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戈旦

来源 :大地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燕子不进愁门口,花鞋不踩烂泥巴。
   ——苗族民歌
  
  燕子确实有一种动人的魅力。“莺歌燕舞”、“啁啾歌声”它的舞姿歌喉都是迷人的。在各种喜庆场合也少不了它,久别返故里的人谓之“燕归”,男女新婚谓之“燕尔”,人新房落成谓之“燕居”……一个“燕”字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带来吉祥和幸福。
  在文人的笔下描写燕子的诗词丽句不知有多少,我也不得而知。只是读过一本《千家诗》,共212首,其中就有8首是赞颂燕子的,我犹爱唐人刘禹锡写的那首七绝:《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苍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是我学习古诗词的第一首,而打开我心灵窗户的第一人则是一位“燕子式”的老师,她在我们苗乡山寨衔泥垒窝哺育小燕——支戈旦。
  
  一
  
  记得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我们村子里初办一所国民学校,我也第一次去读“洋书”,带我们班的是一位姓王的女老师。她是汉族人,穿一套兰色学生装,身材不高略显单瘦,瓜子脸柳叶眉,讲课时嘴巴象剥瓜子一样快,但是教学态度和蔼可亲,我们都称她为“客师傅”。由于她的头发结成燕尾似的两条辫子,走路时左右翻飞,村里人又称她为“燕子老师”。
  一次她教我们学习古诗《乌衣巷》这首诗,问我们“见过燕子吗?”说来好笑其实并非笑话,我们村寨是纯苗区,小孩大人都是讲苗话,汉语不用苗语译出是不懂的。王老师见学生不能答问只是眼鼓鼓地瞪着她,她的脸上泛起一阵阵红晕,我们也一个个低下头了。
  “吃一堑,长一智。”聪明的王老师深知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苗汉语言不相通就不能教好课文,更不能培育师生的感情。于是她决心学苗语。首先从生活中的“南黑、喝乌”(吃饭、喝水)、“阿哥、阿高”(哥哥、嫂嫂)开始,再学算术中的“阿、乌、包、杯、巴”(1、2、3、4、5)……写在一本“苗汉词语对照”的专用本子内,便于课堂教学的,虽然常因译音有差别而弄成笑话,但师生之间的感情却与日俱增,由疏远变为亲近了。
  清明时节,草长燕飞。王老师领着我们去踏青。来到村后山燕子岩,那里有个天然大岩洞,洞里有很多燕子在做窝,我们在洞外草坪上做游戏。她教我们唱歌跳舞。“艳阳天、芳草地,小燕子、飞呀飞。小燕、小燕我问你,去年秋天怎么不见您……”歌舞未完惊得洞内燕子一齐飞了,带着啁啾歌声从我们身边掠过直射蓝天……我们也情不自禁的欢呼:“支戈旦、支戈旦。”
  师生又登上山顶观看四周景色,只是两座大山挡住视线,王老师指着东北说:“那叫青夹山,东南那座山叫做石干界,加上我们站的这座山分别属于三个县管辖,人称‘三不管’的地方,其实老百姓都是勤劳善良的。”她还告诉我们她的“阿爸”是私塾先生,常年在这边界的村寨教书,她从小跟随父亲读书,所以对各个村寨的地名都是记得的。
  这次春游,王老师的设计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回校路上边走边说:“你们村写成‘思哥凼’原来是‘支戈旦’的音译。我们白河边讲佤乡话的人多,燕子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子叫做‘哥利喳’。”我们听后又欢呼起来。“燕子——支弋旦——哥利喳”。又说:“燕子是益鸟,吃害虫保护庄稼。它最守时间讲信用,秋凉时它去南方过冬,这时给一只燕子脚上系根小红线,第二年春天它又会带着红线飞回来的。”我那时虽没做过实验,但对老师的话是相信的,不然我家的燕子何以年年在旧窝上垒筑新巢呢。
  王老师想方设法为苗家孩子着想,家长们看到自己子女欢喜读书、学业有进步。常常夸耀地说“这个‘客师傅’名堂真多,伢儿被她教活了”。寨上老读书人,说她是“书香子弟,出手不凡。”
