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乡往事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e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记
  我的一个老师说过,爱读书的人里没什么坏人。爱读书的人,是好学上进的、讲理的、还有几分性情的。可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真能自乐其中呢?有多少人宁可放弃灵魂的享受,而沉醉在世俗之乐里呢?不是说物质都是不好的,只是如果灵魂能在知识的享受中变得更轻盈点、超脱点,那才是最好的状态。对书籍的渴求,也就是对文化至死不渝的追求,这一过程是幸福的,也是艰难的。然而让人高兴的是,以前有那么多热爱书籍的人,现在还有,以后也将会有,他们是生生不息的。
  胭脂红粉浮于面,女子有才亦是德
  在古代,女性通常靠依附男性而存在,她们只是历史中一阵模糊的香气,连名字都模糊不清。大部分女性从小没有受过男性那样的教育,精神世界对她们来说是关闭的、不存在的。但是,总有几个女性,愿意用尽一切来换取获得知识的权利,对她们而言,脂粉、妆奁、锦衣华服,都不如薄薄的几册书来得让人愉快。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林语堂先生在沈复《浮生六记》的英译序中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这个林先生语中的“芸”,便是沈复的妻子陈芸。沈复在《浮生六记》卷一中写到:娶陈氏。陈氏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四龄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脩脯无缺。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对于这样一个幼年失去了父亲、用十指维持家庭生计的女人,有什么比文学和书籍更能让她身心轻盈,在现实世界中得到超脱的呢?她凭着记忆,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琵琶记》学会认字。我几乎能够想象这个穿长裙着背心脚踩一双小小弓鞋的女子,将每个字的语音和形象联系起来时的那份高兴。
  那个炎热的六月,沈复携陈芸去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消夏,檐前老树一株,浓阴覆窗,人面俱绿,“因暑罢绣,终日伴余课书论古、品月评花而已”。这大概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对书痴而言,没有什么比身世两忘地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更让人快乐。
  枕席枕藉,意会心谋
  在陈芸之前的李清照,也是一个甘愿生活在书籍世界里的人。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说,当时家境颇为清贫,“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一对夫妻捧着各自的衣服去典当,拿完钱便去买书籍、碑文、画作,将一本又一本书亲手抄下,留下买不起的一幅画品赏一夜,因此而几日不悦,这样的场景,实在是让人又辛酸又欣羡。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将灵魂看得比肉体来得重要,而这样的人,有灵气,但也同样是不幸的。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每次读到这里,想到这样一个聪慧逼人的女子最后家破人亡,与丈夫一起用了一生的精力收集的书籍碑文在战火中消失殆尽,都简直想哭。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我无比向往这样超越声色犬马的书中乐趣,女子的热爱知识,也是一种德性。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藏书自古不易,要流传下来更是艰难——前有春秋战国时的“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秦时焚书坑儒后“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汉朝时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魏晋王修存粮不满斗斛,却藏书数百卷,张华家无余财,唯有文书溢于几箧;唐朝韦述藏书两万卷,在安史之乱中荡然无存,仅抱《国史》藏于山中得免;宋起私人藏书蔚然成风,宋敏求家住春明宅子时,书迷都爱搬到他家附近以便借书,竟使周围的房租比往常提高了一倍;后有清朝黄丕烈借债典当也要购得善本,绘书图、岁末祭书,将元明戏剧的垂绝孤本保存至今;丁申、丁丙两兄弟在战火烽烟中抢救《四库全书》……
