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专业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而当前职业教育现阶段的校企合作还处在以学校为主,企业进行有限的参与(辅助)低层次合作关系,以至于学生进入企业后由于缺乏实践技能、经验,难以满足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无法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未来高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校企协同育人必然成为重要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就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会计专业教学路径展开研究,文章中首先介绍了校企协同教育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了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会计专业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展开探讨。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 会计专业 教学
引言
校企协同育人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办学,根据行业及企业的用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进行教学与实习,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对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企业打造优秀的人才,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校企协同育人已经成为职业学校实现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校企协同育人能够充分弥补职业学校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的短板,解决当前面临的职业学校人才输出过剩而企业专业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矛盾。校企协同教育模式最早是从西方国家借鉴过来的,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发展时间早于我国,其相关模式、制度及政策等也都比较完善,而我国校企协同育人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真正要做好校企合作育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针对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会计专业教学思路展开详细研究。
1.校企协同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校企协同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开始迈进了“新经济时代”,在未来人才将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加。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还未能达到均衡。因此实现产教融合,促进人力资源供给改革,是实现人才供给链和产业需求链有效结合的必然途径,是加强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以及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必然要求。
校企协同育人即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一同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落实校企联合培育,实现教学和产业之间统筹融合。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企业锻炼增强其实践水平,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廉价雇佣学生来为其创造经济效益,从形成成合作共赢、良性发展局面。深化校企融合不仅有利于实现对人才定向培养,而且还能解决当前人才过剩与企业专业技术型人才匮乏的矛盾。
1.2校企协同育人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校企联合育人,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职业学校人才的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实现校企联合育人,如今在这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完善,政府对这方面支持力度非常大,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中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而国内还对校企协同育人处在探索期,培养模式及教学评价机制还在进一步完善中,寻找科学、合理的校企联合育人模式对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3校企协同育人是保证职业学校毕业生长期而稳定就业的前提
当前,职业学校毕业生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氛围的素质与能力较弱,因此,在校学习期间组织学生加强与企业的互动,开展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帮助其培养和提升个人素质与能力,为其就业后快速融入企业实现预热,使其快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与和氛围。
2.会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政策及法律法规保障
合作时间短、效果不理想及合作深度不够是校企协同育人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另外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激励作用不明显,企业参与积极性差。由于相关政策法规约束及保障力度弱,校企合作关系多数需靠双方人脉、感情来维护,但由于双方缺乏明确的权、责制度,致使校企合作关系不够稳固、合作深度不足。
2.2校企双方合作利益难以平衡
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利益是促成校企之间协同育人的基础。因此,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目的是为其吸引一批专业性、实践技能强的会计人才,而学校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出发点则是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提升学生综合水平,培养综合型人才。但鉴于当前缺乏约束机制、激励政策的情形下,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其目的均难达到。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技能,短期实习根本很难为企业创造利益,甚至还可能造成其利益受影响。因此,校企双方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导致校企难以建立合作的前提,使得企业在校企育人方面参与积极性较低。
2.3優质教育资源难以集聚和共享
导致校企之间难以建立深度合作的因素还包括:协同育人模式单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导致对合作企业缺乏吸引力。不少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化,课程教学针对性不足、重理论而轻实践、缺少职业特色,且培养模式与企业对会计人才技能需求明显脱节,学生在学校所学理论在企业无法得到应用,实践技能严重缺乏,就业稳定性不高,校企协同教育效果明显不佳。
3.会计专业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
3.1完善相关激励政策
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对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专门组建行业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共赢的需求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的制度规章,同时推出相应的教育保障投入制度,加大资金支持,提高政策激励作用,使校企双方需求均得到满足。比如,政府可以减免参与协同育人企业的税收,企业根据学生创造的价值提供劳动报酬,政府对参与企业实践的教师提供资金支持并在资金及政策方面加大对校企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监管意识,在校企协同育人中扮演指导者、监督者的角色。制定完善的校企协同育人评价机制,明确评价流程,客观、系统的评价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
3.2建立联合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双方建立其“三位一体”的产学合作基地,即“科技园区、职教园区、孵化园区”等,对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细化。企业、政府及学校之间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由企业和学校合作组建“双师型”人才队伍,进一步深化和改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做好“引企入教”工作,鼓励企业委派资深的会计人员到学校展开技术指导和实践培养,同时学校积极提倡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锻炼。在顶岗实习、共建实训基地等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基础上,鼓励企业人员积极参与到会计专业学生教育教学中。学校需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培训教师团队,校企双方之间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实现对优质资源相互整合,创建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政府牵头的产学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3.3提高职业学校竞争力,优化师资队伍
