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而动,顺势而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j3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高考渐行渐近,如何在短时间内把握高考作文命题动向,迅速审题立意,谋篇行文,打造属于自己的高分作文,是每一个考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自2015年以来,单独命题省市逐渐被全国卷取代。从这个意义上说,2015年全国卷的作文命题模式,也就为2016年的作文命题提供了方向。应对高考作文必须“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如此有的放矢,方能在短时间内获取最大回报。
  一、命题为驱动
  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第一阶段为2006年至2010年,这一时期的作文命题形式为新材料作文,但是审题的结果却类似于具有两个要素的关系型话题作文,譬如2006年的“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2010年的“深阅读与浅阅读”,写作中我们需要把握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辩证地审视两个要素,才能符合题意并写出文章的深度。这类命题写作难度系数很大,考生极易偏离主题。第二阶段为2011年至2014年,这一时期的作文命题虽然还是新材料作文,但是审题的结果却只有一个要素,譬如2011年的“诚信”,2014年的“保护动物”,难度系数有所下降,显然,命题者的意图不是在审题上为考生制造麻烦,而是考查考生的文章建构与文字表达的能力。
  第三阶段是2015年。就全国卷而言,命题有了局部的变化,譬如全国2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在“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的基础上写出“大李”“老王”“小刘”谁“更具风采”;全国1卷作文题,“对于以上的事件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它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的你看法。”我们发现,之前的作文题一般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大多是在要求部分禁止考生做什么,而2015年的作文题却在材料之后对考生进行了导引性的指令,要求考生必须做什么。这就是所谓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我估计,2016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应该会沿袭2015年的命题形式,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进行考查。所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就是在材料基础上,增加了任务指令,不允许你任选角度,一定要按照命题指令抓核心、重要的角度,按指令作文。比如让你写一篇演讲稿、发言稿乃至一封信、一篇小评论……但都不能超出任务范围,还必须针对并始终围绕材料中的具体问题;不像我们以往作文那样,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后,围绕观点阐释就行了。为此,考生掌握记叙文、议论文、书信等基本文体的写作格式是相当必要的。
  按照贵州省作文评卷惯例,只要是材料作文,均要求考生进行“引材”。为此,新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写作流程上有细微区别。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流程是:精炼引材→提出观点→事例论证→得出结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流程是:对象比较→选定对象→事例论证→得出结论。显然,新材料作文只要提取主题词后,更容易进行功利化的套用;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更趋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议论文模式进行写作,既不易于宿构,又不易于炫示文采。当然,我认为“精炼引材”和“对象比较”也是可以灵活处理的,无需过于机械。因为“精炼引材”和“对象比较”极易让文字趋于平淡,开篇就露丑,这显然不是明智之举。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命题中有多个对象,考生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对象进行写作即可,切勿面面俱到,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这是不符合命题者意图的,严格说来,可以判为不符题意。
