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规约: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之基

来源 :西北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dddes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妥善处理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的关系,促进各民族公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关切从“自在”向“自觉”转变、从感性向理性提升,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充分发挥法治的功能和作用,是引导各民族公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路径.为此,应超越传统的民族法治思维,加强民族法治建设,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之基.
其他文献
为了探究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在网络空间中的实践和融入情况,本文对宁夏11个村落少数民族居民互联网使用的现状与特征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互联网已成为当地少数民族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从网络铺设、上网设备占有和网络资费的情况看,互联网对农村少数民族具有较高的可用性.与此同时,这一群体在互联网使用中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村民线上活动的内容及其结构不尽合理,较少将互联网作为自我发展的工具;在线关系显现出浓重的熟人社会色彩,表现出低度融入,在利用互联网拓展自身的社会资本、发展机会、群际交流等方面仍有局限性.论文最后提出,可通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事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是国家明确规定的学校课程,是学校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新的课程形态。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对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途径和载体。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探索和现实需要。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体系,是
目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历史交汇区和政策衔接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总结脱贫攻坚成果及经验并指出其后续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提出“十四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提升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水平。在分析了我国当前相对落后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特征之后,探索了通过乡村振兴促进相对落后地区发展的路径。
道路作为一种载体,连接着不同地点和不同群体,人与物通过道路得以流通,文化文明通过道路得以传播,族群通过道路得以互动和交融.因此,道路不只是足下之物,还有更重要的功能,它是一种具有时空印迹的符号体系,也是一种意义体系.本文以丝绸之路青海道之河南道段上的都兰县为田野点,以贸易(市场)、政治和文化交融为三个维度,讨论道路对族群互动的影响,借以论述都兰县一度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社交媒体使得数字环境下的创造性表达越来越具有表演的功能.相较于面对面的交流形式,民俗学者需要思考经由数字技术的导介而生产的数字民俗如何在表演理论的框架内准确阐释.本文通过对社交媒体上的交流事件进行具体分析,讨论并揭示了数字场所、数字媒介的特征及其关联性,以及数字表演的多重面向,指出理论的解释需要充分考虑数字表演的独特性,而表演视角下的数字民俗研究应当关注的并不是事象本身,而是表演行为的数字化.
本文围绕有关中国化的命题,梳理了学术界的有关争论,用跨体系社会及其运动吸纳并尝试进一步发展"多元一体"概念,重新界定中国社会的"一"与"多".作者指出:作为一个跨体系社会,中国是一个将他者的痕迹内化为自身要素,同时又保持独特生机的生生不息的包容性、统合性的文明.但也因此,跨体系社会是与跨社会体系相互关联、相互界定的.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从早年的“一个词汇”发展到包含了当代个人、群体、学术、文化、现代化与全球化路径及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相处方式等不同层面的议题.结合费孝通有关不
梳理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视角下的社会心态研究,从学术谱系和理论渊源、概念结构、测量路径、生成机制、主要议题等方面归纳了现有社会心态研究的成果.已有研究的共识体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是重要的一环。通过调查研究,本文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边境安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保障;边境各族人民的中国认同、祖国情怀本身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然表达,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基础;自古以来边境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所在。
教学是教师的存在依据和价值确证,只要美好的教学生活成为教师日常生活的主导和核心,教师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这反过来推动着教师美好教学生活的创造.美好的教学生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