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舞动蒲公英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guoqi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队的培养让杨洋对自己的判断力具有足够的底气,知道哪些事情是底线,哪些事情是该做的音乐响起,16岁的杨洋出现在屏幕上。
  那是2007年杨洋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毕业汇报演出,男子独舞《蒲公英》的影像资料。11年后,在他的生日会上,杨洋再舞《蒲公英》。舞台上的他与屏幕中的他于光影流淌中共舞,改编后的音乐多了几分恢弘气象,一个重音过后,漫天的彩纸飘扬洒落,时间的刻度在这一瞬间缓缓折叠重合。
  空中转体、单手侧翻……杨洋的基本功仍然扎实,只不过与11年前的稚嫩相比,如今的他更多了一份力量与持重。
  这种改变源于十余年来的磨砺与成长。
  自2007年出演李少红版《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角踏入影视圈后,杨洋尝试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参演二十余部作品,是导演张黎口中的“小戏疯子”。
  演戏之外,他热心公益。2017年,他设立个人公益专项基金——杨洋阳光专项基金,专注于对留守儿童和贫困山区孩子的物质与精神帮扶。截至目前,阳光专项基金为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捐建了18个山村幼儿园(班),保障了接近500个贫困孩子就近接受学前教育。
  “让孩子们有一个阳光的起点”,是他一直“想做”和认为“该做”的事。
  忍着
  杨洋自幼学习舞蹈,2003年,家在上海的他放弃去上海舞蹈学院就读的机会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成为一名文艺新兵。
  穿上军装,一直是他的梦想。“我小时候就特别想穿上军装,觉得特别有自豪感。”
  这种“自豪感”支撑着年幼的杨洋度过了艰苦的军校时光。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一段“军艺小兵过六一”的电视专题片。片中12岁的杨洋和其他伙伴们一起出早功、观看升旗仪式、参观毛主席纪念堂,他还在镜头前郑重其事地展示自己洗袜子的经验与技巧。但镜头后,有很多没有被记录下来的艰辛与孤独。
  “其实小时候在军艺上学,一个月才能和家里通一次电话,那个时候真的很想念父母,但这是我自己做的决定嘛,也从来没有后悔过。男孩子,忍着呗。”
  念军校虽苦,但也有回甘。杨洋真心热爱着舞蹈,而军校的锻造也让他变得格外独立、坚强,这为他日后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李少红版《红楼梦》剧组来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挑选演员,彼时的杨洋正在准备自己的毕业汇报演出和一个十分重要的舞蹈比赛。但命运的抉择往往降临得十分匆忙,在父母的鼓励下,他决定去试试。
  “那时候也没想过自己会成为演员,我觉得演戏离我太远了。”
  杨洋也有过挣扎。他的梦想一直是成为一名舞蹈演员,此前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表演训练。第一次进组拍戏,他“特别紧张”。
  “一条戏拍了二三十遍,现场很多工作人员,就看着你一条一条地来,那个时候我的内心很崩溃,压力特别大,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
  最终,军人身上那股特别的“韧劲”支撑杨洋战胜了那些困难。
  “既然认定,就会坚持下去。”他回忆,“可能跟我自身性格有关吧,我对任何事情都想要追求完美。虽然有时候挺累的,但毕竟也是为了让结果更好。”
  在拍摄《红楼梦》时,杨洋甚至因为“哭”得过于动情而直接晕倒在现场。后来在拍摄张黎导演的《武动乾坤》时,他也因为高强度的打戏而导致外耳廓囊肿。
  “这孩子不爱说,受伤就忍着,到医院看的时候,我们就怕弄成什么大事。他就是一个‘小戏疯子’。”回想起杨洋受伤的情形,张黎心有余悸。
  作为公众人物,必然要接受大众的评判,甚至有被误解的可能。有时候看到网上一些不太好的评论,杨洋“也会很失落”,但他大部分时间都会“忍着” 。
  “我觉得这些都没有关系的,因为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军校的培养让杨洋变得独立,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我知道哪些事情是底线,哪些事情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能碰的。”他说。
  飞起来
  出道之后,一些前辈在公益领域的作为给杨洋带来一定的影响。“看到他们一直在做公益,而且也看到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就希望自己也能够尽一份力量和责任,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最初的阶段,杨洋参与的公益活动涉及救助贫困儿童、环境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和关爱女性权益等领域。他满怀热情,期待能够尽可能多地参与其中。
