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对品行不良学生的教育科研从各个方面着手,有种种不同的途径华为方法。不过,要使这些方法产生预期的效果,首先必须注意掌握好影响矫正方法的若干心理因素。
一、影响品行不良矫正方法的心理因素
1.要了解不良行为的动机
行为总是受特定动机所驱使。行为动机有时一目了然,有时间可能比较隐蔽。一种不良行为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动机意义,例如欺凌女同学的行为,有的是出于好动、好玩,有的纯粹是恶作剧,有的是想逞能,有的是出于对异性的不文明。只有了解了真正的动机,才能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2.要消除认知意义的障碍
中小学生受认知水平所限,往往会按似是而非的理解来领会道德要求,但不一定立刻接受它们,甚至于拒绝这些道德要求,这就造成了认知意义的心理障碍。面对这类情况,教师应使教育内容适合中小学生的实际,以正反两方面事实对比来帮助学生消除歧义,利用行为的消极后果使他们认清不良行为的危害。
3.要消除情绪干扰的障碍
当道德要求与学生当前的需要尖锐矛盾时,学生就会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干扰教育效果。这种障碍的形式之一是,非情绪形式的对抗情绪障碍。如对教师的教育我行我素、或采取故意忽视的态度,面对这种障碍,教师要提出道德的要求,应适当顾及学生的合理要求。
4.要消除习惯惰性的障碍
已经养成的坏习惯会一种惰性的反应阻碍一个人接受正确的教育。如随地吐痰、提绰号、说脏话、随手打人等,有时间学生的行为并非故意的,而是习惯使然。遇有这种情况,教育者既不能轻易原谅行为,也不亦深究其不良动机。教育者可进行正面的对比教育,即表扬好习惯,批判坏习惯,也可以运用行为矫正技术来纠正其坏习惯。
5.要消除自卑心理
品行不良学生常有自卑感,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人家。这会使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离群独处,也会压抑自信力和荣誉感,不再奋发向上。对此,教育者应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引导他们发挥长处,并及时给予肯定,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6.要抓教机 ,促转化
不良品行的转变,一般要经过醒悟、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有了醒悟,才会有以后的转变。醒悟常发生在行为不良的学生意识到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并有改正愿望的时候。这时,教育者应抓住这一教育上的关键时机,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帮助,肯定那怕是微小的进步,不怕反复,使学生好的行为得到巩固和稳定。
7.要抓与外界诱因的斗争
外界的有心会使不良品行为的矫正发生反复。教师有必要在一定时期内对外部条件加以控制,而避开直接诱因。同时,通过教育使学生增强与外部诱因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当学生有了一定进步后,可创设条件让他与外界诱因接触,以提高他的抗拒诱惑的能力。
8.要注意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有关研究指出,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15岁前的少年期,13—14岁是高峰。所以,这一年龄阶段应作为教育的重点来抓。同时,教育应考虑年幼和年长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一般来说,年幼儿童的不良品行更多的与道德认识有关,故应多正面引导,通过活动加以矫正。年长学生的不良品行常受多种因素影响,须具体分析,应考虑到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阶段,且精力充沛,要尽可能创设条件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使精力得到正确发挥。另外,教育中还应注意兴趣、气质、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二、不良品行矫正方法
1.防范协约
这是以书面形式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建立实施和监督关系的一种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协约如同日常生活中的条约,有关制订者均应恪守。协约的目的在于对行为及其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联系加以控制。
一般说来,协约的具体条文是根据不良行为者的具体情况和相应的教育要求来拟定的。对不良行为者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有关时间、地点、条件等都作了明确的界定和规定,对教育者的监督、管理作用也有清楚的说明。协约的制定和实施是要提高行为者的积极性、发挥其自主性、调动其自控力来矫正自身的某种不良行为。