  第二学期老师给我编入三年级,因为我曾读过两年私塾,读过一年私塾的编二年级,一年级便是发蒙生。这样一来程度相同的学生有了竞争对手,学习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了。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老师的生活是清苦的。虽说保国民学校,但保长不能按月收齐俸米,我们便向家长说明情况。后来决定每个学生一期要交五升米(约10市斤),每月一斤油一斤盐由18个学生分担。一个学期六个月,正好三个学生负担一个月的生活之所需,而王老师也是节衣缩食,一心一意地教好学生。
  三年后,抗战胜利了。大家以为要过太平日子了。王老师已是20岁的大姑娘,她的父亲要她回老家去教书,临别时她说:“苗家人勤劳朴实,憨厚善良,不花言巧语也不欺侮人,以后我还会再来的。”
  
  二
  
  “一年容易又秋风”。秋风飒飒,落叶飘飘,校园里风吹树枝“沙沙”作响,燕子已往南去了。见物思人,想起“燕子”老师已两年未见,我也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只是我进中学时给她写过一次信,她也写过回信。那年春天也曾写过信,只是快一年了未见回音就不知是什么缘故了。
  寒假回家,母亲递给我一封信,并说是一位盐客到寨上卖盐时捎来的。急忙打开信一看,信中写道:“燕子秋去春来,最讲信用,也最守时间,而我呢?只怕是秋去春难回了!忘掉燕子吧……”末尾附了二句唐诗:“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落款是“支戈旦”。
  那天晚上,我反复琢磨信中内容,只觉得话语简短,但隐晦含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莫非王老师的家庭、父母或她自己出了什么不幸的事……我也不敢想象了。信中要我忘掉“燕子”,这怎么可能?没有她的辛勤辅育我哪能上中学呢!人们常说:“知恩不报非‘君子’。”我不能报恩但决不会忘恩负义的。
  年边有人到三县交界的集市赶场。回来讲了很多谣传,说白河边乱得很,每天来往的船只驻的是兵是匪也搞不清,抢粮、抢钱、抓夫,老百姓把粮食都抬进深山老林之内收藏……。
  另一个是我的同学也是王老师的学生,她说:“听白河那边的人说,王老师被一个军官抓去当了姨太太,又说是投河自尽了。”真正是“是也,非也”,是非莫辨,我也是“无语泪自流”了。
  一些老年人也说:“湘西要大乱了,你看县长年年,外地当官的被赶走,本地的争权夺利,谁有枪,谁的枪多谁的官大谁就是草头王。我们这个‘三不管’之地,只怕没人管了,真是人民有难……。”
  年后“过十五”(元宵节)那天清早,一位自称是中队长的人来到思哥凼传达命令,说是今年县里换了新官:县司令任县长,县大队长任乡长,中队长是保长,正月十五这天出发去S县兵工厂抢枪,凡18岁至45岁的男人全部要去,谁敢违抗就当场枪毙。接着又发生了“湘西事变”,各路地方军攻打M城,将该城抢劫一空。此后家乡这个“三不管”却是无人管也不敢管,边县之间、乡村之间相互仇杀,争权夺利,抢劫财物,奸淫妇女,人民苦不堪言。
  在那无法无天的日子里,学校早已停办了,我也跟着年青人钻进深山岩洞之中“躲兵躲匪”,过暗无天日的生活。古人云:“宁作太平犬,不为离乱人。”如非亲历,实难体会其中深意。
  
  三
  
  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终于过去了。苗岭山上又迎来了一个春天,山茶花开、紫燕南来,思哥凼的山头上的一团雾气正向四方逃逸,一股巨大的力量在驱追它们。渐渐地一轮红日在升华、再升华……扩大……再扩大……
  “啊,解放了。”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个春天。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歌声伴着秧歌锣鼓声汇成歌的世界,歌的村庄。男女老少沉醉在欢歌笑语中。
  这时忽听到山歌声:“燕子不进愁门口,花鞋不踩烂泥巴。”歌声嗓门大,大家才知道是村长张应山(因为他吼一声山鸣谷应,老师给他取个名字叫应山)开会回来了。接着村长一挥手,高声说:“你们看,这位是谁呀!”“你们认不认得这位女同志。”大瞪着眼仔细看时,便情不自禁欢呼:“支戈旦、支戈旦。”
