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内容宜相对确定,这似乎不应该成为问题,但由于语文课程的特殊性,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会具有比其他学科更多的复杂性。笔者在2009年10月浙江省2009教师发展论坛暨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学术年会上执教过一堂公开课《山羊兹拉特》,课后与会的特级教师和各地市的语文教学骨干对这堂课进行了评议。窃以为,这些评议的意见弥足珍贵,不仅有助于改善笔者的教学,而且也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了思考教学内容相对确定问题的宝贵材料。下面笔者将以《山羊兹拉特》和听课教师评课内容为凭借,分析影响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相对确定的因素,并淡淡自己对调控影响因素的一些思考。
一、教材(文本)因素
语文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选文”的集合,教师对课文在所属单元或模块中的地位认识、对课文的文体特点的把握不同,都会影响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对课文在所属单元或模块中的地位的认识
我们现行的教材,无论是必修苏教版还是选修人教版的教材,都是以单元或模块形式构建教材,而构成单元或模块的要件又以选文的形式呈现,因此,单元或模块中的选文至少要承担相应单元或模块的教学任务,对此,大家都没有异议,无论是《山羊兹拉特》的执教者还是评课教师都一致认为,这篇小说应该承担小说知识中有关“情感”的教学任务,以此作为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来实施这一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仍然会存在分歧。
有的评课教师认为,教师应该以课文内容为出发点,带着学生从文本的具体描写当中,体验小说的内容,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所以,主张在教学中强化对“咩”字含义以及最后对“咩”背后思想的理解的教学环节,意在突出对文本人文内涵的体验理解。有的教师则认为,这篇小说在模块中编在“情感”单元,承担着“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的教学任务,那么,关注小说的叙事艺术就应该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课堂教学应欣赏和研究情感对情节的推动作用(情感怎样推动情节的,怎样决定了情节的发展和结局的,而不是情感本身是怎样的),这样处理的实质是将“情感”作为小说知识来教授的。由此来看,即使课文的基本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内容也是可以有所不同的。
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处理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应该在贯彻教材编者设计思路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单元或模块对本课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以此来确定课文的教学内容,并把它作为课文教学的重点。具体到《山羊兹拉特》的教学,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情感”对小说叙事的作用。因为如果我们不在这篇课文的教学时了解“情感对于情节的作用”,那么,我们在整个模块中再也找不到更适合的载体来教学这一知识。当然,可能存在选文跟单元或模块教学内容不太相符的情况,但这绝不应该是撇开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的理由。
(二)对选文文体特点的把握
以《山羊兹拉特》为例,评课老师建议,执敦者可以考虑如下因素。(1)写作背景。《山羊兹托特》大约写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在美国是后工业时代,辛格写这么一篇浅显的作品,背后是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物化”的思考。那么教学当中就不应该只是涉及人与羊之间的情感,而是要引导学生进一一步去考虑其背后的意义。(2)叙事艺术特色。如小说情节的“节制”,这篇小说没有直接写对人性的挖掘、对人性的拷问,而是通过兹拉特这只羊来表现。人要把它卖掉,而课文中有“兹托特对主人充满信任”“又恢复了对人的信任”这样两句话,作者的感情一直在羊的背后、在故事的背后渗透着。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3)虚构特质。小说中人羊之间的关系,虽是虚构,却寄托着辛格的理想。那么,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以及虚构的意义在哪里。
这些建议都能启发执教者更好地选择乃至开发本课的教学内容,但我们冷静地想一想,就会发现,任何一种选择或开发都会导致教学内容的变化。
二、活动内容因素
这里所指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的教学实践活动,比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处理的形式等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行为。
(一)课文内容处理的方式不同,课堂具体教学内容会有所不同
教学目标确定了,是不是课堂教学内容也就随之确定了呢?关于“情感”内容的教学,评课教师谈到了各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应是探讨小说情感内容;情感探讨应结合小说主旨的教学;应让学生进一步探讨第五、第六种情感,从山羊的角度来谈“情感问题”;应引导学生发现爱心、良知,提高道德水平。产生如此众多的课文内容处理形式,与教师的已有的教学经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其教师个性等有关。那么,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内容相对确定所指的是教学目标的相对确定还是具体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或者是对具体教学内容处理方式的相对规定呢?从与会评课教师的发言来看,对课文基本教学目标的认同较容易趋于统一认识,但对课文内容具体处理的方式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与做法。南此可见这一问题的复杂性,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二)课堂授课形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胡勤老师在评课时谈到《山羊兹拉特》采取的实际上是师生问答的课堂授课形式,这是当下流行的尤其是公开课上常见的授课形式。