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游”范畴所显现的生命美学价值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游”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美学范畴,表现出了一种及其自由的审美境界,“游”范畴不仅在文艺欣赏和创作思维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在生命美学中探讨其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中国古代文论中极具代表性的言说如孔子的“游于艺”,庄子的“心游”,陆机的“心游万仞”其丰富内含体现了生命美学中所强调的对自由的超越性及对生命理想境界的追寻。
  关键词:“游”范畴;自由;生命美学
  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一系列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化的历史。分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有着各自独特的范畴和体系。中国的美学史是由“道”、“气”、“象”、“妙”、“意”、“味”、“神”、“境”、“风骨”、“神韵”等一系列命题构成的范畴体系。“游”在中国的美学艺术中表现了一种极其自由的审美境界。也是中国美学体系中的值得提出的范畴。据收集资料发现关于“游”这一美学范畴的探讨大都是从主体审美和文艺创作思维过程中的意义来论述的,本文拟从孔子、庄子等几位思想家的美学思想中探讨“游”范畴所体现的生命美学价值。“游”体现了华夏民族自古代就独有的一种内在生命的体验方式,一种人格独立、心灵自由的生存状态。从《诗经》开始,“游”就表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命状态,《诗经》中大约使用了20个“游”字,其中《大雅·卷阿》“优游尔休”;《小雅·采菽》“优哉游哉”;《蒹葭》“溯游从之”等都体现了这种自在自由。此后诸子各家都有对“游”的独特言论和见解,并塑造了一个个“游”的人生境界。文论家们更是挖掘出了“游”的许多丰富内涵,使之成为一个内容充实的文艺学美学范畴。
  《说文解字》曰:“游,旌旗之流也,从方人,汓声。”最初指古代旌旗的下垂饰物。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称流也。”古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出行时都会用到旌旗,旗上有不同的装饰,后来“游”字就引申为出游,嬉戏。《广雅训诂·三》: “游,戏也”。《吕览观直》“在人之游。注:游,乐也”。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游”字是与嬉、乐等意义有关,是不牵涉功利性的, 具有精神上自由自在的含义。
  “游”范畴开始体现出其生命美学的价值应该是是从孔子美学开始的。孔子崇尚“游”的狀态,《论语·颜渊》记载他“游于舞雩之下”;在《侍坐》一篇中曾点描述道:“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六七人,童子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吾与点也”对曾点很是赞同,自由嬉戏,志同道合,自得其乐,身心在美好的大自然中自在周游,这图景典型地体现了孔子美学中“游”的思想。孔子所追求的“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正是个体人生和精神自由自在的最高境界。孔子一直强调君子应该提高自己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完满的人,《论语·述而》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东汉经学家郑玄解释说:“‘游’谓闲暇无事之游,然则游者不迫遽之意。”这其中的“游于艺”的“艺”基本上是指“六艺”,孔子所说的“艺”虽然并不等于后世说的文学和艺术,但包含了当时和后世我们所说的艺术在内,孔子主要是从掌握物质技术的方面来强调的。孔子说君子在志道、据德 、依仁之外还要“游于艺”,是说君子对与物质技术有关的训练要有了解和掌握,其中自然包括对带有技艺性质的“乐”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诗、歌、舞也要有涉历和掌握。这种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是产生自由感的基础,熟练掌握规律来服务于人的社会生活,在这种掌握中,人获得了自由感。“游于艺”的“游”固然含有涉历的意思,更带有一种自由感或自由愉悦的含义,同时也有游息、观赏娱乐的意思。孔子主张“游于艺”,不仅是指掌握射御之类的各种技艺,而且是指在这种技能掌握中所获得的自有感受,其实这创造的感受也是审美的感受。在志道之外提出“游于艺”,表现了孔子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主张人应该在驾驭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中获得身心的全面自由。曾点的理想就是“志道”与“游艺”的深刻结合,所以受到孔子的赞叹,在孔子看来治国之道在礼仪教化,而“游艺”却是礼治天下达到的最高境界。可见孔子宣扬其政治学说不是为别的,正是为了实现一种自由的境界,让生命在其中自由发展。
  中国古代追求精神自由而形成思想体系的人莫过于庄子,而“游”的自由感正是庄子美学的价值取向。庄子真正对“游”作出哲学和美学本体意义上规定的第一人。在《庄子》中,“游”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成为道家学派的一个重要范畴。庄子认为天地的“大美”就是“道”,对“道”的关照是人生的最大快乐。《田子方》借孔子向老子请教什么叫做“游”来指出“游”是人所追求的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快乐是人的本质需求。孔子曰:“请问游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接下去,庄子还讲了“游心于道”的方法,庄子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关照,必修具有“无己”、“无功”、“无名”的精神状态,也就是庄子称之为“心斋”,又称之为“坐忘”的心境,只有达到了这种精神状态才是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庄子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游”。庄子讲逍遥游,讲“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讲“游心于物初”,讲“徳至美而游于乐”,这些都是摆脱物质的羁绊,于天地之间自由翱翔的境界。《在宥》篇中庄子借鸿蒙之口说:“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鸿蒙这段话对“游”做了解释。“游”是自在无为,不知所求,不知所往。“游”是一种游戏,不是为了实用目的,没有利害得失,不受束缚,十分自由,达到一种浑然忘我的精神状态。生活在尘世庄子要做尘世之游,如“游世俗之间”“虚己以游世”等,但庄子更痴迷于做心灵之游,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外部世界吞噬于内心,将心灵世界无限向人世间扩散,忽而翱游于青天,忽而浮游于大海,无碍无阻,无比自由。这样客观世界被主观化为一个空明的逍遥境界。这种心游(神游),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只有在这种生存境界中人们才能排除内心的纷杂和俗念,充分追求自由的联想和想象,由现实世界的“游”联想上升到审美境界的层面。总而言之,“游”的过程是主体心灵高度自由的表现,是一种愉悦的生命境界。
