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_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79例DR组患者血清IMA和hs-CRP浓度变化,并与83例非DR(NDR)糖尿病组患者和72例对照组受检者进行比较,同时将40例增殖性DR(PDR)组患者与39例非增殖性DR(NPDR)组患者进行比较.采用PPMS 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三水平设计定量资料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 DR组患者血清IMA浓度(46.51±13.29)μg/L,hs-CRP浓度(4.27±2.24)mg/L;NDR组患者血清IMA浓度(25.47±9.33)μg/L,hs-CRP浓度(2.96±1.84)mg/L;对照组血清IMA浓度(15.36±4.27)μg/L,hs-CRP浓度(1.86±0.97)mg/L;PDR组患者血清IMA浓度(54.72±15.61)μg/L,hs-CRP浓度(6.34±3.53)mg/L;NPDR组患者血清IMA浓度(38.35±11.27)μg/L,hs-CRP浓度(3.28±1.77)mg/L.DR组患者血清IMA和hs-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NDR组,NDR组患者血清IMA和hs-CRP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7.124,34.561;q=5.41~27.34;P<0.01);PDR组患者血清IMA和hs-CRP浓度明显高于NPDR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4.89;P<0.01);DR组患者血清IMA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r=0.617,P<0.01).结论 DR患者血清IMA和hs-CRP浓度明显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能影响DR的发展。

其他文献
临床上阿米巴对多种抗感染药的耐药性强,治疗效果不佳.2007年我院诊治1例该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期刊
为更好地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进一步提高广大眼科医师的临床诊治能力和学术水平,中华眼科杂志于2009年继续开办“继续教育园地”栏目,邀请眼科领域内学术造诣较深且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主讲。刊出内容: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眼眶病、眼整形、眼肿瘤、斜视弱视等。
患者男性,56岁,自诉左上眼睑肿物10余年,于2007年4月6日收入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患者于10余年前曾被砂轮崩伤左眼,当时具体治疗情况不详,其后发现左上眼睑出现肿物,无红、肿、热、痛等伴随症状.近2年来,肿物呈渐进性增大.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遗传病、传染病、流行性疾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2℃,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
期刊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于2009年3月正式成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并更名为《中华临床营养杂志》(CN11—5822/R)。《中国临床营养杂志}1993年创刊,是我国临床营养领域的专业学术杂志,为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C
患者女,61岁.因左眼泪溢、肿物,于2008年4月16日就诊.患者半年前左眼泪溢,拟左泪道阻塞曾作泪道探通,疗效不佳.近3个月除流泪外,左眼眶内下方可触及肿物、无疼痛,外院检查,拟诊为"左泪囊肿瘤".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余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1.0.双眼转动无受限.左眼眶内下方可扪及硬性肿物,约15 mm×25 mm,无移动性,无触痛,边界不清.左眼球结膜及眼前节未见异
期刊
期刊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将于2009年8月1至6日,在哈尔滨举办2009年哈尔滨国际白内障论坛暨复杂白内障手术治疗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项目编号2009-07-02-034)。
期刊
目的 研究L-肌肽防治大鼠硒性白内障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用亚硒酸钠制作大鼠白内障模型,分为3组,每组9只,分别用50 g/L、20 g/L的L-肌肽滴眼液及生理盐水滴眼3周,观察大鼠晶状体变化情况.将大鼠白内障晶状体体外培养,分别加入1.00、0.10及0.01 g/L的L-肌肽无血清营养液,培养1周,观察大鼠晶状体变化.再将培养的大鼠白内障晶状体进行双向电泳实验.采用方差分析对各组间的均数进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群不可逆性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由于人群的遗传背景、疾病易感性、生活环境和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AMD的患病率、临床特征及对光动力疗法(PDT)的反应也各异,不同种族间亦存在差异.笔者就我国人群有关AMD的种族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与白色人群相比较,认为我国人群早期和晚期AMD的患病率相对较低,临床上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更为常见.在遗传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