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主要指近年来出现的农民工供给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2011年春节过后,“用工荒”达到顶峰,不少地区和企业一度因劳动力极度缺乏而出现“抢工”现象,纷纷设法抢招农民工。随着节后农民工陆续返城,“用工荒”现象逐步得到缓解,但仍然没有满足企业的需要。事实上,早在2006年,我国许多地方就逐渐出现了“民工荒”问题,2008年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经济下滑、用工减少,“民工荒”问题被暂时掩盖。但随着经济复苏,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加,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 “民工短缺”现象又逐步凸显出来。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度,到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人数下降8.9%;到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较2008年减少22.5%。中国纺织协会有关珠三角总体人力资源的报告指出,2010年内缺工超过200万人。
从表面看,“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没有什么关系,但从深层分析两者存在密切联系,“用工荒”对大学生就业存在潜在影响。
“用工荒”严重折射出经济增长的回归和社会劳动力需求的旺盛
随着政府刺激经济宏观政策效用的凸显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加快,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需求明显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样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2008年的GDP增长率由2007年的14.2%急剧下滑4.6个点,降至9.6%;2009年进一步下降至9.1%;但2010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3%,明显高于2009年;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接近10%,仍然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社会就可以增加就业岗位100万个。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向好,这一点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各种招聘会现场的情况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在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形势下参加各种招聘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明显少于往年,说明他们无需通过招聘会或者无需频繁参加招聘会就可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与前两年金融危机严重时期相比是一个显著变化。
“用工荒”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引发“用工荒”的原因很多,但不管什么原因,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相互作用的原理,通过价格波动最终可以达到供求关系的平衡。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同样受价格与供求关系规律的支配,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就会导致价格上涨,从而使劳动力从闲置状态或从其他企业、行业、领域或区域向高价格企业、行业、领域或区域流动,实现本企业、行业、领域或区域内劳动力的供求平衡。解决“用工荒”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提高工资水平,改善职工福利待遇来增加对劳动力的吸引。事实上,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许多企业和地区纷纷掀起“涨薪潮”。自去年年中以来,已有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北京、山西、山东、湖北、宁夏、吉林和陕西等10多个省、自治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均在10%以上,一些地方涨幅超过20%。广州台商协会会长程丰原称,台资企业今年开出的薪酬水平,会普遍比去年同期高出18%或以上。长三角地区职介所的一位负责人则说,今年企业提供的月薪普遍同比增长20%。山东省方面,滨州市区一家餐馆,给服务员开出的工资及津贴加起来,达每月2,500元;一家座椅制造公司,开出的月薪是3,500元~4,000元,技术工人的薪酬更高,前来报名者络绎不绝。东莞有些企业甚至利用与一个月薪金相近的 “回厂开工奖”,吸引民工春节后返回继续受聘。
经济是基础,工资待遇的提高会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促使大学生走向原本被认为“地位低下” “被人看不起”的岗位、企业、行业、领域和区域就业。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第一,从教育部多年的调查来看,重点大学的学生择业时最关心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个人发展机会、薪酬福利、培训机会、企业规模等;从甘肃、河南、吉林、浙江等不同地区的高校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择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有工资福利(占21.02%)、专业及个人兴趣(19.45%)、自我价值的实现(19.21%)、工作环境(14.63%)、背景变量(7.93%)、社会需要(7.20%)、工作稳定性(6.25%)、社会地位(4.31%)等。可见工资和福利状况无疑是大学生选择工作时最关心的因素之一,甚至是首要考虑的择业要素,也就是说工资福利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去向。
第二,决定人们客观社会地位的要素主要有:财产收入、教育水平和从事职业,但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因素。一般来说,教育水平与收入成正比,即与经济地位成正比。而职业之所以成为衡量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是因为职业的不同主要表现为权力、收益和声望上的差别,不同的职业由于对经济资源占有和控制能力的不同、拥有权威的差异以及所具有权力大小的差别,最终导致了各种职业在收益和报酬上的差别。因此,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各种因素归根结底是经济地位的差别,人们考量社会地位的根本点在于经济收入的高低。
总之,“用工荒”导致工资水平的提高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变化。
“用工荒”增加大学生潜在就业岗位
增加工资是解决“用工荒”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见效最快的手段。但是,“用工荒”现象出现在不同的企业、行业和领域,它们的具体情况差别很大,一些企业和行业利润本身不高,其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依托廉价劳动力而形成的低成本,如以纺织服装、电子电器、机械加工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和家政服务业领域。在这些领域中,职工工资上涨的空间是有限的,如果上涨幅度过大,就会导致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大大降低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甚至面临倒闭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或行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改变生产模式和劳动模式,这样就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这将为大学毕业生特别是高职高专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因为即使对原有农民工进行升级培训也难以在短期内满足新型企业的需要,在高薪的导向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原来农民工从事的岗位。
此外,随着农民工不断涌入城市,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会逐步显现。出现“用工荒”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相对减少。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认为,在二元经济结构和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会出现枯竭。目前,虽然我国尚没有出现农村可转移劳动力的枯竭,但减少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上表示,“招工难将会常态化,农村不再是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蓄水池”。据统计,现在的农民工后备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峰时减少600多万人,3年差不多减少2,000万人。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去年对农村进行的调查发现,农业劳动力短缺的现象非常严重。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一是要促进劳动力的城乡双向流动(这有可能导致城镇用工短缺);二是在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实现机械化;三是促进合作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四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而这种巨大的变化,需要大批新型农民来完成,但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难以承担这一重任,这样一来,经过相关专业系统学习的大学毕业生将成为完成这一任务的骨干力量。近年来,大批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起到了非常明显的引领作用,农村将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
