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的呼吸道之旅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k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和比较1990年和2017年中国0~19岁人群跌倒疾病负担,为制定该人群的跌倒预防控制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2017研究结果,选取因跌倒死亡数、死亡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YLL率、伤残损失寿命年(YLD)、YLD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和DALY率等指标,对中国0~19岁人群跌倒疾病负担进行描述,通过比较1990年和2017年相应指标的变化,描述疾病负担变
目的探索低出生体重(LBW)发生风险在区域分布上的差异及可能的环境危险因素,为LBW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山西省平定县2007年10月至2012年9月期间的出生人口和不良妊娠结局监测数据,以313个村为研究单位,利用空间贝叶斯分层模型评估村级区域的LBW发生风险,采用空间自相关指标(Moran’s I)及冷热点探测指标(Getis-Ord Gi*统计),分析LBW发生风险的区域分布差异,并
医学随访研究中,纵向数据和生存数据往往伴随出现,并且通常相关联,对纵向数据和生存数据单独分析可能会导致有偏倚的结果。联合模型同时处理纵向数据及生存数据,能够纠正偏差,提高参数估计的效率并提供有效的推论,是目前医学研究中一个比较热门的方法。联合模型已取得较多进展,国内介绍及应用联合模型的文章较少。本文将从主要思想、基本框架、参数估计方法等方面对联合模型中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介绍,并基于R软件中程序包J
目的调查胆道系统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并构建预后风险预测模型对生存概率进行预测。方法选取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项目(SEER)收集的2010-2015年诊断的14 005例胆道系统肿瘤(包括胆囊癌、肝外胆管癌和壶腹癌)患者作为观察人群。运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调查胆道系统肿瘤预后因素,并构建预测列线图对其1、3和5年总生存率进行预测并进行模型预测区分能力和标定能力评价。同时,选取SEER
目的介绍敏感性分析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探讨和比较。方法通过模拟试验和实例比较混杂函数敏感性分析法和边界因子敏感性分析方法在观察性研究中校正未测量混杂因素准确性的差异。结果模拟试验与实际例子研究结果均显示,当暴露(X)与结局(Y)之间存在未测量混杂情况下,混杂函数法和边界因子相比,在分析未测量混杂因素的效应至少达到多大强度才能导致观测效应值大小和方向彻底改变的问题上,混杂函数和边界因子分析结果相似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流行病学教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纸质教材向多媒体教材的立体化全方位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培养多层次公共卫生人才的需要,以钱宇平、吴系科、李立明、詹思延等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流行病学专家承前启后,全力进行流行病学教材建设,让流行病学理论、教学和科研有了自成体系的系列教材。近20年,在新技术、新媒体融合下,流行病学教材明显更新、提高,光盘、慕课和电子书包
目的了解颈动脉斑块(CP)在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的流行概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15-2016年依托中国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以江苏省6个项目点筛查出的11 392名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测以及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探讨CP的流行概况,对CP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59.4±8.9)岁,男性
目的了解广东省HIV感染孕产妇及暴露婴儿流行病学特征,分析HIV母婴传播(MTCT)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全国预防HIV MTCT信息管理系统"和"广东省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检测信息管理平台"监测数据,收集分娩时间为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HIV感染孕产妇及暴露婴儿的个案信息,比较HIV暴露婴儿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孕产妇的人口学特征、孕产史、接受预防MTCT服务及婴儿早期诊断检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流感病毒其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每年流感季节性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及其
伤害是危害我国儿童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已开展了大量预防儿童伤害的实践和科学研究,儿童伤害疾病负担已有所减轻,但伤害仍是造成儿童死亡的第1位原因,预防儿童伤害应被列为促进儿童健康的优先工作领域。健全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合作的儿童伤害预防机制,开展系统、全面、科学的儿童伤害预防控制工作,是降低我国儿童伤害疾病负担的重要策略。建议依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完善伤害预防相关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