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爱玲是文坛的一个奇迹,而她的《金锁记》更是文坛的一朵奇葩,无数的学者专家在对这部作品进行鉴赏和研究的同时,也是毫不吝惜口中的啧啧赞语。今天,我重新翻出这部作品,只是试图对曹七巧性格的演变进行一次完全自我的解读,里面难免掺杂大量主观臆断的成分,有时候甚至陷入了绝对和极端——就权当它是我的一个小小的尝试和探索吧。
【关键词】人性本善蜕变恋子情结
张爱玲的横空出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划破了上个世纪40年代沉寂黯然的中国文坛。一个20出头的小女子,以其独特的身世、不凡的才情、敏锐的思维和对文字的敏感與熟稔将那个年代的上海织成了一个又一个苍凉的凄美故事,让人在华美艳丽的装潢下读到了缕缕酸涩的沉重。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初露端倪,张爱玲便是一发不可收拾,短短几年工夫,《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心经》、《连环套》、《白玫瑰和红玫瑰》等一系列小说作品相继问世,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争而读之。一时间大红大紫,名噪上海,张爱玲似乎是一夜之间成为文学界一颗耀眼的明星,各种头衔、名誉和称赞也是纷至沓来。“出名要趁早呵”,这是她自己的希望,因为“晚了就不那么快乐了”。事实上,张爱玲的成名如她所望。不过遗憾的是,好景不长,短暂的大红大紫后,她就如同一个过气的明星被滚滚的革命洪流所吞噬。从此,她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一个天才少女的传奇也就像她的小说那样以一个苍凉的手势煞尾了,存留下来的只是一大叠美丽的文字供后人去咀嚼、去品味。
第一次听闻张爱玲的大名是在高二。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一位室友的床头挤挤挨挨的摆了好几本纸色微黄的小说,封面装饰简单而有品味。一个女子的素描,高挑的身材,凹凸有至,一张写满了讥讪、不屑和冷漠的脸,似乎已看破红尘。随手翻开,尚裹含铅香的文字里描述的竟然是一个个冰凉如水的故事,不知不觉的,就那样浸进去了,回过头时想想,原来大名鼎鼎的张爱玲就是这样子的啊。
张爱玲的《金锁记》一直是文学界评论相当高的一部作品,有的甚至将这部作品与曹雪芹的《红楼梦》相提并论,傅雷更是评价这部作品说它是“我国文坛近代最美的收获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金锁记》可能也是最能体现张爱玲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那个浑身披着黄金的女子用她黄金的犄角劈杀了几个人,在让人深感气愤的同时,更多的似乎是对这个女子自身遭遇的同情和哀怜。
真正拜读这部作品是在看了电影《怨女》之后,当时的动机相当简单,纯粹是想核实一下剧本和原小说究竟有多大出入。因为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报道说张爱玲在把小说《金锁记》改成剧本搬入荧幕时做了较大的修改,甚至删去了很大一部分,削弱了剧本的矛盾冲突。结果,我花了足足一个下午的时间把这薄薄的几十页纸读了个透,然后长长地舒了口气。不知道为什么,从那以后,那个名叫曹七巧的女人就好像突然化成了一团悄无声息的气体把我的脑海裹了个严严实实,尽管很轻很轻,但却完全控制了我的思维,在我的脑海里永不停息地飞旋。张爱玲在电影剧本《怨女》中删去了曹七巧的女儿这一重要角色,遭到不少人的非议,但我认为她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更集中地秃显曹七巧对自己儿子的那份超越了母子范畴的纯粹是男女之间的那种似亲非亲、似爱非爱的异化了的情感冲突。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对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三部小说进行了透彻的研读和分析之后,独辟蹊径地提出了至今在文学界仍相当具有分量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当时文学界是一片哗然,嗤之以鼻者有之,欣然接受者亦有之,两种截然对立的派别以均衡的势力占据在天平的两端开始了漫长的对峙,一场关于伦理道德的讨论在文学界闹得沸沸扬扬。
时间验出了一切,经过漫漫一个世纪的淘洗,文学界的挑刺者们、循规蹈矩者们在对弗氏依旧心存芥蒂的同时,对于他那种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对人性本质真实、勇敢的探询和揭示无不从内心深处深深的折服。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常以双亲,特别是父亲或母亲来作为自己的性欲对象。他们常常受到父母的刺激……父亲爱女儿胜过儿子,母亲爱儿子则胜过女儿;孩子也相应的做出反应:若是儿子就想占有父亲的位置,若是女儿就想占有母亲的位置。”按弗洛伊德的逻辑,既然孩子如此,那么,反过来母亲是否也天生就对自己的孩子怀着某种超乎于亲情的纯粹是男女之间的那种具有柔情意味的情愫呢?