  每一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关于书籍和知识的故事,大多是艰难的、痛苦的。宋代藏书家江正搜罗、抄写了几屋子的书,可是江正故后,子孙不能守书,散落民间,或火燔水溺,或鼠虫咬毁,“市人烈之以藉物,有张氏者所购最多,其贫乃用以为爨,凡一箧书为一炊饭,江氏书至此尽矣。”元代藏书家庄肃聚书至八万卷,奈子孙不知爱惜,以至编秩散落,危素采书时,其家又恐所藏兵书、图谶书犯禁,于是纵火焚书,待收拾余烬,仅得五百卷。
  缕缕阁中芸草,郁郁爱书之情
  明代中期,隐退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了天一阁。之后,宁波范氏天一阁传了十三代,这无疑是一个盛举——爱书人对知识不顾一切的追寻和执著,都凝聚在这幢明代的建筑里。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历史上现存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阁楼粉墙黛瓦,满屋子的书卷气,屋内的玻璃柜里还有当时夹在书中防蛀的芸草。范氏后人多么幸运,生活周围全是书,每一本都是对知识的信仰。
  天一阁有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从借书到防火,一应俱全,这也是它能突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一警句的原因。规则无比严厉,这几乎是对文化的高度尊重下对人的冷漠: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不与祭,即不参加家族祭祀,这在古代是相当严重的,相当于家族不承认这样的子孙)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不得与祭。冰冷的规则,在客观上保护了珍贵的书籍,却也显得不近人情。
  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钱绣芸是一个酷爱诗书的姑娘,一心想要登天一阁读点书,为了获得这一点点权利,竟要知府做媒嫁到范家。她宁可用自己的身体去换取这些沉甸甸的知识。但她万万没有想到,当自己成了范家媳妇之后还是不能登楼,一种说法是族规禁止妇女登楼,另一种说法是她所嫁的那一房范家后裔在当时已属于旁支。钱绣芸没有看到天一阁的任何一本书,她却为那些她心向往之的书籍制作了许多防蠹虫的芸草,最终郁郁而终。这样的悲剧无疑体现了藏书的矛盾:究竟是将书让人去接触,还是用尽各种规则将书好好保护起来,将文化束之高阁?
  藏书读书,忠贞不渝
  对文化的执著从来都是艰难的。卢照邻《长安古意》末二联为“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读书人和藏书人从来都是寂寥的,也是自足的,他们自成世界。藏书需要的不仅是资金,对书和知识的痴迷,更需要信念的传承、信仰的坚定。范钦在弥留之际竟然给后代出了一个难题,他把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挑选。万两白银立即可以享用,而一楼藏书则除了沉重的负担,没有任何享用的可能,因为范钦本身一辈子的举止早已告示后代,藏书绝对不能有一本变卖,而要保存好这些藏书每年又要支付一大笔费用,这只是对书籍和知识的忠贞。他故意让遗嘱变得不近情理,让立志继承藏书的一房完全无利可图。因为他知道,这时候只要有一丝掺假,再隔几代,假的成分会成倍地扩大,他也会重蹈其他藏书家的覆辙。知识是不能掺假的,敬畏知识的心更是如此,甚至要有一种为之放弃一切的决心。最后,范钦的长子范大冲要来了那一整楼的书。
其他文献
我喜欢偷偷地将自己与某书某章节某角色对换,感觉进出故事的体验很刺激,不过那也只是瞬间的感觉而已,我知道自己终究成不了故事里的角色。在这样的小小游戏里,我渐渐发现一些不寻常,比如角色的许多感情是阅读时浑然不觉而体验时却呼之欲出的,比如正确与否的判定和正误自身的标准像是马尾松下的阳光和阴影,让你得到不同的感受。这些体验给我这样的一种启迪——换位思考。  糖泡泡老师告诉我,换位思考是善良的举动,同时也是
期刊
那一天,我见到了一位老人。  花白的头发,富有学者气息的长袍。他站立在那里,呼啸的狂风不能使之折腰,噼啪作响的火焰也不能使之颤抖。在这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天堂与地狱交接处,他手持古卷,神情闲淡,腰杆笔直,风骨自成。  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来看我。一双乐观热情又深邃闪亮的眼睛瞬间冲散了地狱的阴霾,让他拥有了与恶魔对视的刚毅。他看着我,轻声问道:“异乡人,你来自哪里?”  我从哪里来?我默然不应。这些年
期刊