胡老师通过对中美教师教授《沙之书》一课的比较发现,两个国家的教师对课文的内容关注点是差不多的,都是关于时空关系、沙之书的隐喻等。但是课堂教学形式却有极大的区别:美国教师上课前是将所有教学研究资料和问题放在一个讲义夹中,课堂中围绕资料讨论问题,采取的阅读策略是分享阅读,合作学习;而我们的语文课似乎没有这样的学习模式。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还有以下差异。教师承担的任务不同:中国教师至少承担两个任务——课文内容的组织与分析,课堂流程的调控和进展;美国教师则承担与课文有关资料的收集和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的任务。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不同:中同学生是接受经过教师选择过或分析过的教学内容,或者说是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美国学生是自主学习《沙之书》及其与之有关的资料,《沙之书》内容只是他们所学知识的一部分。可见,当课堂授课形式发生变化的时候,课堂教学内容也会发生变化。
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确定教学内容还受到课堂45分钟的限制,选择这些好的、合适的教学内容,必然要舍弃另一些同样好的、合适的教学内容。我们研究教学内容确定的时候,也必须把教学时间的规定性考虑进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影响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
针对这篇课文有关“咩”字内容的教学,不同的教师提出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有的认为,不必让学生“说出”,只要引导学生“批注”就行;有的则认为要将“咩”字背后潜藏的东西补出来,再让学生跟教 材比较;还有的认为要增加有感情的朗读环节。这里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读一晤;写一说;思一读。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呈现的课堂教学内容也必然是不同的:“读一悟”,表现为学生对这个词所表达意义的内在体验和领悟,呈现内隐状况;“写一说”,表现为通过比较不同的文字表达形式说出自己的认识,重点在“说”;“思一读”形式,重点则在“读”。再如,关于小说情感的体验,有的教师认为要加强语言品味来体验小说情感,也有的认为应通过感受情景来体验情感。同样是体验情感,采取不同的方法(一个注重语言品味,一个注重场景描述),课堂教学内容自己然也会不同。从方法本身而言,两者外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关键是其生成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否能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否切合学生的学情。
那么,如何来认识课堂教学活动内容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关系呢?正如C.J.波斯纳所指出的:“要这样全面地解释教学,还必须至少看到教学活动的两项维量,也就是活动顺序的两项维量。课堂活动可以指师生的课堂活动,也可以指活动的内容。因此,教学活动顺序既可以从师生活动相互作用的形式(指他们在课堂上做什么)来描述,也可以从活动的实质内容来描述。前者一般称为‘教学方法’或‘方式’,后者称做‘学科内容’课程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课堂教学活动的阐述。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变化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而这又会引发一系列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选择课文内容的处理形式、课堂授课形式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依据应该是什么?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又会选择怎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其依据又是什么?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究竟指什么?应该怎样处理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关系呢?等等。
三、教学主体因素
(一)学生认知水平的影响
针对本节课将课文中所体现的山羊与人的四种情感以课件形式呈现给学生这一教学环节,评课教师取得了基本共识:这部分是应该有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而是在于合不合适。有的教师认为应加深文本解读的深度,要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而不是直接交到学生的手里。这提示我们,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在于其合宜性,因为学生不同课堂教学内容也定然不同。
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还需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关系。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学生“学”的活动。
(二)教师知识背景的作用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统一,那么根据这一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应该相对确定。但是,从评课教师的意见来看,情况却并非如此。有的教师提出小说创作背景知识应该体现在整个教学流程当中,应该让学生懂得,辛格写这篇小说是存美国后工业时代;同时要根据现代小说的叙事特点,从“摇摆”与“节制”的角度来确定这篇小说的教学内容。也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当中有关情感的表述应该点出景物捕写对情感是有推动作用的,凶为小说是由三要素构成的:环境、人物、情节。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采用这两种不同的小说知识来解读小说,并以此来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的效应是截然不同的。可见,教师的知识背景影响着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即使在教学目标确定后,课堂教学内容也会因教师的知识背景而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其所涉因素颇为复杂。因此,笔者提出三点看法:教学基本目标要明确,在此前提下确定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具有相对性,它受到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师生因素的限制,但不管怎样都应立足于“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具有灵活性,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与之相适应,并关注课堂的教学生成。