显然,张爱玲对于弗氏也是颇有几分研究的,《心经》里那个少女许小寒对于自己父亲那份背于常情的爱不正是“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的一个故事承载,而“厄勒克特拉情结”的提出与弗氏的“俄狄浦斯情结”显然是不无关系的。另外,我认为,张爱玲在《金锁记》里塑造的曹七巧这个形象,同样也有“俄狄浦斯”的影子,不同的是,她对本来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了倒置,把弗氏提出的“恋母情结”置换成“恋子情结”,表面上看似乎存在差异,但本质上显然是一码事,不过是换汤没换药罢了。
《金锁记》里的主角曹七巧没有高贵的血统,只是一个卖麻油的。这在张后来的长篇小说《小艾》也可以得知。从小失去了父母,本性纯真善良的她在哥哥的麻油店中渐渐地学会了圆滑和世故,练就了一身泼辣刁蛮的德行。哥哥为了贪恋一笔丰厚的财礼钱,在未征得七巧的同意就自作主张将她许给了姜公馆的二少爷。
由于在寒酸和贫穷中喘息了十多个年头,曹七巧对于身边的一切都已经滋生出了一种莫名的惧怕和厌恶,于是在面对媒婆的花言巧语和嫂子的软硬兼施时,尤其当她听到对方是一家家境殷实阔绰的大宅院而自己嫁过去后会有想不尽的荣华富贵时,她心里头潜滋暗长的那份对对门铺子小伙计的少女时代的纯真爱恋也就自然而然地夭折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对门铺子的那个小伙计才是她生命里见到的在心里头认可过的唯一真正的男子,然而,在金钱和爱情面前,她还是选择了前者。或许这是一种很无奈的抉择,或许她根本就只是一个俗不可赖的女子,她的灵魂天生就已注定了是黄金的奴隶,而此刻只是为她这一天性的展示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时机和借口,或许……假设可以有很多种,但毋庸置疑的是她最后选择了黄金,在大肆占有黄金的同时她也丧失了一个正常人的良知和一个正常女人仁慈伟大的母性,不仅把自己的一生锁在了黄金的枷里,更是用这个枷尖锐的犄角劈杀了自己儿子和女儿一生的幸福。 她的丈夫根本就是一个废人:哮喘、软骨病、一辈子与药罐相伴,与床塌相随。在初看到这个人的模样时,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了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当然,这里的类比想象绝非刻意,甚至是很荒唐的。我竟然把善良、憨实、专情的卡西莫多和那一团死泥样的腐肉相提并论?常言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当年轻貌美的曹七巧在新婚之日见到自己的丈夫竟然是这样一副模样时,她的心里头就好像有一把锥子在狠狠地锥,那种刺入骨髓的疼和精神上的绝望带来的痛苦恐怕也只有她自己才能切身体会得到罢。幻想醒了,残酷的现实却根本容不得她思索和回避,于是在懵懵懂懂中她走进了姜公馆。
