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课件的出现,在教学手段的革新上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传统教学中的许多难题,诸如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拓展材料的适当穿插、课堂容量的有效扩充、音画素材的呼应配套、学习兴趣的充分激发等等都能够有效得以解决。然而,多媒体网络课件当真“完美得无懈可击”吗?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教师在使用网络课件时切切不可盲目“跟着潮流走”——毕竟网络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一旦运用失当非但不能帮助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反而会演变成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且冲击语文教学本质的一种“难言之痒”。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有时只能“意会”。如果教师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网络媒体的作用,则可能会冲淡语言文字的内涵;倘若“以机代人”,过分强调“人机对话”,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首先,网络课件的不当运用,会使想象的翅膀被折断。语言的模糊性、文学作品的“留白”艺术,均要求阅读鉴赏者通过合理的想象填充文本的空白,再造文学形象,还原艺术情境,从中获取美感,愉悦心灵。现在,在提出用于激发学生想象的问题之后,教师马上呈现一段描绘想象的示例或漫画解读。学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还没有催生出来,就已经过早地夭折了。鲁迅《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论辩思路的梳理、讽刺语言的品析。网络上流传的课件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串讲式思路:读一两段课文,回答一两个问题,都有图表概括,有漫画图解,有详细完备的答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引导学生体会比喻说理的好处时,却用几幅漫画来图解“孱头”、“昏蛋”、“废物”的举动,让学生的认知立刻定格在具体的画面上。若无法振起想象的翅膀,穿透思想的云雾,文学作品丰赡蕴藉的语言魅力又岂能被感知?
其次,网络课件的不当运用,会使玩味语言的乐趣被消解。优美的语言往往是含蓄蕴藉的。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根本无法领略其神韵。可是用网络课件上课的教师大多没有耐心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解味品析,而是急不可耐地“揭晓”答案,交待谜底。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描写林黛玉的肖像是“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是一句多么可以激发读者无限遐想的绝妙语言啊!品味这句话,人人头脑中都会描绘出一个符合个人审美趣味及个性倾向的林黛玉。然而,大多数课件在赏析这句话时,总会呈现电视连续剧中林黛玉的剧照,将美丽定格成某一个具体形象。阅读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和再创造的乐趣没有了;对优美语句的涵泳咀嚼,反倒被演员俏丽形象所引起的感官刺激取代了。诚然,这种快餐式的解读简单易行,过程圆满,但这种表面的完美掩盖的恰恰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浮躁心态。长此以往,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必然会降低。
再次,网络课件的不当运用,会使情感的闸门被封闭。花里胡哨的图片给了人更多的惊艳,却很少带来感动。李白的《蜀道难》是诗人“以山川艰险为比兴,挥斥幽愤之作”。教学中,教师安排音频范读的初衷用意是“入情”,感受高昂豪迈、悲怆激越的情感,可不少课件都配以幻灯形式播放的风景照片或国画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观赏上来,情感的感染熏陶退居到第二位。这种喧宾夺主的安排目前非常普遍。略懂心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视觉刺激的强度大于听觉刺激,这样的安排无异于给画面配上了背景音乐,实际的效果是突出了视觉感受而弱化了听觉感受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没有被唤起,共鸣就很难形成。试问:缺失了人间真情的语文又怎能赢得学生的青睐呢?
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摈弃网络教学的形式主义,断断不可为了运用技术而盲目地展示技术——这是“止痒”之根本。网络多媒体那么多有益的功能弃之可惜;因噎废食,断然放弃网络多媒体,也不可取;有节制地、科学地运用才是明智之举。
(作者单位:甘肃白银市平川中学)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教师在使用网络课件时切切不可盲目“跟着潮流走”——毕竟网络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一旦运用失当非但不能帮助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反而会演变成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且冲击语文教学本质的一种“难言之痒”。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有时只能“意会”。如果教师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网络媒体的作用,则可能会冲淡语言文字的内涵;倘若“以机代人”,过分强调“人机对话”,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首先,网络课件的不当运用,会使想象的翅膀被折断。语言的模糊性、文学作品的“留白”艺术,均要求阅读鉴赏者通过合理的想象填充文本的空白,再造文学形象,还原艺术情境,从中获取美感,愉悦心灵。现在,在提出用于激发学生想象的问题之后,教师马上呈现一段描绘想象的示例或漫画解读。学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还没有催生出来,就已经过早地夭折了。鲁迅《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论辩思路的梳理、讽刺语言的品析。网络上流传的课件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串讲式思路:读一两段课文,回答一两个问题,都有图表概括,有漫画图解,有详细完备的答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引导学生体会比喻说理的好处时,却用几幅漫画来图解“孱头”、“昏蛋”、“废物”的举动,让学生的认知立刻定格在具体的画面上。若无法振起想象的翅膀,穿透思想的云雾,文学作品丰赡蕴藉的语言魅力又岂能被感知?
其次,网络课件的不当运用,会使玩味语言的乐趣被消解。优美的语言往往是含蓄蕴藉的。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根本无法领略其神韵。可是用网络课件上课的教师大多没有耐心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解味品析,而是急不可耐地“揭晓”答案,交待谜底。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描写林黛玉的肖像是“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是一句多么可以激发读者无限遐想的绝妙语言啊!品味这句话,人人头脑中都会描绘出一个符合个人审美趣味及个性倾向的林黛玉。然而,大多数课件在赏析这句话时,总会呈现电视连续剧中林黛玉的剧照,将美丽定格成某一个具体形象。阅读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和再创造的乐趣没有了;对优美语句的涵泳咀嚼,反倒被演员俏丽形象所引起的感官刺激取代了。诚然,这种快餐式的解读简单易行,过程圆满,但这种表面的完美掩盖的恰恰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浮躁心态。长此以往,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必然会降低。
再次,网络课件的不当运用,会使情感的闸门被封闭。花里胡哨的图片给了人更多的惊艳,却很少带来感动。李白的《蜀道难》是诗人“以山川艰险为比兴,挥斥幽愤之作”。教学中,教师安排音频范读的初衷用意是“入情”,感受高昂豪迈、悲怆激越的情感,可不少课件都配以幻灯形式播放的风景照片或国画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观赏上来,情感的感染熏陶退居到第二位。这种喧宾夺主的安排目前非常普遍。略懂心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视觉刺激的强度大于听觉刺激,这样的安排无异于给画面配上了背景音乐,实际的效果是突出了视觉感受而弱化了听觉感受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没有被唤起,共鸣就很难形成。试问:缺失了人间真情的语文又怎能赢得学生的青睐呢?
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摈弃网络教学的形式主义,断断不可为了运用技术而盲目地展示技术——这是“止痒”之根本。网络多媒体那么多有益的功能弃之可惜;因噎废食,断然放弃网络多媒体,也不可取;有节制地、科学地运用才是明智之举。
(作者单位:甘肃白银市平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