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误诊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二例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mu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误诊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原因,提高对两种疾病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CHL误诊为ALCL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原位杂交EBV-EBER染色.结果 2例均为年轻患者,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临床首发症状,采取化疗后肿瘤复发而复诊.2例组织学形态均表现为具有间变特点的大细胞呈片状生长,1例肿瘤细胞淋巴窦内浸润.2例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共同特征CD+30,PAX-5(+),LCA(-),其中1例EBV-EBER染色阳性.结论 CHL组织学可表现为富于肿瘤细胞呈片状及淋巴窦内生长的特点,临床表现及组织形态与ALCL类似,需要鉴别.对CHL组织学形态认识不足可能是导致误诊的根本原因;PAX-5和LCA标志对于CHL和ALCL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甲异靛对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干预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利用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并建立白血病细胞和骨髓基质的共培养体系.用锥虫蓝拒染实验测定甲异靛对共培养体系中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膜上CXCR4的表达.结果 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可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低浓度的甲异靛(5 μmol/L)可促进白血病和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体系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白血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发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 观察68例allo-HSCT患者CNS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和高危因素.结果 69例患者allo-HSCT后6个月内8例发生CNS并发症,发生率11.6%.其中CNS并发症发生率在HLA全相合及不全相合组分别为4.9%(2/41)和21.4%(6/28)(P<0.05)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50岁以上人群视力不可逆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发达国家中老年人群的主要致盲疾病[1].随着人类生存年龄的
目的 探讨瘦素受体(OBR)和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p-STAT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DLBCL免疫表型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DLBCL和1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LH)组织中OBR和p-STAT3的表达,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LBCL的CD20、CD10、bcl-6、Mum-1免疫标志,根据Hans分型方法将DLBCL分
糖皮质激素( glucocorticoid,GC)因其良好的抗炎、抗免疫、抗毒效应,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在其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对眼局部甚至全身产生不良反应及并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遗传学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09年10月确诊的12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男79例,女45例,年龄14~79岁,中位年龄57岁.难治性贫血(RA) 26例,难治性贫血伴铁粒幼细胞增多型(RAS) 13例,难治性贫血伴有多系病态造血(RCMD) 21例,难治性贫血伴有幼稚细胞增多Ⅰ型(RAEB-Ⅰ)29例,难治性贫血伴有
摘要:初中新编语文教材,篇幅较长的文章有一部分,这些课文尽管内容丰富、学生爱读,但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们常常感到顾此失彼、无从下手。那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长文短教”呢?这是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探讨的。本文对此也开展了初步的讨论。  关键词:初中语文;“长文短教”;具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24  初中新编语文教材,
目的 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免疫表型及核型特征,并分析其在初诊CLL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初诊CLL流式细胞术(FCM)免疫表型及其染色体核型特点,结合临床和实验室结果再分析误诊病例.结果 70例初诊CLL免疫表型均表达CD19,其他成熟B细胞相关抗原CD20、CD22阳性率依次为88.5 %(54/61)及51.9%(27/52),T系相关抗原CD5的阳性率77.1%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广泛异质性疾病,预后很不相同.不过,它们最初均系因免疫系统发育失误所致.分类上可被分为具有非常惰性表现或具有更加侵袭性病程的两种类型.对前者无论采取等待观望或积极治疗的方式其最终转归依然相似;而对后者采用标准化疗则可使相当比例的患者得以治愈.恶性淋巴瘤在预后和治疗上面临着诸多问题:诊断时中位年龄> 60岁(临床试验主要用于年轻患者);临床分类在几十年中不断改变,使得临床研究结果的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