2.表征性奖励
这一方法是编制一套表征性奖励系统来对行为者在矫正了不良行为或作出了良好的行为反应后予以肯定和奖励。奖励的表征可以是各种筹码,也可以是各种颜色的粘贴纸卡等。在使用这个方法之前,须先让接受矫正的不良行为者弄清楚表征奖励系统及其对行为的相应要求。这常有两方面的规定,一是行为要求与表征系统的关系,二是表征系统与强化刺激物的关系。如:规定一节文化课没有违反纪律可得一黄纸卡,一节活动课没有争吵骂人可得一蓝纸卡,一天没有打架可得一橙纸卡,等等。又规定一张黄纸卡可得铅笔一支,一张蓝纸卡可得卷笔刀一把,一张橙纸卡可增加课外活动十五分钟,六张橙纸卡可换一张红纸卡,一张红纸卡可担任活动司仪一次,等等。后一种规定系统又称作“强化菜单”,这是指矫正了不良行为或作出了符合要求的行为反应后,行为者所获得的表征系统可按规定自由的选择相应的强化刺激,就像顾客根据手头持有的钱按餐馆菜单上的介绍,自行挑选菜肴一样。
任何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都强调强化作用,但又要避免单调。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很难多样化。
3.强化暂停
这种方法是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对个体暂时不予强化,或把个体暂时与特定的强化环境相隔离,从而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或降低其发生频率。它相当于日常人们处理问题行为的一种做法,即让犯过者单独呆立在某一地方,如办公室。有关心理学理论认为,不良行为也是学习的结果,因此控制强化及强化物情境就能矫正不良的行为。这种控制的途径之一就是强化暂停。
4.过矫正
这种方法就是要求不良行为者消除自己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使原来状况得以恢复,并有所改善,继而还要作一定程度的练习。如。针对喜欢在黑板两旁“涂鸦”的行为,可要求行为者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擦干净,再把黑板两旁墙壁上的脏东西清除掉,然后要求他在以后一段时间内负责黑板的整洁和教室环境的干净。
5.榜样法
榜样法就是教育者提供或树立榜样,然后要求教育对象注意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并加以模仿和实际操作。榜样法也可用于矫正品行不良问题。
总之,矫正不良行为的具体方法只是众多的品行不良矫正的途径中的一部分。值得再次强调的是,不管使用何种方法,还应注意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还应注意各种方法的适当相互配合使用。
一、影响品行不良矫正方法的心理因素
1.要了解不良行为的动机
行为总是受特定动机所驱使。行为动机有时一目了然,有时间可能比较隐蔽。一种不良行为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动机意义,例如欺凌女同学的行为,有的是出于好动、好玩,有的纯粹是恶作剧,有的是想逞能,有的是出于对异性的不文明。只有了解了真正的动机,才能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2.要消除认知意义的障碍
中小学生受认知水平所限,往往会按似是而非的理解来领会道德要求,但不一定立刻接受它们,甚至于拒绝这些道德要求,这就造成了认知意义的心理障碍。面对这类情况,教师应使教育内容适合中小学生的实际,以正反两方面事实对比来帮助学生消除歧义,利用行为的消极后果使他们认清不良行为的危害。
3.要消除情绪干扰的障碍
当道德要求与学生当前的需要尖锐矛盾时,学生就会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干扰教育效果。这种障碍的形式之一是,非情绪形式的对抗情绪障碍。如对教师的教育我行我素、或采取故意忽视的态度,面对这种障碍,教师要提出道德的要求,应适当顾及学生的合理要求。
4.要消除习惯惰性的障碍
已经养成的坏习惯会一种惰性的反应阻碍一个人接受正确的教育。如随地吐痰、提绰号、说脏话、随手打人等,有时间学生的行为并非故意的,而是习惯使然。遇有这种情况,教育者既不能轻易原谅行为,也不亦深究其不良动机。教育者可进行正面的对比教育,即表扬好习惯,批判坏习惯,也可以运用行为矫正技术来纠正其坏习惯。
5.要消除自卑心理
品行不良学生常有自卑感,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人家。这会使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离群独处,也会压抑自信力和荣誉感,不再奋发向上。对此,教育者应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引导他们发挥长处,并及时给予肯定,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6.要抓教机 ,促转化
不良品行的转变,一般要经过醒悟、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有了醒悟,才会有以后的转变。醒悟常发生在行为不良的学生意识到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并有改正愿望的时候。这时,教育者应抓住这一教育上的关键时机,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帮助,肯定那怕是微小的进步,不怕反复,使学生好的行为得到巩固和稳定。