“红袖添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很隽永的意象,并且是非常美的一种意象,“红袖添香伴读书”更显读书之清雅浪漫。而如今的书却流行“限量版”了,书似乎不是仅仅用来读的了。  聪明商人郭敬明再版《爵迹》赚得盆满钵满,欲买其“限量版”,甚至需要通过预购卡才能买到手。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限量版,每本书附赠10克纯黄金。然而,这两位青春作家的奢华之书已不是特例,这只是当今“书”之冰山一角。  
期刊
1990年生,“90后”代表青年作家之一,曾名列2010年“中国‘90后’作家财富榜”第六。15岁开始写小说,至今已发表文字近六十万字。曾在《课堂内外》《光年纪》《花火》《新蕾》《中国校园文学》《萌芽》《青年文学》等国内青春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2009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时间浪潮》,被《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白烨、北大教授陈晓明等人誉为“最干净的‘90后’文字”,并倾
期刊
【编前语】有人说,成功之路并不只有上大学,应该允许年轻人有梦想,不走寻常路。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国外就很流行年轻人通过旅行增长见识的做法。但也有人认为,屁股坐在长辈的血汗钱上,没资格做自己的梦,那不是在旅游,而是在梦游。关于梦想、责任与成长,本期“特别关注”中的宋笑生执著走天涯的故事引起了大众的广泛讨论,一边是自己内心燃烧着的梦想,一边是家庭留给自己的责任,我们如何在两者间取得平衡?
期刊
但凡作文训练课,同学们都爱问两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这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活和思想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构思和表达方面的问题。“怎么写”是方法与技巧问题,“写什么”是表达、内容与思想问题。我认为,首先会想,然后才会写。  写好高考作文,无以替代的第一环节是热爱生活、充实积累、感悟人生,然后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进行认真、独立的思考,而不是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总体战略方针是“牢记一个中
期刊
“这么好的一朵牡丹花谁接过去?”温总理有字:“姹紫嫣红牡丹开,良辰美景新秀来。”走过六百年漫漫长路,牡丹依旧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  台上人唱《牡丹亭》,曲中写出侬心事。“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细嚼这八字,轻轻软软,细细绵绵,宛如杜丽娘,一袭绿裙,娉娉婷婷,步步走来。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在杜宝的严格管制之下,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自家后花园都没有到过。杜宝请了个老先生陈最良教女
期刊
生命是一场负重前行的旅程,旅途中风光无限却又险阻无数。有那样一群在困境中生活的平凡的人,用他们那普通的双手和纯洁的灵魂,为人们演绎出一幕幕至真至善至美的动人故事,点亮着黯淡的生命旅途。本期我们摘选三位“中国网事·感动2011”年度网络人物评选活动的候选人事例,在这里进行展示,燃起那一盏盏生命之灯……  六岁的“养家男人”——赵帅   深冬的平顶山,夜晚似乎显得格外的寂静和漫长。就好像那阵阵寒风携来
期刊
【文题呈现】  人生变数很多,没有人能承诺我们的一生永远是晴天,没有人能预知草莽中是否潜藏毒蛇猛兽,没有人能勾勒出命运的风刀霜剑……然而,外界虽不能把握,行动却可以产生力量。这力量的源泉就来自坚强的信念。真正的信念永远是不可战胜的。当遇到挫折、陷入困境时,只要心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拼搏,就一定会度过难关,取得成功。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
期刊
身在大本营,北京学生实在是有诸多之便——周末可以回家,出门不必问路,至于去哪儿找好吃好玩的更是不在话下。所以北京本土的学生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外地学生“羡慕嫉妒恨”的首选对象,即便如此,他们在熟悉的城市里也同样体验着陌生的情感和新的挑战。  还好我身边的朋友们都对我这个北京人很是宽容大度。我常常希望自己能给外地学生提供一些帮助,最后却发现,北京对于他们来说,更难的其实是北京所给他们留下的独特记忆。我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