职业学校竞争力也会对校企合作产生重要影响,职业学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伟大使命,因此在专业设置方面,职业学校需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趋势、企业人才需求方向来设置相应专业,并严格按照实际与理论结合的原则对教学课程合理设置,并对实践训练和理论教学科学划分,根据社会发展及企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调整。
要想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学生,前提是要保证师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重。目前职业学校普遍侧重于教师科研水平,而忽略其教学技能,教师把多数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做课题、搞科研等方面,剩余时间则用于备课、上课等,导致其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的时间被严重挤压,教师实践技能得不到培养。对此,高效会计专业必须对教师实践技能培养工作高度重视起来,为教师争取更多企业顶岗实习机会,提倡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另外,还可从企业聘请优秀的会计人员担任会计专业兼职教师,努力打造一支兼备实操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3.4落实企业重要主体地位,并调动企业积极性
作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主体合作,在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在校企合作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并未投入太多精力和时间,企业承担了大量的费用和成本却得不到客观的经济回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收益,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必须要强化企业主体意识,校方需对企业利益诉求充分考虑进来,不仅要尽可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及科研方面的支持,且还要建立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只有在双方真正成为命运共同体情况下,企业才会从与校方合作中获得利益,其合作参与积极性自然增加。企业需要积极参与到学生培养中,学校方面则对参与学生教育教学的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可按照兼职教师予以薪酬待遇,实训期间做的科研成果作为企业人员后期晋升的参考依据。
4.结语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专业型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必将成为企业人才之间的竞争。职业学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对优秀型会计人才培养方面任重而道远。但目前我国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即学校主要从事理论教学,而企业更看重实践能力,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严重不符,难以为企业创造价值。在这种情形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是解決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未来高效会计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很多职业学校开始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校企利益需求得不到平衡以及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有效融合,导致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合作效果不太理想。对此,职业学校、企业及政府均需对当前所存在问题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更好的校企融合模式,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参与积极性,在为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助力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丰厚的利润,达到合作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红.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8):220-221.
[2]孙自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8):1-2.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 会计专业 教学
引言
校企协同育人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办学,根据行业及企业的用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进行教学与实习,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对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企业打造优秀的人才,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校企协同育人已经成为职业学校实现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校企协同育人能够充分弥补职业学校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的短板,解决当前面临的职业学校人才输出过剩而企业专业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矛盾。校企协同教育模式最早是从西方国家借鉴过来的,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发展时间早于我国,其相关模式、制度及政策等也都比较完善,而我国校企协同育人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真正要做好校企合作育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针对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会计专业教学思路展开详细研究。
1.校企协同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校企协同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开始迈进了“新经济时代”,在未来人才将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加。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还未能达到均衡。因此实现产教融合,促进人力资源供给改革,是实现人才供给链和产业需求链有效结合的必然途径,是加强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以及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必然要求。
校企协同育人即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一同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落实校企联合培育,实现教学和产业之间统筹融合。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企业锻炼增强其实践水平,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廉价雇佣学生来为其创造经济效益,从形成成合作共赢、良性发展局面。深化校企融合不仅有利于实现对人才定向培养,而且还能解决当前人才过剩与企业专业技术型人才匮乏的矛盾。
1.2校企协同育人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校企联合育人,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职业学校人才的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实现校企联合育人,如今在这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完善,政府对这方面支持力度非常大,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中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而国内还对校企协同育人处在探索期,培养模式及教学评价机制还在进一步完善中,寻找科学、合理的校企联合育人模式对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3校企协同育人是保证职业学校毕业生长期而稳定就业的前提