  此后他有意识地把目光投向儿童教育。他观察到,由于偏远地区信息闭塞,物质匮乏,不少儿童无法在适龄阶段接受良好的教育,便萌生了创立公益基金、专注于帮助更多孩子接受有质量的早期和学前教育的想法。
  2017年9月9日,杨洋在自己的生日会现场被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新浪微公益授予中国发展基金会“儿童行动发展大使”及“星光公益领航员”称号,并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设立了个人公益专项基金——杨洋阳光专项基金。
  生日会现场,杨洋捐出第一笔善款50万元作为启动基金。2018年,阳光专项基金总计收到善款320万元,所支持的“一村一园计划”也在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上获得世界教育创新项目奖,这是该奖项创办以来获奖的第一个中国项目。
  “一村一园计划”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起的中国教育扶贫项目,“一园”指的是山村幼儿园。自2009年起,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通过和当地政府、捐赠企业、机构、个人及非营利组织深度合作,将山村幼儿园设在村一级单位,为偏远贫困村落3到6岁儿童提供低成本保质量的免费学前教育。
  目前,阳光专项基金已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捐建了18个山村幼儿园(班),保障了接近500名贫困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
  去年的六一儿童节,杨洋去了一趟贵州毕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的乡村幼儿园。他给孩子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也为孩子们庆祝生日。
  “真诚”是他和孩子们相处的秘诀,“他们会感受到,并回馈给你同样的真诚。”
  除了物质上的帮扶,文化的滋养与精神上的陪伴在他看来也十分重要。尽己所能,让孩子们“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一个阳光的起点”,是他最大的愿望。
  未来,杨洋希望能够在目前的基础上拓展更多公益项目。作为公众人物,他始终觉得自己身上背负着某种责任,如何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影响更多人一起投身公益是他一直以来思考的方向。
  事实上,杨洋的粉丝团体跟随着他的步伐,早就开始了公益活动。贵州毕节山区学生福州游学、“童伴妈妈”、“老兵回家,为老兵圆梦”、百万森林公益捐赠、白血病治疗基金、关爱智障儿童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公益活动中都活跃着杨洋粉丝的身影。
  善意的传递总有润物无声的意趣在其中,如同轻风吹过蒲公英,无数种子飘然远去,各自落在土地上,生根,发芽。
  杨洋曾说,如果有机会他想尝试飞行员的工作。“我很向往翱翔的快感,总想着有朝一日可以去开飞机。”
  這个梦想还未实现,但他的“蒲公英”,已经替他飞起来了。
其他文献
“叫不醒你,那就好好休息吧,成为照亮我们脱贫攻坚前行道路上的那一束光。”  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日部乡,遥远而陌生,如同都市与深度贫困的距离。  “从成都到马尔康市区坐班车5个多小时,从马尔康到日部乡顺利的话5个小时,前提是不堵车不封路不塌方不管制……很随机。”乡党委副书记何鑫在微信里说,“各种说不准,这里待久了佛系的状态就出来了。”过了一会,他又补充了一句。  这位36岁的成都警察援藏扶贫两年了
期刊
时代是由这样一群人推动的。因为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对的,追求的是大道,关乎的是公众的福祉,即便险阻重重,仍不失信心和勇氣,交付所有,一路向前。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因此受益。直面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贫困、教育、环保、文化及心灵困境问题,2018,一些企业家、知识分子、艺术家以他们各自的方式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志向,他们的选择,是构建一个更美好未来的基石。  策划_《中国慈善家》编辑部
期刊
“用音乐会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这个项目,我觉得会传递一种 ‘声音’的重要性”  她刚刚录完新专辑,从泰国返回,穿着舒适的格子衬衫,画了淡淡的眉毛。受访期间她经常凝神沉思,偶尔会大笑。抬手梳理头发时,露出手腕上一条细细的手链。  她说现在的自己和几年前相比,从容许多,乐观许多。  那几年是周笔畅口中的“迷茫期”,事业上的压力一度让她觉得疲惫。 “我觉得没有真正地打开自己,以前可能比较封闭一些。”  现在
期刊
毕业舞会是美国青少年的成年礼,也是让很多年轻人焦虑不安的仪式。  DoSomething.org,一个推动青年参与社会变革活动的非营利组织,在研究青少年对舞会的看法时发现了“焦虑”问题。  有些青少年担心在舞会上可能会发生饮酒或性行为,有些则担心参加舞会的成本,而一些LGBTQ青年则担心被禁止参加舞会,甚至还有一些跨种族家庭担心孩子们受到歧视,或者,他们已经经历了歧视。  DoSomething.
