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台中65与其花粉不育近等基因系的杂种F1的裂药性研究

来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台中65及其7个F1花粉不育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对水稻亚种间杂种F1裂药性及其与小穗育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1的裂药性受花粉不育基因互作控制。不同杂合座位内等位花粉不育基因互作导致杂种F1花药不开裂的程度不同,S-b座位导致杂种F1部分花药不开裂;不同杂合座位问非等位花粉不育基因互作明显降低杂种F1的裂药程度;杂种F1中含杂合花粉不育基因座位数越多,其裂药指数越小,裂药程度越低,含三个杂合花粉不育基因座位的杂种F1裂药指数为2.27,35.3%的花药不开裂。杂种F1花药不开裂的原因随其所含的
其他文献
以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赤楠叶精油,得率约0.51%,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石竹烯(37.623%)、α-瑟林烯(9.627%)、β-瑟林烯(9.408%)、柯巴烯(5.360%)等。抗菌实验显示该精油对金黄色葡萄
2005年7月1日-3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华海外生态学者联合会、国家自然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
应用叶面分析仪、根系分析仪对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地上和地下部分形态进行了测定,考察北美车前种群密度对植株形态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殖生长期问,北美车前地
为中国小檗属小瓣小檗提出新名称Berberis jinshajiangensis X.H.Li,以代替晚出同名Berberis micropetala T.S.Ying(1999),non C.K.Schneid.(1939).
对原产于广州石牌和海南的两个广藿香(Pogostemon cable)栽培品种进行组织培养并获得了再生植株。用GC法对广藿香再生植株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藿香两个品种的
研究32种盆栽于佛山市污染区的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对大气二氧化硫(SO2)和氟化物的净化能力及其对大气污染的修复功能.结果显示,竹节树、傅园榕等14种植物对SO2、氟化物等污染气
木兰科5种(含笑属4种、木莲属1种)、1杂交种植物染色体基数均为x=19,且都是二倍体2n=38,未见多倍体和非整倍体.其中4种和1杂交种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
从板蓝(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Bremek.)根甲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鉴定了4个甙类成分,分别为(2R)-2-O-β-D-吡喃葡萄糖基-1,4-苯并噁嗪-3-酮(1)、(2R)-2-O-β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已经发现了一系列与植物盐胁迫相关的基因。根据这些基因产物的作用,可以分为两大类:效应分子基因和调控分子基因。根据近年来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提高植
<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