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独立思考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guo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文月刊》2016年9月上刊登了郑殿兴先生《大先生之“大”》一文,读后,有几点不同意见,愿与郑先生磋商。
  一、郑先生写道:“不错,大先生和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确并肩过、战斗过,但那只是一时的同路,与引为骄傲的同志有天壤之别——同路与同志,并不决然等同啊。……有人却要我们别去‘抑此扬彼’,说胡与大先生一样一样的——此之矮化、贬低,是无知,还是别有啥深意?”
  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政治的需要,“抑胡扬鲁”曾经是不容置疑的“定论”。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禁锢已久的脑洞打开,胡适与鲁迅,同为现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和旗手,成为越来越多摆脱了条条框框束缚者依据历史事实达成的共识。鲁迅与胡适最宝贵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破天荒地对于人的认识。1907年,远在日本求学的鲁迅明确提出 “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立人”思想构成了鲁迅一生思想的基点和支柱。而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号召青年:“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的起来的!”这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贯穿鲁迅和胡适的一生,既是终身不变的信仰,也是终生奋斗的目标。作为同时代的人,生活在死气沉沉的铁屋子里,胡适主张“全盘西化”,欲打开窗户引进光明;鲁迅则欲凿开铁幕,点明火把,走向光明。我们既要看到鲁迅和胡适的不同点,也要看到他们的相同点,更要看到在要害问题上,是否有共同点,而不是简单地比谁高谁低。
  二、郑先生写道:“国民党发动内战、绞杀革命、贪腐劫掠、内斗频仍……逆天之罪,罄竹难书!可胡适,对如此腐朽、反动被人民唾弃的政权,最终却与之拥抱在一起了。直到他去见上帝,他研究的所谓‘问题’也没解决好!”
  郑先生太不了解和理解胡适了。殊不知,胡适死后,蒋介石顿时感觉除却心头大患,他记道:“胡适之死,在革命事业与民族复兴的建国思想言,乃除了障碍也。”(1962年3月3日“上星期反省录”)胡适终身呼唤民主,反对专制,作为专制独裁的蒋介石,怎么会真心以胡适为友?正像个别人吹捧鲁迅,只是把鲁迅当成敲门砖,当成打人的棍子,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一样,与鲁迅本人无关。至于指责胡适“研究的所谓‘问题’也没解决好!”笔者倒要反问郑先生:“胡适没有解决好,其他人解决好了吗?”
  三、郑先生写道:“对大先生之‘大’,有些肉食者倒沒那些矮化之言——人家没工夫呀,闷声儿一个人或一家子捞金发财呢!这些肉食者的丑陋与荒诞,无疑是对大先生之‘大’的亵渎!作为良心承载者、社会之恶批判者的知识分子,有的人对这些矮化之言、捞金之丑,扭过脸去装作看不见,玩起‘沉默是金’了,或者,干脆成了帮闲及帮凶!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大先生之‘大’的丁点影子,透出的,只是‘皮袍下藏着的小’。”说心里话,读到这里,颇感冷风飕飕——棍子乱舞,帽子乱飞。这语气,这架势,仿佛回到了“十年动乱”。一不抢劫,二不贪腐,在合法范围内“闷声儿一个人或一家子捞金发财”,便成了“肉食者”,而且还“丑陋与荒诞”?打击面大得似乎没了边。即便郑先生抨击的“扯平论”,也是一部分人的自己看法,作为一种学术探讨,应允许不同意见存在,完全可以相互争论。动则扣上“帮闲及帮凶”的帽子,不允许别人说话,不允许不同意见存在,完全违背了鲁迅先生倡导的“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岂不成了一言堂?