期刊
英国政府近日宣布了一项新运动,旨在到2030年,结束女性因贫困而无法购买经期卫生用品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英国本土14到21岁的年轻女性中有10%无力购买卫生用品。这一现实可能会导致女孩失学,也会对她们的教育产生长期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非洲十分之一的少女在经期会错过学校的课程,最终导致辍学。  英国政府承诺提供200万英镑的援助,用于支持那些正在努力消除全球贫困,帮助女性的组织。该运动还
期刊
陈绍诚,祖父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外祖父为国学大师林尹。现为台湾“财团法人 立夫医药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兼副执行长,曾就读于美国普度大学工业工程系,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于2015年受邀于隶属台湾“教育部”之“国立教育广播电台”主持儒学相关广播单元“谈笑自儒”,将儒学以深入浅出且生活化的方式解释给听众。  上一篇讲到修身之目标及方法,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
期刊
张一山坚信,明星和公众人物是最应该为公益和慈善发声的《家有儿女》之后,张一山陆续接拍了近30部影视作品,饰演角色各异。近两年大火的《余罪》中,他饰演一名乖张顽劣的卧底警察,几场冲突激烈、爆发力极强的戏让观众大呼过瘾。媒体评价他的演技“好就好在真实,能让人相信他演的角色就是他自己”。  但在戏外,张一山从不扮演“真实”。  他热爱演戏,最大的梦想是“当我老了,人们提起张一山,能说他是个不错的演员”。
期刊
3月末,社会企业中南屋的创始人黄泓翔回国,在北京、成都等城市做了十余场公益讲座,讲述在非洲、南美等地,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遇到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年多前在一席上听过他的演讲,印象深刻。他和中南屋所做的事情是把中国年轻人带到非洲,做野生动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调研,主要关注中国企业走出去、野生动物保护、社区发展三大话题。  在接受我刊记者的采访中,黄泓翔提到一个问题—中南屋在做宣传工作
期刊
策划:《中国慈善家》编辑部  这一期封面,我们把目光投向明星名人,一个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带来更多炫目光彩和强大力量的群体。他们的发声和行动,他们的影响力,正在塑造和构建不同的公益生态,形成新的社会认知,推动社会改变。  这是一股日渐浩荡的潮流。回看2018年,我们乐见,更多的明星投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来,他们有所感有所思,开始付出更多时间、资源和精力,其举措更有温度,更平实落地,并逐渐形成常态化、专
期刊
我们该从疫情中获取  怎样的“抗体”和“免疫力”?  一个城市改变整个国家的步调,这样的时刻,在共和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疫”。从元旦到春节,直至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依然没有看到鸣锣收兵的迹象。  风起于青萍之末。回头看去,在2019与2020的新旧交替之际,这座城市到底发生了什么?医者、患者、决策者,本应是公共卫生体系中良性互动的基本关系,如何演化成了“不可能三角”?痛定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