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苦黄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

来源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验证,研究苦黄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查找苦黄颗粒中5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并进行活性化合物筛选.利用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SEA和STITCH数据获取苦黄颗粒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利用DisGeNET和GeneCards数据库查找NAFLD的疾病靶点,取交集后得到苦黄颗粒治疗NAFLD的潜在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并在Metascape平台进行PPI网络靶点模块分析.利用DAVID平台进行靶点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化合物—靶点网络拓扑分析,并构建“药材—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采用高脂饲料复合CCl4制造脂肪肝小鼠模型进行网络药理学部分结果的体内实验验证.结果:经筛选后得到苦黄颗粒治疗NAFLD的核心化合物10个(甘草酚、菜豆蛋白、青蒿素A、儿茶素等),核心靶点14个(CCND1、EGFR、IL1 B、MMP2/9、PPARG等).通路富集分析获得相关通路96条,TNF、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可能为关键通路.苦黄颗粒可显著抑制脂肪肝小鼠肝组织炎症及TNF-α、TLR4、Myd88的表达.结论:初步挖掘苦黄颗粒治疗NAFLD的核心化合物和作用靶点,苦黄可能通过抑制脂肪肝小鼠TNF-α、TLR4、Myd88表达起到抗炎作用,为深入研究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病毒性肝炎患者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患者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维疲劳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HAD量表及一般资料、疾病相关资料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0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疲劳得分为(57.866±9.886)分,疲劳得分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来源、有无肝病家族史、症状体征个数、焦虑、抑郁、睡眠质量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症状体征个数、焦虑、睡眠质量、有医保是病毒性肝炎患者疲劳的影响因素.结论:症状体征个数、焦虑、睡眠质量、医保是影响病毒性
目的:观察HBV感染相关慢性肝病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载量的分布情况,并探讨病毒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COBAS?TaqMan 48系统核酸定量仪对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至少1年的541例患者的HBV DNA进行检测,分析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病毒血症分布情况.结果:在541例患者中,有153例(28.28%)检出HBV DNA,其中HBV DNA≥2000 IU/mL有31例(5.73%),低病毒血症(LLV)有122例(22.55%).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
目的 探讨中药强精片(QJP)通过调控睾丸Toll样信号通路改善解脲支原体感染及环磷酰胺诱导两种少弱精子症大鼠模型生精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C组)、解脲支原体感染少弱精子症组(UU组)、环磷酰胺少弱精子症组(CTX组)、强精片干预解脲支原体感染少弱精子症组(UU+QJP组)、强精片干预环磷酰胺少弱精子症组(CTX+QJP组),每组8只.造模后NC、UU、CTX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UU+QJP组、CTX+QJP组给予强精片0.45 g/(kg·d)灌胃,均给药
目的:基于IKK/IKB/NF-κB信号通路探讨理中汤加味联合穴位埋线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NASH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中药+埋线组、埋线组、中药组、西药组,另设空白组.干预4周后,肝组织行光镜观察;生化法检测肝功能、血脂、HOMA-IR,ELISA法检测TNF-α、IL-6、IL-1β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IKK-α、NF-κB p65、IL-1β、IL-6、TNF-α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重度脂肪变,肝细胞有较大脂肪细胞广泛浸润,呈“气球
目的:探讨健脾益肝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脂肪分布及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8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在多学科联合管理下给予个体化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指导,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肝方,疗程均为3个月.通过生物电阻抗技术测量患者治疗前后脂肪质量及分布,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脂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肥胖、脂肪分布、血脂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BMI、BFP、WHR
目的:探讨丹栀逍遥散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激酶B1(LKB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通路及肝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水飞蓟宾组(26.25 mg·kg-1)、丹栀逍遥散高、中、低剂量组(38.0、19.0、9.5 g·kg-1),每组13只.采用高脂饲料连续喂养8周复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水飞蓟宾组和丹栀逍遥散各剂量组大鼠开始灌胃给予相应的药物,连续给药4周,给药结束后进行取材和相关
目的:比较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肝硬度值,探讨NASH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5年8月至2020年9月就诊的116例NAS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收集患者肝硬度值及腹部B超、肝功能、血脂等检查结果.依据中医证型和是否超重将患者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和析因方差分析,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因素对患者肝硬度值的影响.结果:析因方差分析显示,中医证型和是否超重对NASH患者肝硬度值的影响具有交互效应,非超重肝胆
肝郁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以情绪低沉、胸胁及少腹部胀满疼痛、喜叹息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女性较为多见[1].其病情的轻重与发病的时间、肝郁的程度、郁滞的部位及情绪的变化密切相关,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无异常,将其归属于神经官能症,无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多从抗抑郁及心理疏导对症治疗,存在服药时间长、停药易复发、副作用较大等因素,往往疗效欠佳.中医药因其安全高效、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特点,在改善肝郁患者临床症状及病情预后转归中发挥出特色与优势.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附子理中汤(FZLZD)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性病(NAFLD)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检索TCMSP数据库筛选出FZLZD药物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借助Uniprot平台进行靶点蛋白规范化处理.检索GeneCards与OMIM数据库得到NAFLD靶点基因,进一步获取药物和疾病共有靶点,即为FZLZD治疗NAFLD的潜在靶点基因.利用Cytoscape 3.7.2绘制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利用Cytoscape 3.7.2结合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利
高脂血症性脂肪性肝病是指由于高脂血症脂质合成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从而聚集于肝组织内并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1,2].本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西医治疗主要以调整饮食、增加运动量、应用降血脂药物和胰岛素增敏剂等为主,但长期疗效并不理想[3].中药以其改善脂代谢、调节机体内环境等方面的良好疗效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降脂清肝汤是本院在长期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总结的经验方,具有疏肝健脾、利湿化痰的功效,本研究观察该方对肝郁脾虚、痰湿内蕴型高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