  时隔五年,恍如隔世,师生经过数年离乱,又能相逢,只怕真的是上天的安排了。
  她当年的学生和家长一步一步地向王老师走去,将她围在核心。年纪大的人走到她身边认了又认,我和同学们也呆呆地看着她。大家沉默了一阵后,王老师说:“‘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你们县解放迟些,我也来迟了。当年我能来,现在人民翻身了,人人欢歌笑语,我是非来不可了……”听到她的讲话还那么明快爽朗坚定倔强,所不同的是当年燕尾双辫换成齐耳短发,穿的兰色学生装换成灰色“列宁服”了……村长说:“我们刚从县里来,晚上再讲吧”。
  晚上欢迎会村长看着本子介绍:王老师名南燕,是南来的燕子,这是她第二次来思哥凼。她家住在白河边,又与我县交界,也算是邻居,她从小随父在外地读书,14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常德师范读书,17岁初师毕业。那里日本鬼子已入常德边境。当她回到家里时,父亲看到世道很乱,就要王老师去边县苗山界教书。一是苗族人纯朴可依靠,二是村寨边偏有安全感。后来抗战胜利,便要女儿回家乡教书,以为能过太平盛世。后来世道越来越乱,又只好让王老师跟她母亲打鱼。一天渔船刚到河中,想不到遇着一只官船,船上官兵将渔船截住了,船上军官见到这位穿学生装的少女便与她的副官嘀咕几句。那副官便来劝说,请王老师去团部当秘书,将来享受荣华富贵……。王老本是冰雪聪明之人,早已提头知尾了,加之性子刚烈,只有一个“逃”字,便“扑通”一声跳进入中了。那副官话未讲完人已逃走,慌乱中放了两枪,团长急忙制止。他深知枪声会引来麻烦的。果然两岸民团的兵端起枪来向官船开火,官船丢失了人也丢了枪,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了。”
  再说王老师随波逐浪飘流十多里远,来到一个水码头边,全身湿漉漉的已是身疲力尽了。她想起有个同学向白河,离此地五里,只有到他家躲两天吧,她心一横,自身落难逃命要紧,还讲什么面子,……“休管他人道短长”了。
  在向白河家住了几天才偷偷溜回家,后来便是在亲戚朋友家避难住几天,多至一月便又躲进另一家。兵匪闹得很凶时逃往芭茅丛中躲藏了。她未敢露面,附近的人也不知她的下落。
  不久山城解放,她便邀约老同学新挚友向白河双双参加革命队伍,后老向留在专署搞文秘工作,她则多次申请要来我县我村重操旧业。
  接着王老师了也表了态,她说她迟到了要大家原谅。又说起当年的谣言,说我当了“姨太太”或说投河死了,你们想,我会投河寻死会当“姨太太”吗?我当时将自己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大家听后报以热烈掌声。
  接着又对村长说:“你们那时有五个年龄大的学生,早晚读书白天放牛,记得教唱抗日歌曲《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的歌词中有‘生死已到最后关头……’你们在放牛或关牛进栏时,一边敲打牛栏栓子一边唱,‘关、关、关关头’。后来寨上人给你们取个混名为‘大关头、二关头’……至于女孩子上学就更少,我本想招‘琴、棋、书、画’四个,后来只有娅琴、娅棋两人读书记。只是今晚未见这些人呢?”村长答道:“我是三关头,另四人有两人被土匪杀害,有两人被抓去当壮丁,两个女学生为匪患所逼,迫使二人送到外村作了童养媳。解放时,娅琴已有了孩子,又被当地选为民办老师,娅棋逃回村里又被区政府召去在妇女会里做事呢。”
  王老师听后真是喜忧掺半,沉默片刻说道:“往事已矣,来日可追。大家都象‘支戈旦’那样工作吧。”她又教起歌了,“铁树开了花,哑巴说了话,苗家从此翻身后,民族团结成一家……”
  翻身后的农民要求文化翻身也十分迫切,原先不到20人的学校现达40多人,还有13-15岁的守牛伢儿要读书,18岁以上的青年要求学文化,王老师又出新招——办“早晚班”。
  增设早晚班就要增加一位老师,一天她对我说:“学校要增设班就要增位老师,我与村干部商量说你最合适。”我说自己是个初中肄业生怎能教别人。她说:“岂不闻‘教学相长’,‘教书三年教自己’么?你好学又会讲苗话,教一年级发蒙生准行!”我也无话可说,便答道:“服从安排”。
