没有人来预订什么,都是用自己的思维和内心做创造。”他毫不讳言地表示,自己是从传统中出来的画家,在临摹传统与写生里成长起来的,他绘画的养料几乎都是从这两方面汲取的。“传统的绘画是最经典,上追宋元,前溯明清,都是遥不可及的奢望。现在再看比如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的画,因为大家有着深刻的写生经历,运笔才是这般通灵。”
可以说,乐震文是一个永不满足的艺术家,他说在自己的目标里,既要坚持中国绘画讲究笔墨的传统,又尝试用新的艺术语汇为中国山水画开拓新境界。“如果不探索,我们就完了,因为我们的作品是要给将来人看的,要与时代产生共鸣。”纵观此次展览的每一幅作品,都可以折射出一段真情,一个故事,乃至画家的一分感动。此情此景,无关金钱,却有真情。因此,《新民周刊》记者与乐震文老师的对话,也就由此展开。
《新民周刊》:说起乐老师的此次展览,真可谓盛况空前,热闹非凡。是怎样的机缘促成了此次展览?如何想到要把自己的艺术精品捐赠出来的呢?
乐震文:可以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展览,作品是我从1980年代至今30多年的积累。回看展览作品,很多是我上世纪80年代起参加展览会的作品,展出结束后就存放在家。可以说,这些作品是我的成长见证,但个人的保存能力毕竟有限,这次重新托裱后捐给国家美术馆,也是这些画的最好归宿。而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对的,刘海粟美术馆也是非常重视,这60幅画全部数码扫描,存放仓库,用一套科学的方法保存。我想,这些画如果拿出去卖,不仅会流失分散,甚至还会成为了别人的牟利工具,那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
60岁捐60幅画。我觉得也是对自己绘画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回顾60年的这些画,似乎回归了初心,也提醒我身上的责任不仅是继承,还要开创,为后代留点我们这代人的风采。

云山浩渺,飞泉烟岚,平淡天真,一片江南。每每欣赏著名画家,上海觉群书画院院长、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乐震文的作品,总有一种置身自然、清和雅致的妙韵扑面而来的感觉。儒雅、敦厚、亲和,一如乐震文的为人,一派谦谦君子之风。
丁酉新春,“烟云物外——乐震文艺术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开幕,这是作为画家的乐震文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个展。展出作品60余件,时间跨度达30余年,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清晰勾勒出乐震文山水画风格形成的轨迹,融合山水、花鸟、城市景观等诸多题材于一堂,笔墨精到,色彩雅致,气韵生动,意境深远且不乏时代精神,民族派头,充分反映了乐震文“为祖国山河立传”的艺术雄心和“乐氏山水”的艺术全貌。
不仅如此,60岁的画家还将足以代表自己创作生涯至今全部心血与结晶的60幅艺术佳作,一次性捐赠给了刘海粟美术馆以作收藏、研究之用。从此,这批画家平生“最为心爱之物”就永远被国家级美术馆妥善收藏起来,不仅丰富了刘海粟美术馆的馆藏,而且完整、精彩、全面地展现出乐震文数十年来的孜孜以求与艺术探索,成了画家人品、画艺与精神最完美的体现,蔚为大观,也为当代海派艺术家群体的弘扬、研究,打开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正如乐震文本人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些海派画家应该为上海做些事情,增加海派作品的库存量,让有志于做研究的后人可以在这里找到完整的资料。”因此,乐震文认为,相比建个人的艺术馆,将艺术精品捐赠给国家,无疑是保存自己作品的更好方式。

心心念念,必有回响。在整个春节期间,刘海粟美术馆所迎来的观展群众突破新高,展览日期也因此延续了好几天,成为今年春节上海文化界的一大热点。毋庸置疑,无论是专业艺术家,还是普通老百姓,大家都被乐震文精到、细腻、传神的笔墨功夫与艺术造诣所折服,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画家的一颗赤子之心,面对艺术,面对传统,面對自然的真诚之心,敬畏之心,烟云物外,笔墨供养。这也印证了一条真理——优秀的艺术作品,必定是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才能成为广大群众普遍喜爱的经典之作。
涨价不涨价
跟艺术家没有关系

不知是谁说的,如今的时代,是艺术家所遇到最好的时代。或许真的有一番道理,当今的书画市场异常火爆,但在风格多元、百花齐放的局面下,却也难免人心浮躁,利益当先。对此,乐震文深有体会,“我从前作画时,从来没有料想到画画和经济有关系。直到有一天,我的画被标了高价,我就意识到一种威胁,金钱很容易让艺术家断送掉,刻意炒作艺术创作是一种绝对的伤害。我听到周围有人说,订家出钱少,那就少用功,出钱多了,才好好画。如此心态,怎么对自己负责呢?”为了静心养气,乐震文在书房里挂着吴昌硕的一幅八尺行书作品,对他来说,这一方面是滋养,另一方面也是鞭策。“画家容易迷失自己,看看这些东西,提醒自己山外有山,有幸临摹过大师的真迹,太清楚前人的段位是什么样的。消去几丝张狂,要知道早有先人在前头。”
不仅严于律己,乐震文也不断告诫学生们,涨价不涨价跟艺术家没有关系,看着金钱作画,艺术生命也就终结了。“我现在很怀念早前的状态,画作并不售卖,也没有人来预订什么,都是用自己的思维和内心做创造。”他毫不讳言地表示,自己是从传统中出来的画家,在临摹传统与写生里成长起来的,他绘画的养料几乎都是从这两方面汲取的。“传统的绘画是最经典,上追宋元,前溯明清,都是遥不可及的奢望。现在再看比如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的画,因为大家有着深刻的写生经历,运笔才是这般通灵。”
可以说,乐震文是一个永不满足的艺术家,他说在自己的目标里,既要坚持中国绘画讲究笔墨的传统,又尝试用新的艺术语汇为中国山水画开拓新境界。“如果不探索,我们就完了,因为我们的作品是要给将来人看的,要与时代产生共鸣。”纵观此次展览的每一幅作品,都可以折射出一段真情,一个故事,乃至画家的一分感动。此情此景,无关金钱,却有真情。因此,《新民周刊》记者与乐震文老师的对话,也就由此展开。

《新民周刊》:说起乐老师的此次展览,真可谓盛况空前,热闹非凡。是怎样的机缘促成了此次展览?如何想到要把自己的艺术精品捐赠出来的呢?
乐震文:可以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展览,作品是我从1980年代至今30多年的积累。回看展览作品,很多是我上世纪80年代起参加展览会的作品,展出结束后就存放在家。可以说,这些作品是我的成长见证,但个人的保存能力毕竟有限,这次重新托裱后捐给国家美术馆,也是这些画的最好归宿。而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对的,刘海粟美术馆也是非常重视,这60幅画全部数码扫描,存放仓库,用一套科学的方法保存。我想,这些画如果拿出去卖,不仅会流失分散,甚至还会成为了别人的牟利工具,那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
60岁捐60幅画。我觉得也是对自己绘画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回顾60年的这些画,似乎回归了初心,也提醒我身上的责任不仅是继承,还要开创,为后代留点我们这代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