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Later-cut Overlap吻合与Roux-en-Y吻合的倾向评分匹配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88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Later-cut Overlap吻合和Roux-en-Y吻合的疗效。

方法

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 804例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 346例,女458例;中位年龄为63岁,年龄范围为18~91岁。1 804例患者中,100例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消化道重建行Later-cut Overlap吻合术设为改良组;1 704例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中消化道重建行传统Roux-en-Y吻合术设为传统组。观察指标:(1)倾向性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术中和术后情况。(3)并发症情况。(4)随访情况:①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欧洲癌症观察和治疗组织(EORTC)生命质量问卷30版(QLQ-C30)的功能子量表评估。②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EORTC-QLQ-C30的症状量表评估。③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EORTC胃癌特殊模块(QLQ-STO22)的症状量表评估。④亚组分析。(5)Later-cut Overlap吻合术的学习曲线。采用门诊、登门拜访、Email及电话方式进行术后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3~5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术后生命质量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改良组和传统组进行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偏态分布以M(P25,P75)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应用累积和曲线图分析个例数据与整体数据间微小变化,累积和曲线计算公式为CUSUM=∑n,i=1 (xi-μ),xi为每例患者食管-空肠吻合时间,μ为患者食管-空肠吻合时间的平均值,n为患者序号。

结果

(1)倾向性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1 804例患者中,200例配对成功,其中改良组100例,传统组100例。倾向评分匹配前改良组患者性别(男、女),年龄,肿瘤直径,肿瘤位置(胃上部、胃中部、全胃),肿瘤分化程度(分化、未分化),术前白蛋白,肿瘤T分期(T1期、T2期、T3期、T4a期),肿瘤N分期(N0期、N1期、N2期、N3期),肿瘤国际抗癌联盟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分别为62、38例,(55±13)岁,4.5 cm(1.5 cm,7.5 cm),22、67、11例,72、28例,(42±4)g/L,36、11、39、14例,58、16、8、18例,44、29、27例;传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 284、420例,(62±11)岁,6.5 cm(2.5 cm,8.0 cm),891、675、138例,1 392、312例,(39±7)g/L,148、200、393、963例,498、517、257、432例,322、604、778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89,t=5.69,Z=2.75, χ2=35.31,5.80,t=3.91,Z=-9.97,-5.44,-5.41,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改良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62、38例,(55±13)岁,4.0 cm(1.5 cm,7.5 cm),22、67、11例,82、18例,(42±4)g/L,36、11、39、14例,58、16、8、18例,44、29、27例;传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68、32例,(56±11)岁,4.0 cm(1.5 cm,7.4 cm),12、74、14例,87、13例,(41±5)g/L,23、18、45、14例,54、18、10、18例,42、40、18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9,t=0.30,Z=0.87, χ2=3.65,0.95,t=1.49,Z=-0.94,1.43,-0.50,P>0.05)。(2)术中和术后情况:倾向评分匹配后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为(195±41)min、72 mL(5~125 mL),(44±15)枚、(3.4±1.1)d、(4.1±1.3)d、(10.7±4.3)d、(74 299±20 102)元;传统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92±78)min、67 mL(10~195 mL),(40±18)枚、(3.7±1.2)d、(4.5±1.9)d、(14.0±9.2)d、(71 029±12 231)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5,1.73,1.84,1.74,1.38,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0.62,t=3.25,P<0.05)。(3)并发症情况:改良组患者术后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吻合口漏2例、腹腔感染1例;传统组4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吻合口漏2例、吻合口出血1例、腹腔感染1例,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吻合口漏和腹腔感染均经过通畅引流、营养支持、消炎等保守治疗治愈;吻合口出血通过输血、止血药物治疗后治愈。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无死亡病例。(4)随访情况:146例患者获得术后6个月的生命质量评估,其中改良组78例,传统组68例。①倾向评分匹配后改良组患者EORTC-QLQ-C30的功能子量表评估中,总体健康身体功能、身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31分(22分,48分)、(75±27)分、(77±21)分、(79±15)分、(80±21)分和(76±29)分;传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8分(22分,57分)、(77±30)分、(79±27)分、(82±30)分、(82±31)分和(78±30)分;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46,t=0.39,0.40,0.66,0.49,P>0.05)。②倾向评分匹配后改良组患者EORTC-QLQ-C30的症状量表评估中,疲劳、恶心呕吐、疼痛、呼吸困难、失眠、食欲减退、便秘、腹泻、经济困难评分分别为(75±22)分、(89±19)分、(82±19)分、(77±19)分、(90±23)分、(74±14)分、(67±27)分、(74±28)分、(61±29)分;传统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2±28)分、(88±23)分、(91±23)分、(72±19)分、(88±19)分、(79±29)分、(68±28)分、(72±23)分、(61±24)分。两组患者疲劳、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失眠、食欲减退、便秘、腹泻、经济困难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0,0.26,1.56,0.49,0.43,0.20,0.43,0.09,P>0.05);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P<0.05)。③倾向评分匹配后改良组患者EORTC-QLQ-STO22的症状量表评估中,吞咽困难、胸痛或腹痛、胃食管反流、进食障碍、焦虑、口干、味觉障碍、外形困扰、脱发评分分别为11分(6分,20分)、13分(4分,22分)、9分(4分,21分)、11分(7分,20分)、23分(11分,34分)、24分(10分,31分)、11分(5分,21分)、19分(11分,35分)、11分(6分,25分);传统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6分(7分,31分)、14分(6分,22分)、7分(5分,16分)、11分(6分,20分)、22分(13分,29分)、28分(12分,33分)、9分(5分,17分)、20分(10分,25分)、13分(5分,23分)。两组患者胸痛或腹痛、胃食管反流、进食障碍、焦虑、口干、味觉障碍、外形困扰、脱发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41,-0.01,0.99,-0.03,0.52,0.46,-0.20,0.44,P>0.05);两组患者吞咽困难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P<0.05)。④亚组分析:倾向评分匹配后改良组和传统组患者EORTC-QLQ-C30症状量表中疼痛项目疼痛感觉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49、24、4、1例和43、9、14、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19,P<0.05)。(5)Later-cut Overlap吻合术的学习曲线:100例改良组患者食管-空肠吻合时间的累积和曲线图分析显示:曲线在第33例时出现拐点,将1~33例设为学习期、34~100例设为学成期。学习期患者手术时间、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为(216±60)min、(28±10)min、70 mL(10~204 mL),(41±17)枚、(4.5±0.9)d、(5.0±0.8)d、(11.1±4.3)d、68 722元(52 312~94 943元);学成期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89±51)min、(23±8)min,65 mL(5~200 mL)、(43±16)枚、(4.4±1.0)d、(5.3±1.1)d、(10.6±6.8)d、67 380元(49 289~92 732元);两者手术时间和吻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7、2.87,P<0.05);两者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7,t=0.69,0.49,1.39,0.39,Z=0.69,P>0.05)。