  2016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学習鲁迅,宣传鲁迅,捍卫鲁迅精神,不是仅仅仰视鲁迅有多么高大,不是堆砌多少个“大”字,更不是阿Q与小D揪着辫子互斗,而是要“立人”。立人者,自己独立思考,也尊重别人独立思考。立人者,铲除国民的劣根性,需从自身做起。如鲁迅先生所言:“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其他文献
吴小丁转业到地方工作,认识了新单位的同事老袁。  老袁在北方大草原当过兵,性格豪爽,说话常常卷着舌头,全然没了南方山区人的婉约味儿。大家都说老袁是单位出名的热心肠,待人特别有激情,跟谁都是“见面熟”,三秒钟之内就可以成为你的哥儿们。  老袁说话总是那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单位来了新同事,总能听到老袁响亮地拍着胸膛说,你初来乍到,工作上、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我吱一声!不仅是新同事,连老同事听了也
期刊
张充和老人百岁之时,国内的出版界献上“百岁张充和作品系列”:《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古色今香:张充和题字选集》《曲人鸿爪:张充和曲友本事》。苏炜在写《天涯晚笛》时曾说:“已经不止一位友人这样问过我:为什么要写张充和?如果说,‘大时代’、‘大史诗’的故事是一幅画上的真山真水,‘张充和’,就是山水云烟间的‘留白’。”  张充和是时代风云的局外人,她注目的是更具超脱意蕴的某些东西,亦即是说,她需要
期刊
人们经常把“读了书的小职员”和“没读书的大老板”进行比较,来论证读书无用。每每遇到这样的话题,无论餐桌上还是旅行中,场面往往热闹起来,而且马上分成两派进行辩论,一派认为不能把部分当全部,毕竟很多人因为知识改变了命运,而且“学历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成功”,有学历还要有能力和机遇,他们觉得读书有用;另一派认为读书无用,因为他们的同学圈中,成绩最好最听话的,如今不是在职教师就是下岗工人,而成绩最差最调皮
期刊
必也先正其名。所有文体写好了都可以是杂文,换言之,杂文涵盖所有文体之精华。精彩的散文是杂文,诸子百家的文章大多是散文,也就大多是杂文。庄子写了不少寓言。所有寓言都是杂文。政论包括奏章写好了是杂文,比如贾谊的《过秦论》,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都是现当代杂文家尚未超越的杂文高标。史书中有现成的杂文,比如《史记》中所有《太史公曰》,都是短小精干的杂文。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几乎都是杂文。诗
期刊
那天朋友小聚,酒至半酣,菜未狼藉,桌上的鱼肉似乎只是养眼,少人问津。主人边劝菜边说,是否此店菜品不好?大家皆摇头,那是没叫对大家口味?话说至此,主人脸上亦有惭色。座中一朋友说道:“哪里是不好,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就是山珍海味总吃也有够,每天都是这些鱼肉,就觉味蕾乏累的很。”众人皆点头附和。另一朋友突然说:“我倒突然想起一道菜,只是不知他们店中可做得?”主人急问何菜,“雪里蕻炖豆腐。”大家都樂了
期刊
从小喜欢捣鼓石头、古钱币等物什,日思夜梦,以至于常在梦里“发大财”,在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捡到一件又一件“惊艳”的“玩意儿”:珍稀的古钱币、精美的奇石、未传世的古籍……夢醒忆梦,妙趣无穷。  可有一次“美石”梦竟是噩梦——携内子在山上闲游,山好像就是家乡的封龙山。不经意间,手里多出来一张报纸,上边有一条新闻:封龙山发现一种奇石——世界唯一,可以做航天材料,且精美无比。随即,我在地上发现一块热水瓶大小
期刊
世上有两种捷径,一种是真正的捷徑,比如登山,有人发现了一条捷径,攀上了顶峰,却反而失去了沿途的乐趣,缺少了成功的喜悦;一种是看似捷径,比如做官,有人省却了自己的努力奮斗,通过受贿大肆敛财,又通过行贿买官高升,俨然是一位成功人士,但实际是走上了一条危险的不归路。只想着走捷径的成功,往往不是真正的成功。
期刊
孔孟儒学诞生于诸子百家时期,创立之初即为他家所“非”。数千年来是儒非儒不绝,凡言之成理者,作为学术均“足观”。任蒙先生的《另一种“心灵鸡汤”》(本刊2016·10·上),非儒的成分居多,但所言殊难成理。  《另》文开篇即虚设了个靶的:现今儒学受重视程度已然“势焰熏天”,以致“尼山顷刻又光芒万丈”,“孔孟学说又被渲染成‘照亮五洲四海’”。哪有这么回事!瞄准这样一个虚靶,就算万箭齐发也是无的放矢。  
期刊
“儿行母担忧” 于昌偉  “碰瓷” 王成喜  让座 康林  个性 小黑孩  讲过去 说现在 张书信  揭曉 张书信  时尚习惯 何影  圣诞礼物 姚万俤
期刊
7月大理洱海边,清晨约8时光景,沿海路上的游客还显稀少,已有当地的老乡支起賣早餐的摊点,生意冷清尚无人光顾,老板一边忙一边自娱自乐,用简易老旧的老年机播放着一曲《酒干倘卖无》,大约是某位新人翻唱的,远不似原唱高亢嘶哑震撼,而是婉转地,娓娓诉说,在这安静的清晨,幽静的小径,伴着洱海碧绿的波浪起伏光影粼粼的水面,歌声自有淡淡的打动人心灵的力量。  很难想像,大城市的清晨8时,早己是人声鼎沸,车流滚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