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作枪的长沙保卫者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sdf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玉衡于1938年加入铁道警备支队,1939年成为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通信兵,后被派往精忠印刷厂任校对员。经历了空前惨烈的四次“长沙会战”。
  报名入伍,空袭中赶印抗日刊物
  “七七”事变前,韩玉衡是天津法租界一家煤厂的店员,“眼睁睁看着平津失守,华北沦陷。”
  “到处都是逃难的人。”韩玉衡也夹在巨大的难民队伍中,从天津到南京,又从南京到武汉。
  1938年,韩玉衡曾在武汉加入铁道警备支队,奉命守卫京汉铁路1099号铁路桥。
  随着武汉的失守,韩玉衡不得不继续流亡,来到长沙。此时,长沙城中已被沦陷区的逃难者挤满,混乱不堪。
  不想再继续逃下去的韩玉衡决定报名入伍,成为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的一名通信兵。入伍后,除了爬电线杆、架设通信电线、学习有线通讯知识,韩玉衡还学会了一些轻武器的操作方法,比如38式步枪、M1半自动步枪、60mm迫击炮等。
  不过,尽管心怀报国志,韩玉衡却没能实现上战场的心愿。1940年,因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他被派往第九战区精忠印刷厂担任校对员。每天加班加点赶印《长沙日报》、精忠刊物及作战地图等军用品成了他们的抗战使命。
  相比于繁重的任务,更令他们头痛的是日军接连不断的空袭轰炸,防空警报有时一天要响好几次,响完便是此起彼伏的爆炸声、燃烧声,“敌机投下的燃烧弹有时一颗落地,就会烧光一条街。”
  鼓舞士气,连夜刊登“师长诀别书”
  韩玉衡等人还承担着另一项任务,就是在每次空袭结束后走上街头,散发印刷传单,鼓舞人心。
  “我当时很为长沙的国人感动,即使食不果腹,仅以糙米为食,即使城市被炸成焦土,尸横遍野,但大家仍坚强支撑,不言放弃。”韩玉衡说。
  1942年元旦,第三次长沙保卫战战事胶着,突破部分防守阵地的日军先锋部队已进入长沙城中。前两次未拿下长沙城的日军为此惊喜,甚至日本国内当天就组织了庆祝,以歌颂日军终于攻克长沙的“神威”。
  也就在这天夜里,韩玉衡所在的精忠印刷厂收到一封战区预10师师长方先觉的“与妻书”,事实上,这也是一封“遗书”。
  信中,方先觉称:“蕴华吾妻,我军此次奉命固守长沙,任务重大,长沙的得失,有关抗战全局的成败。我身为军人,守土有责,设若战死,你和五子的生活,政府自有照顾……”
  当晚,这封诀别家书被写成新闻稿,次日《长沙日报》头版大字标题:“方师长誓死守土,预立遗嘱”。无数战士与民众被这条新闻感动,纷纷表示要“成则以功勋报祖国,死则以长沙为坟墓”。
  进入长沙城的日军被巷战和肉搏消灭殆尽,日本国内的庆祝和“攻克长沙”的新闻沦为笑柄。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联系船只,遇日军棉衣被打开花
  1944年6月19日,随着第四次长沙会战的失利,长沙失陷。韩玉衡跟随队伍向衡阳、汝城方向不断撤离。
  这年冬天,他遭遇了人生最危险的时刻,“当时我奉令去一支守河部队联系船只,安排人员和物资转移事宜,正办理交割手续时,突然被日军包围。”
  河畔山上枪声大作,韩玉衡急忙扑倒躲避,但子弹像雨点般呼啸袭来,不断擦过耳边,落在身体四周。韩玉衡身上的军装棉絮被打得四处飘散,“有人以为我受伤了,急忙扔来条棉被让我盖上。”
  枪声直到天黑才止息,韩玉衡站起来,发现虽然满身衣服开花,棉衣被打了十几个窟窿,但自己并未受伤。
  时隔70多年,回忆起战争往事,韩玉衡仍止不住叹息,还一度唱起著名抗战歌曲《救国军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装好子弹,瞄准敌人,一弹打一个,一步一前进……”
其他文献
九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三单元有一节“综合性学习”课——《青春随想》。上完这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写作片断:如果我现在遇到……问题,我会这么做……  作业本收上来后,内容五花八门,其中不乏谈到早恋的。其中有一个男生的作业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这样写道:“如果我现在遇到我喜欢的女孩,我会想:哇噻!我终于遇到她了,这可是我的初恋,我怎么能放过呢?于是我会经常在她面前晃荡,引起她的注意。如果不行,我就向她递纸
1937年7月7日,永定河卢沟桥边的一阵神秘枪声,揭开了一颗侵略的野心。  从这天起,一个民族做出了最后关头的选择:抗争,乃至牺牲。  驻守北平的29军,挥舞大刀重夺铁路桥,在卢沟桥区域与敌决战,下定“愿以此桥为坟墓”的决心。王世江就是其中的一员。  同时,全国各界声援不断,对前线给予了各种支持。  8年抗战,从卢沟桥掀起了序幕。  我们都想活埋了这个嚣张的鬼子兵  1933年,西北军在喜峰口英勇
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白岩松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uman s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