一辈子都无法得到男人心甘情愿瞥上几眼的女人是失败的,而若一辈子连真正的男人都没有见到几个的女人则是可悲的、哀怜的。失败至少意味着曾经还有过希望,至少记忆里有过真正的男人的影子,尽管最后未能与心系之人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脑海中总不至于空空得连幻想的影子都没有。而可悲与哀怜从情感上说则包涵着一种隐隐约约的轻视在里头,而曹七巧则是可悲者中的一个。姜公馆的大房和三房仗着自己的丈夫身强体壮,仗着自己的娘家有钱有势,于是联合起来对后入姜门既无丈夫撑腰又无家庭背景的曹七巧故意刁难。在这种情景之下,如果曹七巧是那种胆小羞怯之人,那么,面对大房、三房接二连三的欺负和羞辱,她很可能会在一气之下一时想不开拣根绳子就往脖子上一勒。然而,事实上,曹七巧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在麻油铺子里十多年的摸爬滚打早就历练出了一身泼辣刁钻的性格。对于他人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糟蹋,她绝不会唯唯诺诺把委屈吞进肚里而不敢发声半毫。相反,谁要是伤害了自己,她就会想方设法地从那个人身上去双倍的取回。于是,在这样一种报复心理的驱使下,曹七巧开始了整个灵魂的蜕变,人性中固有的那份纯真和善良或许是消逝了,或许是隐遁了。反正在残酷的现实的逼促下,曹七巧走上了极端,灵魂完全被扭曲,整个身心完全被猜疑、仇恨和金钱所控制。于是当我们看到那一个羸弱憔悴的女人空守一屋一无是处的黄金与疯狂、孤独和绝望共舞时,我们在洒下几滴同情、哀怜的泪和发出几声“嘘唏”的叹息外,或许更多的是应该反思一下究竟是什么让她变成而今这副德行?
做为一个正常的女人,曹七巧她也有本能的生理上的欲望。然而,她的现实情境却显然使她无法得到满足。恰巧,善于省时度事的她发现了三叔子是个花心萝卜,于是,一方面是出于报复的心理,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一个正常女人的本能欲望的满足,她搭上了三叔子。事情进展得出乎意料的顺利,凭着不俗的魅力,她很快揽走了三叔子的目光,获得了他的亲睐。在看到三房那气急败坏、充满仇恨和愤怒的眼神时,曹七巧却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感和满足。
然而,报复的快感毕竟是有限的、短时的,而她——曹七巧,从本质上说,又并非那种完完全全的毫无廉耻之心的淫娃荡妇。她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曾经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善良的女子,从小耳濡目染的各种传统的思想观念也已经深深地融进了她的灵魂和血脉,于是,当好色的三叔子想真正占有她的時候,当她正要越雷池半步的时候,她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被长期来压抑着的本能的欲望完全地控制,她的理智此刻适时地跑了出来,毫不犹豫地泼来一盆冷水,刹那间,她醒了,她感觉到了事情并非像她想象的那么完美和简单,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回避了。
老太太死了,那一团死泥也走了,分了家,有了儿女,搬出了姜公馆,青春已经远去,多年的煎熬和等待终于换得了一大堆黄灿灿、沉甸甸的黄金,尽管与想象中的还相差甚远,但对于应付下半辈子已经足够了。另置了新屋,雇了丫鬟,儿子健健康康,全然没有他死鬼老爸的迹象,曹七巧本来也应该知足了。我想,如果此时的曹七巧还是多年前麻油铺子里的那个曹七巧的话(尽管有点泼辣和刁钻,但本性还是纯真善良的),那么,她和儿女的生活一定会相当幸福而和谐。然而,此曹毕竟不是彼曹,中间横着这么长长的一条时间之流,多年公馆里勾心斗角的岁月不可能说要一笔抹去就真的一笔抹去。物是人非,春秋冬夏四季更迭依旧,草绿草枯花开花谢如昔,然而,人却是朝夕不如昨!