  二、主题定做人
  每年临近高考,很多学校就开始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猜题,但结果往往是白忙活。但是2011年我出版的一本名为《高考作文万能主题导写》的书,却一下子猜中了当年的8道高考作文题。究其原因,不是我有多高明,而是我在书中罗列了120个做人的主题词,譬如诚信、善良、创新、超越、好奇、平凡等,我把所有的做人主题词都收集了,不管命题者怎么命题,几乎就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为此,去猜具体的作文命题,不如多关注做人主题词及与之相关的素材。然后让学生“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进行强化训练,这才是把握高考作文主题的根本。我们来看看近几年全国2卷作文题主题。
  2015年:大李的角度,“做一个笃学敏思、矢志创新的人,更具风采”;老王的角度,“做一个爱岗敬业的人,更具风采”;小刘的角度,“做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更具风采”。
  2014年:动物园管理者的角度,“做一个保护动物的人”;喂食者的角度,“做一个反对溺爱、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人”,“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
  2013年,“做一个懂得尊重,理解,包容同学的人”。
  2012年,“做一个勇于甩掉包袱的人”。
  事实上,高考作文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的价值取向是相当功利而明白的,那就是为国家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因而“做人”一定是考试作文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对于高考作文的“主题”,最好是以不变应万变。所谓“不变”,就是说历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几乎都是在围绕“做人”进行命制;所谓“万变”,就是指不同的命题者其实一直都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做一个……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主题的万能公式,就是“做一个……的人”。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其实也就摸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命脉。
  三、审题选对象
  对于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有很多方法,找关键词,找中心句,提炼文段主旨,找对象等。但是针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最重要的方法是选对象。审题分两步走:第一步,经过比较做出选择;第二步,写出选择的原因和思考的过程。也就是说,行文时一定要写出权衡、思考的过程,挖掘人文精神、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考生可以用素材论据同步论证观点,凸显主题。
  先看一个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晓明高中毕业,暑假来临。爸爸给他提建议说,你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去旅游。可以去一下爸爸曾经工作过的甘肃,或者妈妈曾经工作过的扬州。第二,你一直想支教,你自己想办法联系一处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去支教一个月。第三,回到乡下去,陪你爷爷奶奶生活一段时间,照顾他们的生活。不过那里没有网络,你可以带几本书过去看看。   如果你是晓明,你会选择哪一种?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文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如果你是晓明,你会选择哪一种?”这类选择性阐述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审题容易,立意也不难。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种暑期生活方案写作。但要注意到,三种暑假生活方案中包含的不尽相同的内涵。第一种,旅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命体验,促进自身的成长、成熟;如涉及甘肃或扬州,有追寻父辈足迹的味道。第二种,支教,表现社会责任感,关心贫困地区,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也可写乡野之美、沟通之能。第三种,陪爷爷奶奶,履行赡养责任,是一种家庭责任的主题。也可写返璞归真,平淡最美。命题者提供了三个选项对象,但是考生只能选择一个质量高且好写的对象进行写作。