  庄子的“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对后来的文艺创作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时期的陆机在庄子的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庄子“心游”这一美学范畴,如果说庄子的思想中“游”这一范畴偏重于哲学层面,那么“游”的审美属性正是在陆机这里确立的。“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眬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文赋》这里的“心游”指的是主体涤除一切杂念,凝神静观,神游八方,在这种无限自由精神、内心之游中上天入地,观古扶今,浮海临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心游万仞”即使艺术家的心灵处于无限自由的状态,不受现实的制约而游于广大的时空中,使虚静的心灵与艺术想象紧密结合起来。从此,“游”的美学内涵和性质更加明确,“游”在艺术领域中成为了独立的美学范畴。此后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提出“神与物游”,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了“梦往神游”,都强调了游这种自由的精神境界和审美状态在艺术中的重要意义。
  总之,“游”是中国美学史中不可忽视的范畴,美学的真正价值在于为人们寻求一种生命的理想状态,而这种理想的境界莫过于生命的快乐自由。“游”这一美学范畴体现的生命美学意义还是值得玩味的。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
  [3]李泽厚等.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庄子.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陆机.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燕赵之河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暑期,作者带领实践小分队深入探究了唐山市公共文化服务视野下以“唐山皮影”和“乐亭大鼓”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情况
期刊
【摘要】佛教经印度传入中国并流行于中国,同时佛教建筑盛行。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等。众多的佛教建筑的存在,对佛教的传播与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中国佛教寺庙建筑在初期受印度影响,但很快便开始了中国化进程。本文便以中国白马寺与印度那烂陀寺为例谈中印佛教寺庙建筑的异同。  【关键词】:佛教寺庙 ;白马寺;那烂陀寺;建筑异同  一、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在各国
期刊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在历史的不断选择下沉淀的结果。文化对政治的变革起着重要作用,同样政治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导向。本文主要通过历史史实,论证文化与政治密不可分的联系。动乱的年代为思想的传播和创新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回首现在,社会安定祥和,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加强文化的创新,开创“国家幸,诗家兴”的美好局面。  【关键字】:循环;创新;变革;诗家兴  引言  泱泱中华五
期刊
【摘要】:情感是所有事物联系的纽带,在声乐演唱中也是如此。只有带有饱满情感的歌声才是能走进人内心的歌声,才能够感动大家从而引起共鸣,所以在声乐演唱中,讲究精准的情感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声乐演唱;声乐作品;情感;演唱技巧  声乐演唱者需有美好的声音,因而用很多方法把自己的声音训练得优美,技巧纯熟是我们一直所追寻的。作为声乐表演艺术,还要求声乐演员必须认真研究他所要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声乐作
期刊
【摘要】:维纳斯,是希腊中爱与美的女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她的女性形象不断地被采用,尤其是在西方绘画史中,维纳斯更是诸多油画、雕塑大师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在不同时代的大师的诠释和演绎中,维纳斯这一艺术形象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同时,维纳斯的形象也在这不断地变化中愈加丰满充实起来。  【关键词】: 西方艺术;维纳斯  提起维纳斯,脑海中最快闪跃出的是米洛斯岛上发现的维纳斯雕塑,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具有利西
期刊
【摘要】:研读文化经典,植入传统文化之根;诵读经典诗文,催生心灵品质之花;建设校园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之魂等,都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经过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浸染,学生必定能感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迷人,能感受饱读诗书、风度翩翩的儒雅之气,能感受居高临下、居高声远的魅力,从而让精神升华,自觉地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期刊
ある貿易商談で、日本側が「前向きに考えます」と返事すると、日本の言語慣習を知らない外国人は「見込みがある」と考えてしまう。実は、そういう言い方は要望への婉曲な拒絶である。もし字面的な意味に拘ると、商談がまとまると誤解するかもしれない。日本語には、「いいえ」という否定語も、直接な断り表現もあるが、日本人があまり使わないで、婉曲な表現を利用して、言外の意味を表す。「言外の意味というのは、話し手が言葉と
期刊
Abstract: Some scholars hold different ideas to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and they developed the Sensitive Period Hypothesis.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theory and the studies related to it.
期刊
【摘要】:中国别墅的开发是当下重要的社会民生问题之一,人们对住宅建筑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它不仅仅满足着人的物质生活需要,更是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在自然的生态环境下,不刻意雕琢,营造安定舒适的居住空间环境,开辟优美、静雅的居住场所。尊重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和风水观念,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性完成现代中式别墅设计的时代转型,拟为中国现代中式别墅的发展提供一条思路。  【关键词】:传统建筑;别墅设计;空间设
期刊
【摘要】:文化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全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的全面推进,文化馆作为群众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之一,其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但随之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并亟待解决。本文试结合笔者工作实际,谈谈对文化馆免费开放相关问题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免费开放;文化馆;公共文化  2011年,文化部、财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