老的去了,小的大了,曹七巧也老了,于是,随着年月的渐增,她的儿子也就成为了她心中唯一的依靠。一辈子没见过几个真正的男人,先前遇到的三个男人都无法让自己的灵魂获得一种休憩和归依的感觉:哥哥浑身的麻油味,丈夫纯粹是个废人,三叔子完全是贪图自己的美色,他们三人都只是自己人生路途中的三个过客,未曾真正地属于过自己,于是,当她眼见完全属于自己的儿子一天天地长大,面目清秀,结实的身体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股异性的诱惑气息,多年来被埋藏在心底的那种欲望突然间又萌发了,而且是势如破竹一发不可收拾。从而,与自己有着血脉亲情的儿子在此刻也就成为了她最后妄想抓住也是最容易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瞬间,儿子的地位在七巧的心中猛升,角色也由单一的儿子逐渐变成了多样的儿子、情人、丈夫、父亲甚至上帝。她对于儿子的一举一动,她叫唤儿子的语气,她凝望儿子的眼神,都已经完全超出了一个母亲对于儿子惯常的尺度,而已有了一种纯粹的男女之间的那种具有柔情意味的情愫。
所以,当她听说自己的儿子竟然和曾与自己有过暧昧关系的三叔子成日里混在一起时,就如同午雷轰顶,第一感觉就是嗜钱的狼来了,紧接着就是整个头颅似乎都要炸裂。当想到自己最后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也要飘然远去时,她的心除了愤怒,更是绝望。当然,这一回,尽管她仍然心急如焚,但她相对“理智”多了,可能这也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人情世故后自然而然历练出的吧。她知道,要想不失却自己生命里的这最后一个男人,干着急是没用的,必须想出一个方法来挽住他的身形,以让他朝夕陪伴在自己的身边。于是,在这样一种非常极端心理的指使下,她让儿子染上了鸦片。试想想,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占有的欲望,一个母亲竟然将自己的儿子带上了吸食毒品的不归路,这又将是一种怎样的无奈与悲哀??
故事落幕了,曹七巧心满意足地望着自己的儿子在吞云吐雾中飘然若仙,她如愿了,她得逞了,她最后到底没有失却生命里的这根救命稻草。她拴住了儿子的身形,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终于有了一个男人的陪伴,但是,回过头来仔细想想:曹七巧她真的胜利了吗??她真的幸福了吗??我们从她酸涩的笑容中能否可以读到另外一种难以名状的失落、凄凉与绝望呢?
参考文献
[1]张爱玲.金锁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 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 傅雷.评说张爱玲的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人性本善蜕变恋子情结
张爱玲的横空出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划破了上个世纪40年代沉寂黯然的中国文坛。一个20出头的小女子,以其独特的身世、不凡的才情、敏锐的思维和对文字的敏感與熟稔将那个年代的上海织成了一个又一个苍凉的凄美故事,让人在华美艳丽的装潢下读到了缕缕酸涩的沉重。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初露端倪,张爱玲便是一发不可收拾,短短几年工夫,《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心经》、《连环套》、《白玫瑰和红玫瑰》等一系列小说作品相继问世,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争而读之。一时间大红大紫,名噪上海,张爱玲似乎是一夜之间成为文学界一颗耀眼的明星,各种头衔、名誉和称赞也是纷至沓来。“出名要趁早呵”,这是她自己的希望,因为“晚了就不那么快乐了”。事实上,张爱玲的成名如她所望。不过遗憾的是,好景不长,短暂的大红大紫后,她就如同一个过气的明星被滚滚的革命洪流所吞噬。从此,她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一个天才少女的传奇也就像她的小说那样以一个苍凉的手势煞尾了,存留下来的只是一大叠美丽的文字供后人去咀嚼、去品味。
