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九章

来源 :脊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fPri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雨井冈
  
  井冈山用风雨迎接了我。
  淅沥细雨带我上山,把我眼前的柏油大道,淋湿成羊肠小径。我看到了小径上深深浅浅的泥泞,看到了有序的和无序的草鞋的足印。
  我从雨雾中寻找一条路,寻找毛委员上山那条路,寻找朱总司令挑粮那条路,寻找从这里开辟的,去包围城市的那条路……
  茨坪的雨更密更稠,稠密在浓浓的夜色里,稠密在四面的群峰里。
  雨声里仿佛有秋收暴动的呼啸,雨声里仿佛有黄洋界上反“会剿”的枪声。
  雨还打在当年红军的营地上吗?雨还在执著地冲刷当年战士的血迹吗?
  还有风雨里那些争论、那些主义,那些雷鸣电闪般的真理,是否依然在罗霄山脉的密林里回荡?
  井冈山,承载的就是革命的风雨啊;
  井冈山,就是让风雨吹打了革命!
  星星之火,是在这样的风雨里燎原的,烈火在风雨中燎原,还有什么风雨能将它扑灭!
  井冈的风雨是红色的风雨,井冈的风雨就是井冈的火焰,这风雨里生长红色的犁头、红色的梭标,生长红色的理论、红色的根据地,生长红色的激流、红色的道路!
  井冈的风雨是中国永远的阅读,让每一个今天走进井冈的人,都重读一遍革命的岁月……
  
  博物馆
  
  走进茨坪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其实,井冈山就是一座博物馆,她的建筑形态很壮美——革命摇篮。
   这博物馆里有茅坪的火种,有茨坪的红星;
  这博物馆里有黄洋界的堑壕,有造币厂的“雄鹰”;
  有五大哨口的眼睛,有大井小井的歌声,有红军医院里的悲壮;
  有种在庄稼地里的弹壳,有长成森林的梭标,有漫山遍野的草鞋印……
  只是我们的双脚,撵不上红军的步履;只是我们的目光,博览不了燎原的星火。
  感谢茨坪这博物馆,收藏了满山的革命。
  博物馆是井冈山的心脏啊,它把最初的火种,悉心地呵护;它让“风雷动,旌旗奋”的时空,在这里复活。
   倾听这心脏的跳动,依然激越。从千山万水赶来的队伍啊,都是一道道新鲜的血脉,都向这心脏报到,让井冈的心脏,永远蓬勃!
  
  黄洋界
   一尊迫击炮,静静地守候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就是这一尊迫击炮,就是这一尊只有三发炮弹的迫击炮,让黄洋界声震天下!
   它为黄洋界做了最响亮的发言,它和井冈山的竹子削成的竹钉一起,和树干截成的檑木一起,和漫山的石头垒成的滚石一起,保卫了黄洋界。
   所以它们成了黄洋界的品牌。
   还有品质呢?黄洋界的品质!
   品质在堑壕里,在冲锋中,在你死我活的厮杀里!
   那是旗帜下的血肉之躯,是刀枪下喷射的血!是那些指挥迫击炮指挥步枪机枪指挥滚石檑木指挥竹钉的红军战士,是保卫大小五井的地方武装和群众,是为中国革命奠基的根据地的硬骨头!
   湘赣两省四个敌团来势汹汹,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却被黄洋界上才一个营的红军打得落花流水。战士早已“森严壁垒”,满山的群众早已“众志成城”!
   这时才知道黄洋界也叫“汪洋界”,汪洋,是井冈山奋起的群峰,是埋葬敌人的大海!
  
  无名碑
   我们去瞻仰井冈山烈士紀念碑,去纪念堂里读那长长的烈士的英名,最后,读到了一块无名碑。
   汉白玉的无名碑,像苍茫的大地横亘在天之下;洁白洁白的无名碑,又像浩瀚无垠的长天,舒展在罗霄山脉的千峰万壑!
   井冈啊,用四万八千多红军和赤卫队的英雄热血,肥沃了革命的土壤,而其中三万三千多英灵,却没有留下姓名,只为井冈山,留下了铮铮作响的骨头,为根据地,垒起了一道铁壁。
   无字碑,一块圣碑!把手搭上去,你能感到前赴后继的力量,你能感到摧枯拉朽的豪迈。这碑就是井冈山啊,他们没有倒下,依然活跃在这里的每一道梁每一条岭,依然警惕在每一个哨口,依然守卫在大井小井;这碑是一条路啊,他们正在出征,还走在雪山吗?还在草地?不,这碑是一片海,是大海上一艘大船,一张大帆,他们在乘风破浪,在高歌猛进,他们在天的尽头壮丽!
   啊,这是我真实的长城,三万五千多块青砖,为老去的秦砖里,垒进去一根根铁血钢筋!
   再看,什么都没有。
   再听!听到了长茅的呼啸,听到了解放的炮声,听到了毛泽东“谈笑凯歌还”。
   无名碑,是无价之碑,所有的金钱,在这里都黯然失色!一万五千多个有名有姓的烈士,围绕在无名碑的四周,长成密密的森林,陪伴着亲爱的战友……
  