一、教材(文本)因素
语文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选文”的集合,教师对课文在所属单元或模块中的地位认识、对课文的文体特点的把握不同,都会影响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对课文在所属单元或模块中的地位的认识
我们现行的教材,无论是必修苏教版还是选修人教版的教材,都是以单元或模块形式构建教材,而构成单元或模块的要件又以选文的形式呈现,因此,单元或模块中的选文至少要承担相应单元或模块的教学任务,对此,大家都没有异议,无论是《山羊兹拉特》的执教者还是评课教师都一致认为,这篇小说应该承担小说知识中有关“情感”的教学任务,以此作为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来实施这一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仍然会存在分歧。
有的评课教师认为,教师应该以课文内容为出发点,带着学生从文本的具体描写当中,体验小说的内容,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所以,主张在教学中强化对“咩”字含义以及最后对“咩”背后思想的理解的教学环节,意在突出对文本人文内涵的体验理解。有的教师则认为,这篇小说在模块中编在“情感”单元,承担着“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的教学任务,那么,关注小说的叙事艺术就应该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课堂教学应欣赏和研究情感对情节的推动作用(情感怎样推动情节的,怎样决定了情节的发展和结局的,而不是情感本身是怎样的),这样处理的实质是将“情感”作为小说知识来教授的。由此来看,即使课文的基本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内容也是可以有所不同的。
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处理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应该在贯彻教材编者设计思路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单元或模块对本课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以此来确定课文的教学内容,并把它作为课文教学的重点。具体到《山羊兹拉特》的教学,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情感”对小说叙事的作用。因为如果我们不在这篇课文的教学时了解“情感对于情节的作用”,那么,我们在整个模块中再也找不到更适合的载体来教学这一知识。当然,可能存在选文跟单元或模块教学内容不太相符的情况,但这绝不应该是撇开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的理由。
(二)对选文文体特点的把握
以《山羊兹拉特》为例,评课老师建议,执敦者可以考虑如下因素。(1)写作背景。《山羊兹托特》大约写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在美国是后工业时代,辛格写这么一篇浅显的作品,背后是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物化”的思考。那么教学当中就不应该只是涉及人与羊之间的情感,而是要引导学生进一一步去考虑其背后的意义。(2)叙事艺术特色。如小说情节的“节制”,这篇小说没有直接写对人性的挖掘、对人性的拷问,而是通过兹拉特这只羊来表现。人要把它卖掉,而课文中有“兹托特对主人充满信任”“又恢复了对人的信任”这样两句话,作者的感情一直在羊的背后、在故事的背后渗透着。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3)虚构特质。小说中人羊之间的关系,虽是虚构,却寄托着辛格的理想。那么,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以及虚构的意义在哪里。
这些建议都能启发执教者更好地选择乃至开发本课的教学内容,但我们冷静地想一想,就会发现,任何一种选择或开发都会导致教学内容的变化。
二、活动内容因素
这里所指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的教学实践活动,比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处理的形式等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行为。
(一)课文内容处理的方式不同,课堂具体教学内容会有所不同
教学目标确定了,是不是课堂教学内容也就随之确定了呢?关于“情感”内容的教学,评课教师谈到了各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应是探讨小说情感内容;情感探讨应结合小说主旨的教学;应让学生进一步探讨第五、第六种情感,从山羊的角度来谈“情感问题”;应引导学生发现爱心、良知,提高道德水平。产生如此众多的课文内容处理形式,与教师的已有的教学经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其教师个性等有关。那么,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内容相对确定所指的是教学目标的相对确定还是具体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或者是对具体教学内容处理方式的相对规定呢?从与会评课教师的发言来看,对课文基本教学目标的认同较容易趋于统一认识,但对课文内容具体处理的方式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与做法。南此可见这一问题的复杂性,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二)课堂授课形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胡勤老师在评课时谈到《山羊兹拉特》采取的实际上是师生问答的课堂授课形式,这是当下流行的尤其是公开课上常见的授课形式。胡老师通过对中美教师教授《沙之书》一课的比较发现,两个国家的教师对课文的内容关注点是差不多的,都是关于时空关系、沙之书的隐喻等。但是课堂教学形式却有极大的区别:美国教师上课前是将所有教学研究资料和问题放在一个讲义夹中,课堂中围绕资料讨论问题,采取的阅读策略是分享阅读,合作学习;而我们的语文课似乎没有这样的学习模式。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还有以下差异。教师承担的任务不同:中国教师至少承担两个任务——课文内容的组织与分析,课堂流程的调控和进展;美国教师则承担与课文有关资料的收集和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的任务。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不同:中同学生是接受经过教师选择过或分析过的教学内容,或者说是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美国学生是自主学习《沙之书》及其与之有关的资料,《沙之书》内容只是他们所学知识的一部分。可见,当课堂授课形式发生变化的时候,课堂教学内容也会发生变化。