第一次听闻张爱玲的大名是在高二。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一位室友的床头挤挤挨挨的摆了好几本纸色微黄的小说,封面装饰简单而有品味。一个女子的素描,高挑的身材,凹凸有至,一张写满了讥讪、不屑和冷漠的脸,似乎已看破红尘。随手翻开,尚裹含铅香的文字里描述的竟然是一个个冰凉如水的故事,不知不觉的,就那样浸进去了,回过头时想想,原来大名鼎鼎的张爱玲就是这样子的啊。
张爱玲的《金锁记》一直是文学界评论相当高的一部作品,有的甚至将这部作品与曹雪芹的《红楼梦》相提并论,傅雷更是评价这部作品说它是“我国文坛近代最美的收获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金锁记》可能也是最能体现张爱玲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那个浑身披着黄金的女子用她黄金的犄角劈杀了几个人,在让人深感气愤的同时,更多的似乎是对这个女子自身遭遇的同情和哀怜。
真正拜读这部作品是在看了电影《怨女》之后,当时的动机相当简单,纯粹是想核实一下剧本和原小说究竟有多大出入。因为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报道说张爱玲在把小说《金锁记》改成剧本搬入荧幕时做了较大的修改,甚至删去了很大一部分,削弱了剧本的矛盾冲突。结果,我花了足足一个下午的时间把这薄薄的几十页纸读了个透,然后长长地舒了口气。不知道为什么,从那以后,那个名叫曹七巧的女人就好像突然化成了一团悄无声息的气体把我的脑海裹了个严严实实,尽管很轻很轻,但却完全控制了我的思维,在我的脑海里永不停息地飞旋。张爱玲在电影剧本《怨女》中删去了曹七巧的女儿这一重要角色,遭到不少人的非议,但我认为她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更集中地秃显曹七巧对自己儿子的那份超越了母子范畴的纯粹是男女之间的那种似亲非亲、似爱非爱的异化了的情感冲突。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对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三部小说进行了透彻的研读和分析之后,独辟蹊径地提出了至今在文学界仍相当具有分量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当时文学界是一片哗然,嗤之以鼻者有之,欣然接受者亦有之,两种截然对立的派别以均衡的势力占据在天平的两端开始了漫长的对峙,一场关于伦理道德的讨论在文学界闹得沸沸扬扬。
时间验出了一切,经过漫漫一个世纪的淘洗,文学界的挑刺者们、循规蹈矩者们在对弗氏依旧心存芥蒂的同时,对于他那种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对人性本质真实、勇敢的探询和揭示无不从内心深处深深的折服。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常以双亲,特别是父亲或母亲来作为自己的性欲对象。他们常常受到父母的刺激……父亲爱女儿胜过儿子,母亲爱儿子则胜过女儿;孩子也相应的做出反应:若是儿子就想占有父亲的位置,若是女儿就想占有母亲的位置。”按弗洛伊德的逻辑,既然孩子如此,那么,反过来母亲是否也天生就对自己的孩子怀着某种超乎于亲情的纯粹是男女之间的那种具有柔情意味的情愫呢?
显然,张爱玲对于弗氏也是颇有几分研究的,《心经》里那个少女许小寒对于自己父亲那份背于常情的爱不正是“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的一个故事承载,而“厄勒克特拉情结”的提出与弗氏的“俄狄浦斯情结”显然是不无关系的。另外,我认为,张爱玲在《金锁记》里塑造的曹七巧这个形象,同样也有“俄狄浦斯”的影子,不同的是,她对本来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了倒置,把弗氏提出的“恋母情结”置换成“恋子情结”,表面上看似乎存在差异,但本质上显然是一码事,不过是换汤没换药罢了。