结论

Later-cut Overlap吻合是一种可学习的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该手术方式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缓解患者术后进食梗阻和疼痛,改善患者术后生命质量。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症状复发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并分析旁路移植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1 13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症状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68例,女268例;年龄(62.5±8.7)岁,≥65岁485例(42.7%)。合并高血压852例(75.0%),高脂血症548例(48.2%),糖尿病524例(46.1%),有吸烟史713例(62.
目的从保留肺动脉瓣的角度探讨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间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患儿围术期资料,通过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寻找保留肺动脉瓣的年龄临界值;按照此年龄的临界值将患儿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住院天数、ICU滞留天数、急诊手术率、住院死亡比例、出院31天再入院率、肺动脉瓣保留率和快通道率等指标。结果按
目的总结儿童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异位窦(AAOC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2016年4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9例AAOCA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5月~15岁,平均(11.7±5.1)岁。研究AAOCA患儿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所有患儿经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CTA检查确诊,其中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窦4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5例;心源性猝死史
目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二尖瓣反流罕见,总结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二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10年10月至2017年1月,17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二尖瓣反流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男12例,女5例;年龄(38±11)岁。术前合并高血压9例,马方综合征2例,肾功能不全3例,心功能不全3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下肢缺血2例,1例腹主动脉替
心脏神经嵴细胞(cardiac neural crest cells,CNCCs)是特殊的神经嵴细胞亚群,起源于外胚层神经管背侧,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多能干细胞群,可迁移到外周,分化成多种类型细胞,是心脏和流出道发育所必需。主动脉弓发育不良(hypoplastic aortic arch,HAA)是一类胚胎期心室流出道发育异常引起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且常合并其他心脏畸形,是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中较常见且
期刊
目的探索全胸腔镜下经左心房二尖瓣入路心肌切除术(thoracoscopic transmitral myectomy,TTM)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术前通过超声心动图及心脏核磁共振共同评估患者心室壁肥厚范围及二尖瓣形态和功能,在全胸腔镜下经二尖瓣行心肌切除术,总结手术方法并分析术后早期
目的探讨孙氏手术与去分支杂交手术治疗老年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53例年龄大于60岁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孙氏手术35例,去分支杂交手术18例。杂交手术组较孙氏手术组术前脑梗塞病史更多,其余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选择了中低温脑保护策略,孙氏手术术中予双侧顺行脑灌注以及停循环期间降主动
目的探讨家族性自发性气胸(FSP)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可能的发生原因。方法回顾分析8例FSP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FSP的临床特点。结果76个家族共265例FSP患者,男女比例为1.55∶1,发病年龄>40岁者占48.30%。同代发病17.11%(13/76),两代发病67.10%(51/76),三代发病14.47%(11/76),四代发病1.31%(1/76),未发现隔代发病。先证者有F
67岁女性患者,发现右后胸部肿块6月余。肺增强CT检查示右侧第9/10后肋间隙水平胸壁内见卵圆形、结节状密度灶,边界清,大小约1.8 cm×2.2 cm,可见浅分叶,增强后见明显不均匀强化。2019年7月在全麻下行右侧胸壁肿块切除术+胸壁修补术,病理诊断为SMARCA4缺失的胸部肉瘤。术后随访2个月,肿瘤未见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至上海市肿瘤医院进一步治疗。SMARCA4缺失的胸部肿瘤侵袭性强,易发
期刊
目的探讨S14G-humanin(HNG)对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早老蛋白-1(PS1)双转基因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神经元自噬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只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HNG治疗组,每组8只;另取8只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0.5 mL双蒸水,HNG治疗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0.5 mL HNG(50 μg/kg)。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