7.要抓与外界诱因的斗争
外界的有心会使不良品行为的矫正发生反复。教师有必要在一定时期内对外部条件加以控制,而避开直接诱因。同时,通过教育使学生增强与外部诱因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当学生有了一定进步后,可创设条件让他与外界诱因接触,以提高他的抗拒诱惑的能力。
8.要注意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有关研究指出,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15岁前的少年期,13—14岁是高峰。所以,这一年龄阶段应作为教育的重点来抓。同时,教育应考虑年幼和年长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一般来说,年幼儿童的不良品行更多的与道德认识有关,故应多正面引导,通过活动加以矫正。年长学生的不良品行常受多种因素影响,须具体分析,应考虑到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阶段,且精力充沛,要尽可能创设条件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使精力得到正确发挥。另外,教育中还应注意兴趣、气质、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二、不良品行矫正方法
1.防范协约
这是以书面形式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建立实施和监督关系的一种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协约如同日常生活中的条约,有关制订者均应恪守。协约的目的在于对行为及其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联系加以控制。
一般说来,协约的具体条文是根据不良行为者的具体情况和相应的教育要求来拟定的。对不良行为者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有关时间、地点、条件等都作了明确的界定和规定,对教育者的监督、管理作用也有清楚的说明。协约的制定和实施是要提高行为者的积极性、发挥其自主性、调动其自控力来矫正自身的某种不良行为。
2.表征性奖励
这一方法是编制一套表征性奖励系统来对行为者在矫正了不良行为或作出了良好的行为反应后予以肯定和奖励。奖励的表征可以是各种筹码,也可以是各种颜色的粘贴纸卡等。在使用这个方法之前,须先让接受矫正的不良行为者弄清楚表征奖励系统及其对行为的相应要求。这常有两方面的规定,一是行为要求与表征系统的关系,二是表征系统与强化刺激物的关系。如:规定一节文化课没有违反纪律可得一黄纸卡,一节活动课没有争吵骂人可得一蓝纸卡,一天没有打架可得一橙纸卡,等等。又规定一张黄纸卡可得铅笔一支,一张蓝纸卡可得卷笔刀一把,一张橙纸卡可增加课外活动十五分钟,六张橙纸卡可换一张红纸卡,一张红纸卡可担任活动司仪一次,等等。后一种规定系统又称作“强化菜单”,这是指矫正了不良行为或作出了符合要求的行为反应后,行为者所获得的表征系统可按规定自由的选择相应的强化刺激,就像顾客根据手头持有的钱按餐馆菜单上的介绍,自行挑选菜肴一样。
任何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都强调强化作用,但又要避免单调。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很难多样化。
3.强化暂停
这种方法是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对个体暂时不予强化,或把个体暂时与特定的强化环境相隔离,从而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或降低其发生频率。它相当于日常人们处理问题行为的一种做法,即让犯过者单独呆立在某一地方,如办公室。有关心理学理论认为,不良行为也是学习的结果,因此控制强化及强化物情境就能矫正不良的行为。这种控制的途径之一就是强化暂停。
4.过矫正
这种方法就是要求不良行为者消除自己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使原来状况得以恢复,并有所改善,继而还要作一定程度的练习。如。针对喜欢在黑板两旁“涂鸦”的行为,可要求行为者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擦干净,再把黑板两旁墙壁上的脏东西清除掉,然后要求他在以后一段时间内负责黑板的整洁和教室环境的干净。
5.榜样法
榜样法就是教育者提供或树立榜样,然后要求教育对象注意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并加以模仿和实际操作。榜样法也可用于矫正品行不良问题。
总之,矫正不良行为的具体方法只是众多的品行不良矫正的途径中的一部分。值得再次强调的是,不管使用何种方法,还应注意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还应注意各种方法的适当相互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