  井冈雕像
   在井冈山,到处是先躯者的雕像。
   有名的,无名的;男英雄,女战士;一代风流,初生牛犊……
   不论茨坪还是大井小井,不论红军医院还是红军造币厂,不论革命博物馆里还是英雄纪念碑前,不论烈士陵园还是休闲广场,不论大道小道旁还是山上山下,我都能与他们亲切地相见。那跃马扬鞭呼啸而出的芦德铭,那奋身扑向机枪口掩护队友突围的马义夫,那把食盐让给士兵自己伤口溃烂而死的师长张子清……一个又一个让井冈山铁骨铮铮!
   这不是雕塑,是红军依然在崇山峻岭战斗;
   这不是铜像,是战士依然在哨口值勤;
   这不仅仅是纪念啊,是红色的路上,依然燃烧的火焰。
   我仰望每一座雕像,更在心里,雕塑着井冈山,雕塑一座摇篮哺育革命的故事……
  
  烟雨杜鹃山
   看过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读过映山红里的革命。
   不是去看满山的杜鹃是否还开,是去寻找柯湘,去拜访雷刚。
   然而只有满山的烟雨,营造了满山的云雾,我们什么也看不到。
   只有那条悬空的栈道,载着我们走过苍茫雨雾,只有栈道旁的杜鹃树,摇着开过了花的青枝绿叶。俯身栈道栏杆,是云雾蜂涌,不知雾里的峡谷深几许?看远方,是奔腾云雾,不知那雾重云深处,是峰岗千仞还是江山浩荡?
   遗憾么?不遗憾。柯湘和雷刚,就相见在这云封雾锁里。这迷迷蒙蒙的杜鹃山,在我眼里是一部书,云雾是杜鹃山的封面。打开来,读柯湘是怎样“看见密林中银光闪闪红缨枪”,为雷刚拨开漫山乱云;读雷刚是怎样在雾里看到“万山丛中战旗红”;读红色的星火,是怎样点燃了碧血连天的杜鹃!
   下得山来,雨就停了,太阳就出来了,雾就散了,水田清晰在眼前,水稻茁壮在眼前,游人们的心还在山上,后悔下山早了,云雾里的风景没看到。
   我是看到了的,用心去看,走着那悬空的栈道,就知道那云空处有如烟的历史,有如雨的追思,有如风的畅想。奔马一样的云会告诉我,它的缭绕里为什么有起伏?轰轰烈烈的雨会告诉我,它的吹打里为什么有火焰?起起落落的风会告诉我,它和这座山,为什么不分离……
  
  井冈柏
  
   上杜鹃山,不见杜鹃花,花已经开过,红艳艳地开过。让开过花的枝,让护过花的叶,向我们摇曳花的成色。
   而在这悬崖上这峭壁间,在这雨缠雾锁的栈道旁,一种叫“井冈柏”的树,让我们面对风雨肃立!
   云雾间扑面而来几棵大树,往下一看,都长在一处崖畔突出的石台上,那树根在这石台上纵横交错地纠结着,延伸着,紧紧地抱着或是抓着石台,那根须其实是伸进了崖畔的泥土了的。风雨吹打去了这石台上的泥土和植被,就历练出了它今天的这种顽强与坚忍、不屈与奋争。于是就有了而今这迎风招展的风姿,在我眼里,这是一组群雕,一组井冈红军的群雕。
   就知道了这树叫“井冈柏”,是井冈柏生长了井冈的苍翠。
   看那棵倒伏在栈道上的井冈柏吧,也许是枝叶太盛,崖上那点点泥土和石块已承载不起这种分量,树倒下来,连同根上的一块石头,也被从崖上撬了出来,然而树不死,是它的根须,还在泥土里,他横亘在栈道上,像一道门楣,成为一道风景,那树冠依然青葱,依然迎着风雨。
   又见一棵小柏树,被风折断,几乎是三百六十度地弯下腰来,折痕已不新鲜,一定有了些时日,然而那弯下身来的枝叶,本色不褪,是那相连着的树皮,让生命不折!
   还是这样一棵树,细细的树干藤条一般,年岁不小了,老态龙钟的,它蛇一樣从岩窝里蜿蜒出来,冲出去,无论如何要冲向阳光,当然也冲向风雨……
   终于,我看到了什么叫“石破天惊”!
   一棵树挺立在一处崖畔,那岩石是一层一层的,那树根,盘桓在这一层一层的岩石之间,不,是挤压、冲突在这重重叠叠的岩石之间。仔细看看啊,是这根,在这崖石间拼命的延伸,拼命地去寻找泥土,是这根把这崖石一重重挤破!崖石和根,就这样构建成了根石相间的悲壮。
   树干,就在这上头立着,树冠,就在这上头蓊郁着,守护着这一处被挤破了的石垒,这一处叹为观止的山崖。
   啊,这一株株井冈柏,是我当年的战士,依然坚守在这风雨里么?那么我应该知道,年年绽放的红杜鹃,是为他们而开。也许呢,这红艳艳的花,本来就是这井冈柏的血液?
   井冈柏啊,用红杜鹃报告一年一度的春天,报告血色的爱情!
  