(作者单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责任编辑:常 晶]
从表面看,“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没有什么关系,但从深层分析两者存在密切联系,“用工荒”对大学生就业存在潜在影响。
“用工荒”严重折射出经济增长的回归和社会劳动力需求的旺盛
随着政府刺激经济宏观政策效用的凸显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加快,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需求明显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样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2008年的GDP增长率由2007年的14.2%急剧下滑4.6个点,降至9.6%;2009年进一步下降至9.1%;但2010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3%,明显高于2009年;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接近10%,仍然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社会就可以增加就业岗位100万个。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向好,这一点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各种招聘会现场的情况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在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形势下参加各种招聘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明显少于往年,说明他们无需通过招聘会或者无需频繁参加招聘会就可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与前两年金融危机严重时期相比是一个显著变化。
“用工荒”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引发“用工荒”的原因很多,但不管什么原因,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相互作用的原理,通过价格波动最终可以达到供求关系的平衡。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同样受价格与供求关系规律的支配,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就会导致价格上涨,从而使劳动力从闲置状态或从其他企业、行业、领域或区域向高价格企业、行业、领域或区域流动,实现本企业、行业、领域或区域内劳动力的供求平衡。解决“用工荒”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提高工资水平,改善职工福利待遇来增加对劳动力的吸引。事实上,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许多企业和地区纷纷掀起“涨薪潮”。自去年年中以来,已有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北京、山西、山东、湖北、宁夏、吉林和陕西等10多个省、自治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均在10%以上,一些地方涨幅超过20%。广州台商协会会长程丰原称,台资企业今年开出的薪酬水平,会普遍比去年同期高出18%或以上。长三角地区职介所的一位负责人则说,今年企业提供的月薪普遍同比增长20%。山东省方面,滨州市区一家餐馆,给服务员开出的工资及津贴加起来,达每月2,500元;一家座椅制造公司,开出的月薪是3,500元~4,000元,技术工人的薪酬更高,前来报名者络绎不绝。东莞有些企业甚至利用与一个月薪金相近的 “回厂开工奖”,吸引民工春节后返回继续受聘。
经济是基础,工资待遇的提高会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促使大学生走向原本被认为“地位低下” “被人看不起”的岗位、企业、行业、领域和区域就业。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第一,从教育部多年的调查来看,重点大学的学生择业时最关心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个人发展机会、薪酬福利、培训机会、企业规模等;从甘肃、河南、吉林、浙江等不同地区的高校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择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有工资福利(占21.02%)、专业及个人兴趣(19.45%)、自我价值的实现(19.21%)、工作环境(14.63%)、背景变量(7.93%)、社会需要(7.20%)、工作稳定性(6.25%)、社会地位(4.31%)等。可见工资和福利状况无疑是大学生选择工作时最关心的因素之一,甚至是首要考虑的择业要素,也就是说工资福利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去向。
第二,决定人们客观社会地位的要素主要有:财产收入、教育水平和从事职业,但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因素。一般来说,教育水平与收入成正比,即与经济地位成正比。而职业之所以成为衡量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是因为职业的不同主要表现为权力、收益和声望上的差别,不同的职业由于对经济资源占有和控制能力的不同、拥有权威的差异以及所具有权力大小的差别,最终导致了各种职业在收益和报酬上的差别。因此,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各种因素归根结底是经济地位的差别,人们考量社会地位的根本点在于经济收入的高低。
总之,“用工荒”导致工资水平的提高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变化。
“用工荒”增加大学生潜在就业岗位
增加工资是解决“用工荒”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见效最快的手段。但是,“用工荒”现象出现在不同的企业、行业和领域,它们的具体情况差别很大,一些企业和行业利润本身不高,其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依托廉价劳动力而形成的低成本,如以纺织服装、电子电器、机械加工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和家政服务业领域。在这些领域中,职工工资上涨的空间是有限的,如果上涨幅度过大,就会导致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大大降低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甚至面临倒闭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或行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改变生产模式和劳动模式,这样就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这将为大学毕业生特别是高职高专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因为即使对原有农民工进行升级培训也难以在短期内满足新型企业的需要,在高薪的导向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原来农民工从事的岗位。
此外,随着农民工不断涌入城市,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会逐步显现。出现“用工荒”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相对减少。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认为,在二元经济结构和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会出现枯竭。目前,虽然我国尚没有出现农村可转移劳动力的枯竭,但减少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上表示,“招工难将会常态化,农村不再是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蓄水池”。据统计,现在的农民工后备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峰时减少600多万人,3年差不多减少2,000万人。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去年对农村进行的调查发现,农业劳动力短缺的现象非常严重。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一是要促进劳动力的城乡双向流动(这有可能导致城镇用工短缺);二是在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实现机械化;三是促进合作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四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而这种巨大的变化,需要大批新型农民来完成,但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难以承担这一重任,这样一来,经过相关专业系统学习的大学毕业生将成为完成这一任务的骨干力量。近年来,大批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起到了非常明显的引领作用,农村将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
(作者单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责任编辑:常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