《金锁记》里的主角曹七巧没有高贵的血统,只是一个卖麻油的。这在张后来的长篇小说《小艾》也可以得知。从小失去了父母,本性纯真善良的她在哥哥的麻油店中渐渐地学会了圆滑和世故,练就了一身泼辣刁蛮的德行。哥哥为了贪恋一笔丰厚的财礼钱,在未征得七巧的同意就自作主张将她许给了姜公馆的二少爷。
由于在寒酸和贫穷中喘息了十多个年头,曹七巧对于身边的一切都已经滋生出了一种莫名的惧怕和厌恶,于是在面对媒婆的花言巧语和嫂子的软硬兼施时,尤其当她听到对方是一家家境殷实阔绰的大宅院而自己嫁过去后会有想不尽的荣华富贵时,她心里头潜滋暗长的那份对对门铺子小伙计的少女时代的纯真爱恋也就自然而然地夭折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对门铺子的那个小伙计才是她生命里见到的在心里头认可过的唯一真正的男子,然而,在金钱和爱情面前,她还是选择了前者。或许这是一种很无奈的抉择,或许她根本就只是一个俗不可赖的女子,她的灵魂天生就已注定了是黄金的奴隶,而此刻只是为她这一天性的展示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时机和借口,或许……假设可以有很多种,但毋庸置疑的是她最后选择了黄金,在大肆占有黄金的同时她也丧失了一个正常人的良知和一个正常女人仁慈伟大的母性,不仅把自己的一生锁在了黄金的枷里,更是用这个枷尖锐的犄角劈杀了自己儿子和女儿一生的幸福。 她的丈夫根本就是一个废人:哮喘、软骨病、一辈子与药罐相伴,与床塌相随。在初看到这个人的模样时,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了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当然,这里的类比想象绝非刻意,甚至是很荒唐的。我竟然把善良、憨实、专情的卡西莫多和那一团死泥样的腐肉相提并论?常言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当年轻貌美的曹七巧在新婚之日见到自己的丈夫竟然是这样一副模样时,她的心里头就好像有一把锥子在狠狠地锥,那种刺入骨髓的疼和精神上的绝望带来的痛苦恐怕也只有她自己才能切身体会得到罢。幻想醒了,残酷的现实却根本容不得她思索和回避,于是在懵懵懂懂中她走进了姜公馆。
一辈子都无法得到男人心甘情愿瞥上几眼的女人是失败的,而若一辈子连真正的男人都没有见到几个的女人则是可悲的、哀怜的。失败至少意味着曾经还有过希望,至少记忆里有过真正的男人的影子,尽管最后未能与心系之人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脑海中总不至于空空得连幻想的影子都没有。而可悲与哀怜从情感上说则包涵着一种隐隐约约的轻视在里头,而曹七巧则是可悲者中的一个。姜公馆的大房和三房仗着自己的丈夫身强体壮,仗着自己的娘家有钱有势,于是联合起来对后入姜门既无丈夫撑腰又无家庭背景的曹七巧故意刁难。在这种情景之下,如果曹七巧是那种胆小羞怯之人,那么,面对大房、三房接二连三的欺负和羞辱,她很可能会在一气之下一时想不开拣根绳子就往脖子上一勒。然而,事实上,曹七巧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在麻油铺子里十多年的摸爬滚打早就历练出了一身泼辣刁钻的性格。对于他人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糟蹋,她绝不会唯唯诺诺把委屈吞进肚里而不敢发声半毫。相反,谁要是伤害了自己,她就会想方设法地从那个人身上去双倍的取回。于是,在这样一种报复心理的驱使下,曹七巧开始了整个灵魂的蜕变,人性中固有的那份纯真和善良或许是消逝了,或许是隐遁了。反正在残酷的现实的逼促下,曹七巧走上了极端,灵魂完全被扭曲,整个身心完全被猜疑、仇恨和金钱所控制。于是当我们看到那一个羸弱憔悴的女人空守一屋一无是处的黄金与疯狂、孤独和绝望共舞时,我们在洒下几滴同情、哀怜的泪和发出几声“嘘唏”的叹息外,或许更多的是应该反思一下究竟是什么让她变成而今这副德行?