  红米饭南瓜汤
  
  
   在小学课本里,读红米饭南瓜汤。
   从红米饭南瓜汤里,读井冈山,读井冈山的红军,读红米饭南瓜汤喂养过的中国革命。
   在大井,在毛主席故居前,看到了一片一片的南瓜架,看到了一个一个正在变老变红的南瓜,这是一片风景了,是老表们种给游客们欣赏的,是给游客们准备的“乡里菜”。
   “有红米饭有南瓜汤么?”我们都问。
   就有煮好的老南瓜端上来,就有红米饭送给你。
   都说好吃,说还要。说就要吃这井冈山的特产,红米饭香,老南瓜甜。鸡鸭鱼肉都挤破了胃,要用这老南瓜的纤维,来缝补一回。
   老表说,红米饭这东西不能多吃,胀肚子。
   一九二七年的井冈山,只有南瓜汤,只有红米饭。一九二七年的星星之火,靠着红米饭和南瓜汤来滋补着。
   那时候的红米饭是糙糙的,那时候的南瓜汤是缺油少盐的,还吃不饱,还吃不到,所以把红米饭把南瓜汤当成了大餐,当成了营养,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当成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喝着南瓜汤,嚼着糙红米,举着红缨枪,守卫着根据地。
   今天把南瓜红米当成了口味,当成了山珍海味后肠胃的清道夫。
   井冈山高兴啊,长眠在井冈的先躯高兴,从井冈山走出去走过瑞金走过赤水河走过雪山草地走过抗日烽火走过解放战争走进共和国的大刀红旗高兴,当年靠红米饭南瓜汤充饥的他们,就是要让后来人不再靠它充饥,只是当成一点今天的回味,当成一种远处的记忆,当成一种新鲜。
   井冈山的先烈,看着我们有滋有味的品尝,笑了。
  
