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辨“束脩”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enggejia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束脩”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989年8月21日《兰州晚报》所载何兆基《“束脩”原来是男童》一文,一反历来各种辞书对“束脩”的传统解释,认为“束脩”的“束”作“束发”解,“脩”则同“修”,“修饰”意,合起来即“束发修饰”,是指代15岁的男童。依据是郑玄注《论语》,李贤注《后汉书》中《延笃传》和《伏湛传》时,释“束脩”为“束发修饰”,“谓年十五已上也”。对此,笔者愿与作者商榷。
  据《说文》:“脩,脯也。”脯即干肉。十条干肉为束脩,本是古代诸侯大夫馈赠的礼物。《谷梁传》中有“束脩之肉不行于境中”。朱熹正是引之注《述而》的:“脩,脯也,十脡(直长条的肉)为束。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故圣人之欲人,无不欲其人于善。但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故苟以礼来,则无有不教之也。”(《〈论语〉集注》)此谓“束脩(十条干肉)”是极薄的礼物,而孔子是不拘礼之薄厚的;因为人有贫富之分,礼有轻重之别,但不论何人,只要具礼拜师,就表明你“知来学”,则孔子都乐意施教。这正是他“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生动体现。自朱熹权威性的解说以后,“束脩”就成了致送老师的见面礼或酬金的代词。如《红楼梦》第九回:“白送些束脩礼物与贾代儒。”
  古时“束脩”和“束修”常常通用(“脩”、“修”二字自汉隶已相通),但“脩”的本意是“干肉”,“修”则是“修饰”。“干肉”义只能作“脩”,不能作“修”。《辞源》对此讲得很清楚。何文所据郑玄、李贤作注的“束脩”,实谓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修饰”装扮之意(郑玄注:成童,十五已上),但这与通常说的最初为拜师、后来指致送老师的酬金的“束脩”丝毫无涉。
其他文献
1模拟电视信号与数字电视信号的区别模拟电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其信号的大小是以电压的方式来表示的。模拟电视载波调制是残留边带调制,信道功率随图像内容变化,行同步脉冲幅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是亚洲最大的陆生脊椎动物。虽然活体亚洲象在国内或东南亚地区的动物园或野生动物保护区内常见,但亚洲象的动物实体标本却不常见,关于亚洲象的标本制
顶板的安全管理是煤矿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能否减少冒顶事故的关键,为此,本文针对漳村矿2203工作面的具体地质、采掘布置等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支护和安全管理技术,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措
伪物称“赝”由来久远,这个“赝”字最初确与“鴈”(今作雁)有关。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还真要在存世的典籍中去找寻它演绎定格的蛛丝马迹来。
本文将从《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特点出发,对该课程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软件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