做为一个正常的女人,曹七巧她也有本能的生理上的欲望。然而,她的现实情境却显然使她无法得到满足。恰巧,善于省时度事的她发现了三叔子是个花心萝卜,于是,一方面是出于报复的心理,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一个正常女人的本能欲望的满足,她搭上了三叔子。事情进展得出乎意料的顺利,凭着不俗的魅力,她很快揽走了三叔子的目光,获得了他的亲睐。在看到三房那气急败坏、充满仇恨和愤怒的眼神时,曹七巧却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感和满足。
然而,报复的快感毕竟是有限的、短时的,而她——曹七巧,从本质上说,又并非那种完完全全的毫无廉耻之心的淫娃荡妇。她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曾经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善良的女子,从小耳濡目染的各种传统的思想观念也已经深深地融进了她的灵魂和血脉,于是,当好色的三叔子想真正占有她的時候,当她正要越雷池半步的时候,她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被长期来压抑着的本能的欲望完全地控制,她的理智此刻适时地跑了出来,毫不犹豫地泼来一盆冷水,刹那间,她醒了,她感觉到了事情并非像她想象的那么完美和简单,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回避了。
老太太死了,那一团死泥也走了,分了家,有了儿女,搬出了姜公馆,青春已经远去,多年的煎熬和等待终于换得了一大堆黄灿灿、沉甸甸的黄金,尽管与想象中的还相差甚远,但对于应付下半辈子已经足够了。另置了新屋,雇了丫鬟,儿子健健康康,全然没有他死鬼老爸的迹象,曹七巧本来也应该知足了。我想,如果此时的曹七巧还是多年前麻油铺子里的那个曹七巧的话(尽管有点泼辣和刁钻,但本性还是纯真善良的),那么,她和儿女的生活一定会相当幸福而和谐。然而,此曹毕竟不是彼曹,中间横着这么长长的一条时间之流,多年公馆里勾心斗角的岁月不可能说要一笔抹去就真的一笔抹去。物是人非,春秋冬夏四季更迭依旧,草绿草枯花开花谢如昔,然而,人却是朝夕不如昨!
老的去了,小的大了,曹七巧也老了,于是,随着年月的渐增,她的儿子也就成为了她心中唯一的依靠。一辈子没见过几个真正的男人,先前遇到的三个男人都无法让自己的灵魂获得一种休憩和归依的感觉:哥哥浑身的麻油味,丈夫纯粹是个废人,三叔子完全是贪图自己的美色,他们三人都只是自己人生路途中的三个过客,未曾真正地属于过自己,于是,当她眼见完全属于自己的儿子一天天地长大,面目清秀,结实的身体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股异性的诱惑气息,多年来被埋藏在心底的那种欲望突然间又萌发了,而且是势如破竹一发不可收拾。从而,与自己有着血脉亲情的儿子在此刻也就成为了她最后妄想抓住也是最容易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瞬间,儿子的地位在七巧的心中猛升,角色也由单一的儿子逐渐变成了多样的儿子、情人、丈夫、父亲甚至上帝。她对于儿子的一举一动,她叫唤儿子的语气,她凝望儿子的眼神,都已经完全超出了一个母亲对于儿子惯常的尺度,而已有了一种纯粹的男女之间的那种具有柔情意味的情愫。
所以,当她听说自己的儿子竟然和曾与自己有过暧昧关系的三叔子成日里混在一起时,就如同午雷轰顶,第一感觉就是嗜钱的狼来了,紧接着就是整个头颅似乎都要炸裂。当想到自己最后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也要飘然远去时,她的心除了愤怒,更是绝望。当然,这一回,尽管她仍然心急如焚,但她相对“理智”多了,可能这也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人情世故后自然而然历练出的吧。她知道,要想不失却自己生命里的这最后一个男人,干着急是没用的,必须想出一个方法来挽住他的身形,以让他朝夕陪伴在自己的身边。于是,在这样一种非常极端心理的指使下,她让儿子染上了鸦片。试想想,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占有的欲望,一个母亲竟然将自己的儿子带上了吸食毒品的不归路,这又将是一种怎样的无奈与悲哀??
故事落幕了,曹七巧心满意足地望着自己的儿子在吞云吐雾中飘然若仙,她如愿了,她得逞了,她最后到底没有失却生命里的这根救命稻草。她拴住了儿子的身形,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终于有了一个男人的陪伴,但是,回过头来仔细想想:曹七巧她真的胜利了吗??她真的幸福了吗??我们从她酸涩的笑容中能否可以读到另外一种难以名状的失落、凄凉与绝望呢?
参考文献
[1]张爱玲.金锁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 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 傅雷.评说张爱玲的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