  那一年政府安排国家干部,老师与人民同过翻身年。王老师积极组织春节期间的文娱活动,家家户户门上第一次贴上新对联。“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全靠共产党。”她喜欢燕子又从唐诗选了两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从初一到十五的半个月里,思哥凼里歌声、锣鼓声宛如仙乐,雄浑的燕子岩也增了秀色和灵气。
  一年后,成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工作又有了发展。王老师看到思哥村寨子分散,六、七岁的小孩子爬坡翻岭走读困难,她又想出巡回教学的办法,给四个小寨设两个点,由教早晚班老师每天教完早班后,再跑一个点辅导一年级的学生,使他们勿须走路也能学到知识。这个办法也深受家长的欢迎。
  王老师重上燕子岩又是五年了,年年都是本县的先进工作者,她的“苗语辅助教学”、开设“早晚班”、“巡回教学”的经验,受到苗乡人民的好评,受到县、州教育部门的赞扬和奖励,评为州里的模范教师。
  五年里,县里多次要调她进城被她拒绝了,州教育局考虑到她已年逾三十岁了,不能再晚婚了,那年寒假调州府完婚,告别了前后工作八年的思哥凼。
  后来,她也曾多次来信要我安心为本民族的教育事业作出成绩。信中说:“你名字叫燕山,就要像燕子那样哺育孩子,要防止‘骄’‘娇’二气,要讲人生三大光荣(入队、入团、入党),给学生要讲,你个人也要争取入党。”也问及我的一家是否过得好、过得幸福……那时州县之间也没有公路,她“本想旧地重游,但山重水复,路窄坡陡,眷念之情,且待异日……”
  
  四
  
  多少次燕子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王老师退休了,她教的第一批小学生在工作的也相继退休,我们商议趁清明节扫墓之机也请王老师来山寨叙旧。
  节后的第三天,王老师乘坐“的士”来了,一到边就说,以前走路几天才能到这里,现在坐车不要三小时。从州府到你们县里只花45分钟,县城到你们村不到2个小时,我可是看手表的。”
  晚上在我家聚会,王老师说:“今晚师生聚会就叫茶话会吧,你们县是名茶产区,先泡一杯高山云雾的清明茶来提提神,到会的16个人都要讲话的。”茶后每个人都讲了各自的经历。最后大家要她作总结。王老师说:“我是‘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有什么总结不总结,你们讲你们的,我讲我的吧!我18岁上苗寨又教18个学生,但是年轻任性见这里多山,给学生起名必须带山字,女的苗语称‘阿娅’,所以女生名字带‘娅’字,原先已有名字我不管,课堂里以我起的名字为准呢!”她沉默一阵又说:“只是高山、大山两人在匪乱中遇害……”接着她点名似地念着:“应山、云山、雾山、受山、建山……有8人在工作单位退休,另8人在村里也是儿孙满堂,乐享晚年了”。
  她旁边坐着娅琴、娅棋两个女生,不禁又想起往事。“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礼教中,你们能上中学真不容易。所谓贤子弟也要有贤父兄,没有父母兄嫂的帮助是不可能的,我也一样,父母叫我读书,哥嫂、姐姐支撑家里农活,我才能远去常德呢!你们两人一个在外村当了民办教师,一个回到乡里先是炊事员后任妇女干部,现在回老家祭祖扫墓是尽孝道 ,应该的。”
  最后大家要她讲她的一家。她说:“我们老俩口可说是患难夫妻,彼此心意相通。如给孩子起名是我的意思,老大是男孩随父姓名叫‘向乌衣’、老二老三是女孩分别叫‘王春燕、王秋燕’,在姓氏上我一反常规随父随母姓都可以,而且都带个‘燕’字,老向也听从我的意见的。”我问道“只是乌衣……。你们大概都忘了,《千家诗》中《乌衣巷》那首诗后的注释:‘乌衣,燕子也’。一个人的名字本也无关紧要,人的一生事业的成功与否都在于奋斗。但好名字也起着激励人前进,鞭策你自强不息努力向上。我也是常用自己的名字来要求自己的。那时你的名字带‘山’字,是‘山’太多了吧!可你们心中记着‘山’,记着家乡是山区就应如何把山区建设好,现在可想到了吧!……”她的讲话在掌声中结束了。
  第二天,我们又去燕子岩,原来这“三不管”的地方,现在修了公路,把三县边界的村寨连接了,以前土坡一脚挨一脚象爬梯子一样,如今在“之”字形的大道上迈步,王老师边走边赞叹道:“奇迹,奇迹。”看到茶叶树挺立两旁又赞道,“这就是高山云雾茶吧!”