  燎原星火
   如潮的人流涌向井冈,涌向茨坪,涌向大井小井,涌向黄洋界。
   都举着铁锤镰刀的旗帜;都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都在烈士碑前,默默地注目,默默地鞠躬,默默地追思。
   在我眼里这都是火。
   是燎原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之火!
   毛委员带着只剩下七百人的秋收起义队伍,一九二七年上了井冈山,那是革命的火种。当朱德与之会师,这火焰与火焰,开始燎原。
   燎原成瑞金红色的政权;
   燎原成延安红色的堡垒;
   燎原成解放战争的滚滚铁流;
   燎原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辽阔江山;
   燎原成七千多万共产党员!
   我们来寻找,当年的星星之火是怎样在风雨里飘摇?
   我们来寻找,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我们来寻找,农村是怎样包围城市?
   我们来寻找,井冈山的风雨,怎样孕育了天安门的彩虹?
   每一道目光,再一次审视着火种的意义。
   每一个拳头,都举着火焰的质量。
   让昨天的火种,看今天的燎原;
   请昨天的号令,检阅今天的队列……
  2011年7月18日写于初上井冈山归来
其他文献
都叫他萧夫子。  此人读了一肚子书,也喝了一肚子酒。当然,这一辈子更重要的是也写了几百万字小说。你如果不认识他,那没有关系,只要前面走来一个像日本龟田大队长的人,又远远飘来一股酒气,那无疑就是他老先生了,你肯定不会叫错。  萧夫子一辈子,身兼数职。年轻时,是工人农民兼厨师木匠,上班是工人,下班则是农民,种菜浇水。还是厨师,提个菜篮子买菜,然后回家炒菜。业余时间还做家具。他这个优良的革命传统保持数十
期刊
铁尘:周老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的专访。  周实:其实,是我应该感谢你。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采访我。忙都是相对的。各有各的忙。我忙你也忙。人活在世上就是一个忙。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如果能够悠闲一点,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可惜没有这样的命。人生难得半日闲。    铁尘:据我所知,您在青少年时期因受家庭成分的牵连拖过板车,挑过土,打过铁,这段经历对您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期刊
从广州出发,沿广汕高速东行约1小时,就到了我17年军旅生涯的第二故乡——罗浮山。  罗浮山,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的西北部,横跨博罗、龙门、增城三地,总面积260多平方公里。主峰飞云顶海拔1296米,峰顶盘圆平坦,花草并茂,云雾缭绕,日出可与泰山媲美。其山势雄伟挺拔,风光秀丽,四季气候宜人,每逢重阳节,登高观日出者达十万之众。  景区有大小山峰432座,飞瀑名泉980多处,洞天奇景18处,石室幽岩
期刊
城市里的纤夫  深深勒进肩胛位置的麻绳  交错滑动落满灰尘的布鞋  一辆缓缓转动的三轮车  一串砸向水泥路面的汗珠  一堆码得密不透风的蜂窝煤  让我想起小学课本上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不同的是那是古铜色的赤裸脊背  而你是汗水浸透的蓝灰色中山装  穿着短裤的摩登女郎  光着上身的彪形大汉  吹着泡泡的小小男孩  乌黑锃亮的广州本田  像一条喧哗的河流,流过  你毫无觉察  躬身,拽绳,蹬腿 
期刊
多少年来,我只知道韩定昌是韩总,是湖南工人报社的副总编辑,是主管业务的资深报人。我也曾为报人,现在又在基层工会工作,所以我和韩总很亲切。我当然知道他也写诗,还写散文,他的散文集《累土集》我读过,因此就读过他文字的睿智与思想的深邃。但说句实话,定昌总美言我为诗人,我却并没把他当诗人来读,而当打开他的这部诗集清样时,才觉得自己太糊涂,我应该和定昌交换场地了,定昌兄才是真正的诗人!  我是为他的《在城市
期刊
火红红的石榴花开遍城市乡村  稻浪与荷香诗意了山川平原  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季节哟  走过九十春秋的山重水复之后  才迎來这个七月格外高远的艳阳天  看江南塞北辽阔的土地上  千万条江河都流淌着喜悦    这个七月和煦的微风  从一个美丽的湖上吹来  带来坚定的信念与炽热的向往  这个夏天的脚步,从  一个寒冷的黑夜走来  其间的路很长很长,经历了  柳暗花明万水千山  曾有很多人在这条路上吟唱  
期刊
井冈山    井冈山  世界上最高的山  矗立在热血沸腾的厚土上  无数英雄豪杰  用了一生的凌云壮志  去攀爬和丈量    井冈山上的岩石  石质最坚固  每一块都是奠基石  铸就了东方最宏伟的建筑    井冈山上有一盏灯  亮在茅坪村的八角楼上  灯光闪耀出金色的光芒  照亮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让亿万中国人  永远不会迷失胜利的方向    狼牙山    太行山東麓  群峰像刀子一样指
期刊
文学,如何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似乎一直以来,就是安敏先生的文学主张和创作追求。的确,文学,只有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去影响、去感染直至去感化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可能实现文学的最大价值。不管当前文学界是怎样的流派纷立,安敏先生始终将人民大众的阅读需求和表达欲望作为他文学创作的立足点,倾心作人民大众的代言人,让能识字者就能读懂,却又使能为文者感叹弗如,他以平易的文字,发人所想发而未能发,言人所想言
期刊
“先贤襟抱聚南湖,一叶红帆万物苏。九秩征程谋福祉,中华日月起宏图。”九十年前的七月伊始,流金四溢,激情燃烧,浙江嘉兴南湖,风光绮丽,秀水迷人。一艘红船上传出了伟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师,拨开了多少年来笼罩在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之火。从此,炎黄子孙有了归一的理想信仰,有了值得托付的领航人,有了在汹涌澎湃中巍然如山的中流砥柱──伟大
期刊
夏晓霞把一叠书稿放到我面前,带着童真的笑容期盼我的应允,当然是希望我为她的第一本书写个序言,期待中又很忐忑地补充了半句:“你看这……书名?”  “行!”她没想到我会如此爽快,而我是真的喜欢了这个书名。对书名我有点“究筋”,也包括文章标题。曾经应约为乡弟李晓文作家的散文集作序时,对其最先拟定的几个书名都不赞成,后来就有了极具质感的美文标题——《扛着村庄进城》,也就有了我的一段文字。  不能说有了标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