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确定教学内容还受到课堂45分钟的限制,选择这些好的、合适的教学内容,必然要舍弃另一些同样好的、合适的教学内容。我们研究教学内容确定的时候,也必须把教学时间的规定性考虑进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影响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
针对这篇课文有关“咩”字内容的教学,不同的教师提出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有的认为,不必让学生“说出”,只要引导学生“批注”就行;有的则认为要将“咩”字背后潜藏的东西补出来,再让学生跟教 材比较;还有的认为要增加有感情的朗读环节。这里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读一晤;写一说;思一读。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呈现的课堂教学内容也必然是不同的:“读一悟”,表现为学生对这个词所表达意义的内在体验和领悟,呈现内隐状况;“写一说”,表现为通过比较不同的文字表达形式说出自己的认识,重点在“说”;“思一读”形式,重点则在“读”。再如,关于小说情感的体验,有的教师认为要加强语言品味来体验小说情感,也有的认为应通过感受情景来体验情感。同样是体验情感,采取不同的方法(一个注重语言品味,一个注重场景描述),课堂教学内容自己然也会不同。从方法本身而言,两者外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关键是其生成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否能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否切合学生的学情。
那么,如何来认识课堂教学活动内容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关系呢?正如C.J.波斯纳所指出的:“要这样全面地解释教学,还必须至少看到教学活动的两项维量,也就是活动顺序的两项维量。课堂活动可以指师生的课堂活动,也可以指活动的内容。因此,教学活动顺序既可以从师生活动相互作用的形式(指他们在课堂上做什么)来描述,也可以从活动的实质内容来描述。前者一般称为‘教学方法’或‘方式’,后者称做‘学科内容’课程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课堂教学活动的阐述。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变化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而这又会引发一系列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选择课文内容的处理形式、课堂授课形式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依据应该是什么?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又会选择怎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其依据又是什么?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究竟指什么?应该怎样处理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关系呢?等等。
三、教学主体因素
(一)学生认知水平的影响
针对本节课将课文中所体现的山羊与人的四种情感以课件形式呈现给学生这一教学环节,评课教师取得了基本共识:这部分是应该有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而是在于合不合适。有的教师认为应加深文本解读的深度,要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而不是直接交到学生的手里。这提示我们,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在于其合宜性,因为学生不同课堂教学内容也定然不同。
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还需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关系。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学生“学”的活动。
(二)教师知识背景的作用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统一,那么根据这一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应该相对确定。但是,从评课教师的意见来看,情况却并非如此。有的教师提出小说创作背景知识应该体现在整个教学流程当中,应该让学生懂得,辛格写这篇小说是存美国后工业时代;同时要根据现代小说的叙事特点,从“摇摆”与“节制”的角度来确定这篇小说的教学内容。也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当中有关情感的表述应该点出景物捕写对情感是有推动作用的,凶为小说是由三要素构成的:环境、人物、情节。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采用这两种不同的小说知识来解读小说,并以此来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的效应是截然不同的。可见,教师的知识背景影响着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即使在教学目标确定后,课堂教学内容也会因教师的知识背景而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其所涉因素颇为复杂。因此,笔者提出三点看法:教学基本目标要明确,在此前提下确定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具有相对性,它受到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师生因素的限制,但不管怎样都应立足于“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具有灵活性,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与之相适应,并关注课堂的教学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