  到了燕子洞外的草坪上,大家坐下来来休息。王老师看到当年活蹦乱跳的小学生,现在都变成鬓发斑白的老人,心有所感说了一句:“真是少年子弟江湖老”,我便即兴说了下句“红粉佳人白了头。”……引得大家都笑了。这一笑使得岩洞里的燕子也飞了。王老师又笑着说:“燕山说的下句和我说的本是完整的一句话。现在我就出个问答题请答:‘人类给燕子戴有几项桂冠?’”
  “春天的使者。”“捕捉害虫的专家。”
  “守时的主人。” “人类的好朋友”
  “奇特的建筑师”……
  王老师点头同意,但未收题。她见一时答不出便笑道:“它还有一项受之无愧的桂冠是‘著名的季节性游客’。”
  大家听后便说:“我们怎的没想到。”我们中了老师的计,她要我们去旅游。老师善于旁敲侧击引鱼上钩。“您就带我们去旅游吧,您永远是我们的老师。”这时忽听天空“吱、呷”声音,一对对燕子鼓翅摇尾,飞越燕子岩向远方飞去。
  我们也起身欢呼,燕子——支戈旦——哥利渣……
  (张显志,苗族,古丈县退休教师。)
其他文献
父母决定把牛卖掉,听了心里不禁茫然。牛对于农村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耕田犁地少不了牛。农忙时节,没有牛你得等到别人都忙完了,才能去借,还得看别人的脸色。当然也会耽误农活,父亲没少吃这样的苦头,常抱怨没有牛“舞不开堂”,于是筹足钱,到远房的亲戚家买了一头小黄牛。骨架高大,皮毛金黄很有精神,牛角锐利,虽然有些瘦但并不影响我们全家对它的好感,都夸父亲好眼力。  有了牛农忙时节就不显得急促了,父亲每天早出
期刊
向卫华,男,土家族,湖南省古丈县人,1967年11月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打过工,经过商,当过乡镇干部,现任古丈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干部、古丈县作家协会副主席。2004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团结报》《湖南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农民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人口报》《炎黄文学》等发表作品计30多万字,多次被《读者》《中学语文》《文苑》等转载。    三花     一日下到村里,吃过晚饭,我
期刊
夏天的酉水河    酉水涨进初夏,就象山里的小伙子进入了青春期一样,哪怕冬日里跌进峡谷,象张开的蚌肉里的珠,一涨起山洪来,山岭矮了下来,河中浪头吞噬着另一个浪头,一个波浪撞击着另一个波浪,发出钢铁一样的脆响。耸立的石壁,不再严父一般地挺立在哪儿了,远远地望去,仿佛水中高扬的帆!  于是,吱吱呀呀的浆橹声里,酉水在人们观望的眸子里愈拓愈宽展了。哗哗的雨声中,河水悠扬地涨着,一浪一浪地覆盖了枯水季节刻
期刊
那年那月,一群男人含泪告别爹娘,离开故土,携妻带儿,从沟壑深处和土丘幕后找锄而来,从纤陌纵横的平原赶犁而来,抑或从水恶浪激的湖泊驾船而来,或许从那纤河瘦岸背着破旧的网罾而来,循着一脉远古雄性的武陵山,和一条母性温柔的酉水河,栖居于湘西这块山林丛丛,山峦重重的版土,用一双千年万年勤劳的手,酿造了这群民族,酿造了这方风俗,酿造了这份人情。这就是我的祖辈,湘西之魂!  间或,有阵阵低沉忧伤的箫笛声,拴搁