当前,职业学校毕业生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氛围的素质与能力较弱,因此,在校学习期间组织学生加强与企业的互动,开展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帮助其培养和提升个人素质与能力,为其就业后快速融入企业实现预热,使其快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与和氛围。
2.会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政策及法律法规保障
合作时间短、效果不理想及合作深度不够是校企协同育人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另外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激励作用不明显,企业参与积极性差。由于相关政策法规约束及保障力度弱,校企合作关系多数需靠双方人脉、感情来维护,但由于双方缺乏明确的权、责制度,致使校企合作关系不够稳固、合作深度不足。
2.2校企双方合作利益难以平衡
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利益是促成校企之间协同育人的基础。因此,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目的是为其吸引一批专业性、实践技能强的会计人才,而学校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出发点则是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提升学生综合水平,培养综合型人才。但鉴于当前缺乏约束机制、激励政策的情形下,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其目的均难达到。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技能,短期实习根本很难为企业创造利益,甚至还可能造成其利益受影响。因此,校企双方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导致校企难以建立合作的前提,使得企业在校企育人方面参与积极性较低。
2.3優质教育资源难以集聚和共享
导致校企之间难以建立深度合作的因素还包括:协同育人模式单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导致对合作企业缺乏吸引力。不少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化,课程教学针对性不足、重理论而轻实践、缺少职业特色,且培养模式与企业对会计人才技能需求明显脱节,学生在学校所学理论在企业无法得到应用,实践技能严重缺乏,就业稳定性不高,校企协同教育效果明显不佳。
3.会计专业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
3.1完善相关激励政策
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对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专门组建行业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共赢的需求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的制度规章,同时推出相应的教育保障投入制度,加大资金支持,提高政策激励作用,使校企双方需求均得到满足。比如,政府可以减免参与协同育人企业的税收,企业根据学生创造的价值提供劳动报酬,政府对参与企业实践的教师提供资金支持并在资金及政策方面加大对校企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监管意识,在校企协同育人中扮演指导者、监督者的角色。制定完善的校企协同育人评价机制,明确评价流程,客观、系统的评价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
3.2建立联合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双方建立其“三位一体”的产学合作基地,即“科技园区、职教园区、孵化园区”等,对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细化。企业、政府及学校之间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由企业和学校合作组建“双师型”人才队伍,进一步深化和改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做好“引企入教”工作,鼓励企业委派资深的会计人员到学校展开技术指导和实践培养,同时学校积极提倡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锻炼。在顶岗实习、共建实训基地等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基础上,鼓励企业人员积极参与到会计专业学生教育教学中。学校需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培训教师团队,校企双方之间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实现对优质资源相互整合,创建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政府牵头的产学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3.3提高职业学校竞争力,优化师资队伍
职业学校竞争力也会对校企合作产生重要影响,职业学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伟大使命,因此在专业设置方面,职业学校需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趋势、企业人才需求方向来设置相应专业,并严格按照实际与理论结合的原则对教学课程合理设置,并对实践训练和理论教学科学划分,根据社会发展及企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调整。
要想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学生,前提是要保证师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重。目前职业学校普遍侧重于教师科研水平,而忽略其教学技能,教师把多数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做课题、搞科研等方面,剩余时间则用于备课、上课等,导致其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的时间被严重挤压,教师实践技能得不到培养。对此,高效会计专业必须对教师实践技能培养工作高度重视起来,为教师争取更多企业顶岗实习机会,提倡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另外,还可从企业聘请优秀的会计人员担任会计专业兼职教师,努力打造一支兼备实操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3.4落实企业重要主体地位,并调动企业积极性
作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主体合作,在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在校企合作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并未投入太多精力和时间,企业承担了大量的费用和成本却得不到客观的经济回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收益,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必须要强化企业主体意识,校方需对企业利益诉求充分考虑进来,不仅要尽可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及科研方面的支持,且还要建立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只有在双方真正成为命运共同体情况下,企业才会从与校方合作中获得利益,其合作参与积极性自然增加。企业需要积极参与到学生培养中,学校方面则对参与学生教育教学的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可按照兼职教师予以薪酬待遇,实训期间做的科研成果作为企业人员后期晋升的参考依据。
4.结语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专业型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必将成为企业人才之间的竞争。职业学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对优秀型会计人才培养方面任重而道远。但目前我国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即学校主要从事理论教学,而企业更看重实践能力,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严重不符,难以为企业创造价值。在这种情形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是解決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未来高效会计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很多职业学校开始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校企利益需求得不到平衡以及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有效融合,导致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合作效果不太理想。对此,职业学校、企业及政府均需对当前所存在问题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更好的校企融合模式,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参与积极性,在为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助力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丰厚的利润,达到合作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红.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8):220-221.
[2]孙自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