  再看一个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了一幅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材料为三则新闻,要求选一个刊登在“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的《暖闻》上,并且要求体现“思考、权衡与选择”。换句话说,这道题的任务是,通过思考、权衡与选择,论述三则新闻里三个人物的做法,哪个最有温度和人情味,或者,哪个更值得登报宣扬。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的一个核心法则就是一定要从整体理解材料,而不能将材料分割开来进而断章取义。比如这道题,第一则新闻,“油条哥”的事迹,一言以蔽之“良心”与“诚信”,不唯利是图,为顾客的健康着想;第二则新闻,老父亲为了见儿子一面,排队两小时挂号,总结起来莫过于爱自己的孩子;第三则新闻,“宽容”他人尤其是正处成长中的孩子的无心的过错而不是用冰冷的规则和法律追究责任。很显然,这三个人物的事迹都有人情味。所谓“更合适”,不过是来自于考生自身的考量与选择,我以为立足于好写和能写好是选择的立足点,无需科学地辨别,也无须过多地纠结。
  四、结构套模式
  鉴于应试作文的秒评阅卷模式,清晰明了的结构是获得高分的法宝。而在应试过程中,也只有做到心中有结构,才能临阵不慌。写高考作文,最好采用考前精心准备的现成的模式化结构,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而且还能保证思路的清晰。就像修房子,把主体结构搭建好后,往里面填充砖块就轻松多了。如果临时安排行文结构,难免百密一疏,更何况,天下文章的结构本身也是相对固定的,不必在此花太多时间。文章的主体结构一般简化为“三”。
  记叙性文字无非是讲故事,最佳的故事结构就是一波三折。譬如“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等就是。第一次,失败,一折;第二次,失败,又一折;第三次,成功,最后一折。形成这种模式是由读者的阅读心理决定的。一折,读者有了阅读期待;二折,阅读期待更强烈;三折,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因为总让读者期待下去,会失去阅读兴趣的。为此,记叙文也可以采用“三三”式的黄金结构进行谋篇布局。
  先看一篇文章结构。
  北京的符号/北京考生
  春花的灿烂芬芳,装点我荒芜的心田;夏树的茂密成荫,抹去我黯然的神情;秋风微凉凄清,撩动我脆弱的心弦;冬雪的皑皑刺骨,清醒我混乱的思绪。每当季节更替,每当看到这些景物,我都会黯然神伤,想念起我最爱的四合院。
  在我的世界中,四合院是最美丽的,它是北京的符号,永远的记忆……
  五岁的我,耳边是歌谣,回响在四合院中。
  ……
  十岁的我,耳边是琅琅书声,回响在四合院。
  ……
  十五岁的我,耳边响的是推土机的隆隆声,回响在四合院中。
  ……
  四合院是茶,清新、静谧;新建筑是咖啡,现代、清爽。我爱四合院,也爱新建筑,我爱北京,爱北京的符号。
  文章在概括地介绍了自己对北京的感受之后,选择了三个时段加以叙述,展现了北京的变化,表达了爱新建筑也爱四合院的思想感情。五岁、十岁、十五岁三个领起句,以排比的形式出现,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自然。
  再看一篇文章结构。
  芳香永存/广东考生
  芬香永存那轻轻摇摆的柳絮像是你飘逸的长发;那闪闪的星星像是你明亮的眼睛;那天边的一抹红霞像是你温柔的唇;那霏霏的细雨像是女儿对妈妈您无尽的思念。
  妈,你走后我变乖了。
  ……
  妈,您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
  ……
  妈,您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
  ……
  妈妈您对我的好就像芬香永存,女儿却只能做这些小事来纪念您,愿妈妈安息。
  考生在开篇娴熟地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浓重地渲染纪念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是对全文的一个总起。为了突出纪念母亲这个中心,考生精心选择了三个“改变”进行布局谋篇:“妈,你走后我变乖了。”“妈,您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妈,您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深沉的情感化作特殊的纪念方式。在朴实的叙述与真挚的抒情中,一个懂事、自强、独立的形象便兀立在读者眼前!最后总结全文,言辞真切,既交代考生的写作意图,又巧妙点明题目。   议论性文字的主体结构主要体现在论证层面,常用的有并列式(含正反对照式)、层递式、综合式三种。就高考作文而言,800字的文章显然不宜采用复杂的综合式结构。并列式、层递式也最好以“三”为常数,并列则三个论证部分并列,层递则三个论证部分层递,开头总起,结尾总括,构成黄金结构。我对学生的要求是首段150字,中间三段各200字,结尾段150字,共计900字。