期刊
嫂扯猪草回来气嘟嘟的骂哥:躺尸呀,不晓得到地里转转,桫树桠那块包谷快被野猪糟蹋完了。  哥笑着拿撮箕抠背篓里的猪草:你不是转了好多次了,没和野猪商量,叫它莫咬我们家的包谷?  嫂呕得鼻孔差点没放气,唠唠叨叨在我面前又数落起哥来:你哥哥痹痹,枪也有,就是不动。看来那块包谷是没有指望了。  两人你述我辩,拌得我报纸也看不好。我折叠起报纸对嫂说:好了。嫂你莫急,正好我们几个月没发响了,今夜我提枪守包谷去
期刊
坐龙峡    强迫你,  强悍你,  坚强你,  ……  亿万年累积的钢筋铁骨铮铮容颜,亿万年后撩开神秘面纱,梦醒时分,阳光灿烂。  大地有过痛苦的痉挛,山川有过扭曲的飘移。  划开浓重的农事,一朝惊醒,山外的世界隆隆有声,惊悚沐浴,远方的客人从此留了下来,拦门酒香飘天外。  壁立千仞,招唤生命的张力。攀爬,芳径闪烁,千年花儿芳芬如故,千年果儿摇曳生辉,等待那一双柔韧灵巧的手,采撷成歌。  柔肠百
期刊
湘西梅子,本名张梅琼,从小酷爱文学,绘画,一个追梦的湘西女人。有绘画作品参加湖南省油画展和上海艺术节展览,油画《苗女辣妹》获自治州五个一工程奖。    茶     山那边  一缕缕幽幽的绿  是我前世游移的魂    今生  我就是茶  紧闭苦涩的双眼    有缘的你啊  只需用一杯清亮的水  唤醒梦中的我    我就会用我的欢颜  陪你渡过  这静静好时光    女人三十     一轮丰盈的秋阳 
期刊
汩罗江太浅,  盛不下你的离骚和白发三千丈  盛不下  你对怀王的幻想    你那宽大的衣袖  怎挡住秦人的铁蹄踏过郢都  怎挡住  五月初五的雨纷纷    一艘艘龙船划过心底  粽叶和棕丝  将每一颗爱国心  紧紧包裹    水至柔  将三闾大夫的悲壮流传  水至柔  让一个诗人的名字坚硬    赠汪伦  不要再踏甘醇的歌声了  不要再隔岸挥舞千金裘了  我怕一转身  泪水就深千尺  就用这桃花
期刊
你是谁?为什么一直在我的陌生人里闪动?这是一个网名叫断点的女孩子给捷发过来的信息。捷的QQ一直挂在那里,上面只有那么一个可怜的网友,三个小时过去了,他们都没有说话。  我是谁?你问我,我问谁?捷本不想理她,还是无力的敲着键盘回了她一句。  呵,世界上还有你这样蛮不讲理的人。哎,你什么时候加我的?断点问道。  我加你?为什么不是你加我呢?捷冷冷一笑。说真的,捷一般是不太喜欢和陌生人说话的,尽管断点出
期刊
背 叛    淮河东岸的孙家庄,有个不足15岁的又矮又瘦的男孩阿才。在那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年代,靠母亲、大姐、大哥讨饭供他读完初中。然而,也就是在这15年里,阿才虽说小小年纪,但他已经窥视到,农村的贫困就像一条无形的铁索,死死的羁押着一代代勤劳的农民。这些农民虽说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一年里仍有半年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阿才一家在那三年里也没能逃过一劫,父亲、四弟、外孙女在那年三、四月相继饿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