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

来源 :中国实用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js08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与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SE、hs-CRP、TNF-α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NSE(15.76±3.64)ng/ml、hs-CRP(6.35±2.87)mg/L、TNF-α(6.70±2.78)pg/ml低于对照组的(19.66±3.25)ng/ml、(10.38±2.40)mg/L、(13.02±3.55)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以显著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改善患者预后,极大的提高临床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二孔法”胸腔镜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实验组采取“二孔法”胸腔镜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包括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24 h引流量、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监护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 d疼痛评分.观察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24 h引流量(89.5±29.75)ml少
目的 分析小细胞肺癌导致的溶骨性骨转移采用因卡膦酸二钠的治疗效果.方法 45例小细胞肺癌导致的溶骨性骨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22例)及实验组(23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唑来膦酸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因卡膦酸二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骨密度,活动能力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为(2.99±0.37)分、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为(3.29±0.76)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的(7.53±1.82)、(7.56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引导输尿管软镜钬激光肾盏憩室颈口内切开并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盏憩室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复杂性肾盏憩室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实时超声引导输尿管软镜钬激光肾盏憩室口或憩室颈部内切开扩张,续行憩室结石碎石置管.观察其手术过程及疗效.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找到肾盏憩室并行憩室颈口切开、碎石、放置双J管.18例结石完全清除(上盏憩室12例,中盏憩室6例),结石残留3例(中盏憩室1例,下盏憩室2例).术后随访6~18个月,复发5例,其中结石残留者3例,憩室颈狭长(约1.0~1.2 cm)2
目的 探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行宫腔镜下宫颈锥形电切术(TCRC)治疗的效果.方法 50例CIN患者,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宫颈冷刀锥形切除术(CKC)治疗,研究组给予TCRC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10.68±3.12)min、切口愈合时间(35.76±5.74)d、住院时间(4.79±1.26)d短于对照组的(28.67±5.23)min、(48.56±7.45)d、(7.85±2.15)d,术中出血量(15.
目的 分析严重哮喘呼吸衰竭应用急诊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 100例哮喘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展开急诊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HR)、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均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HR(112.02±6.12)次/min、PaCO2(52.7
目的 探究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烧伤脓毒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烧伤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50例.参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行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2.0%显著高于参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0%显著低于参照组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0.19±0.05)μg/L、白细胞介素-6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对急腹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100例急腹症患者,均采用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进行检查,记录分析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与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符合情况.结果 100例急腹症患者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炎性病变50例,梗阻性病变30例,出血性病变15例,缺血性病变5例.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符合情况显示,炎性病变48例,梗阻性病变28例,出血性病变15例,缺血性病变4例,诊断符合率为95.0%.结论 为急腹症患者提供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可以掌握患者的病症情况,及时发现微小
目的 探讨分析桥小脑角区(CPA)占位性病变患者临床诊断中磁共振成像(MRI)以及CT诊断的临床价值以及影响学特征.方法 9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患者,均接受MRI、CT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式的病变检出率、患者接受度,分析MRI检测特征性表现(病变肿瘤的位置、囊变以及信号等情况).结果 MRI检测对三叉神经瘤、脑膜瘤、蛛网膜囊肿、胆脂瘤、听神经瘤的检出率为100.00%(90/90),高于CT的73.33%(6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叉神经瘤表现为囊变、跨中后颅窝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多层螺旋CT对肝性脑病(HE)的诊断价值.方法 100例疑似肝性脑病患者,分别予以MRI检查以及MRI联合多层螺旋CT检查.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MRI+多层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对肝性脑病的诊断结果,比较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 MRI+多层螺旋CT诊断肝性脑病的灵敏度97.87%(92/94)、准确度96.00%(96/100)均高于多层螺旋CT诊断的90.43%(85/94)、88.00%(88/1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31、4.348
目的 研究支架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伴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结直肠癌伴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支架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253.64±49.37)min明显长于对照组的(211.64±50.33)min,住院时间(11.03±3.21)d短于对照组的(13.94±4.08)d,术中出血量(240.36±82.36)ml明显少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