  先看一篇文章结构。
  茗香浸人,泽润五洲/贵阳考生
  在社会这沸水中,有人放弃了梦想,默然了生命;有人放逐了自我,一味地迁就。但总是有人能融己于世,享受生活,却又不昧本心。他们似那香茗,任滚烫的沸水侵蚀,却能飘出醉人茶香。因为他们与世界同呼吸,舒展自我,也令世界更拥繁花。故言,茗香浸人久,芳泽润五洲。
  看前朝,东坡牢狱释怀,放声山林。
  ……
  看今世,季老几经战乱,终修大成。
  ……
  笑故人,海子卧轨自杀,尽留喟叹。
  ……
  在社会的沸水中,留下的终究是散着茗香,氤氲着温润的人。改造世界者也非其莫属。故我言,茗香浸人,泽润五洲。
  这是一篇规范的应试作文,作者采用“三大三小”的黄金结构形式进行谋篇布局,开头引材点题总起;中间用“看前朝,东坡牢狱释怀,放声山林”“看今世,季老几经战乱,终修大成”“笑故人,海子卧轨自杀,尽留喟叹”三个分论点进行分写,事例由古至今,有较大的时间维度。事例二正一反,构成对比论证,增强了论证的力度,颇具说服力;结尾回扣原材料,升华主旨。
  再看一篇文章结构。
  善之道,非常道/贵阳考生
  明代朱质栒有云:“欲人见也,不是真善。”善行,理应发乎心,行乎礼,勘破额外所求,善是纯粹。善之道,非常道,惟有如静水深流般不显不露,方能彰显善与生命的厚重与充实。
  行善,须如春之兰草,香远益清。
  ……
  行善,须如夏之雨荷,不蔓不枝。
  ……
  行善,须如秋之清菊,隐于人后。
  ……
  行善,须如冬之腊梅,坚定不移。
  ……
  不欲人见,方为真善,人心应保持一颗时刻向善而不求回报与浮名的赤子之心,仰不怍于天,俯不愧于地,只求用善在人群中激荡起回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善之道,非常道,如潭水深沉,不显不露;如细泾清流,润物无声,方得澄心,留一曲光风霁月。
  标题《善之道,非常道》化用老子的语录,提纲挈领地总领全文,底蕴已初见端倪。开篇引用朱质栒的话亮出观点,直截了当,毫不拖泥带水。主体部分用“行善,须如春之兰草,香远益清。”“行善,须如夏之雨荷,不蔓不枝。”“行善,须如秋之清菊,隐于人后。”“行善,须如冬之腊梅,坚定不移。”四个分论点平行行文,整齐唯美。结尾处紧扣主旨,升华观点,均在颇具文化况味的充满思想深度的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为了保证结构的清晰化,都可以采用黄金结构进行写作。黄金结构模式在形式上是并列的,分论点句式也是并列的,但是在内容上,既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具体模板如下。
  黄金结构模板:
  排比总起(约150字)→分论点1 事例1(约200字)→分论点2 事例2(约200字)→分论点3 事例3(约200字)……→总括(约100字)。
  五、素材勿求新
  很多专家都呼吁考生要使用新鲜的素材,增加文章的新颖度,我以为大可不必。专家们呼吁的理由是作文里不应该天天学雷锋,像走亲戚一样,到处都是熟人,这会造成阅卷者的审美疲劳。道理其实是有的。但是就目前我们面对的现状,考生文字素养差劲,谋篇布局欠缺,让考生去尝鲜进行自我创作,结果可想而知。但是旧素材就不一样。旧素材被很多考生写过,而且可能还存在不少经典,考生完全可以走捷径——嫁接。水平欠佳的考生可直接组合,水平偏高的考生可进行个性的化用,各取所需,皆大欢喜。此外,阅卷者关注的是考生作文主题是否切题,结构是否清晰,语言是否优美,思想是否有深度,与素材的新旧关系不大。
  我在2010年编写过一本名为《满分作文万能素材套用》的书,为此,我专门给老子、孔子、苏轼、鲁迅等100余名文化名人写了颁奖词。在后来的备考中,我就将自己写的颁奖词印发给学生,让他们有米下锅。我们来看几段颁奖词。
  (屈原颁奖词)静静汨罗,守护着他的灵魂;皇皇离骚,诉说着他的忠贞。在那个视人民如草芥的动荡的年代,他用自己的血泪诠释了什么是心存百姓;在那个朝秦暮楚的战乱时期,他用自己的生命回答了什么是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心,与日月争辉。
  (杜甫颁奖词)漫漫长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破旧草堂,谁在用诗诠释背井离乡的悲情愁肠。他的赤子之心,照耀在唐代盛衰上,化为一腔怒火,燃尽腐败和丑恶。他的诗篇铭记在人们心中,化作一股热泪,洒遍祖国河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忧愁的身影定格在历史长廊,化为一颗明珠,照耀在诗坛之上。
  (鲁迅颁奖词)一支笔划开万丈天幕,长夜无明的旧中国透射出点点星光。他弃医从文,把边缘人群唤醒;他以笔代刀,令魔鬼无处躲藏。声声祝福,声声呐喊,他正义的声音穿越百年时空仍然鼓舞人心,余音绕梁。若干岁月过去了,他的作品没有化为烟埃,并且无疑将长久不熄,普照文学和思想的殿堂。
  颁奖词实际是以其诗意化的文字诠释了人物生命的内涵和精神质地,包容了至真至美的人性和人格,是不可多得的集精美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于一体的艺术珍品。颁奖词字数在150字左右,可以作为事例的叙例部分,加上考生50字左右的扣题析例,正好200字左右。而且,这些人物往往可以一材多用,写足够多的主题,非常实用。为此,建议考生自行准备5个左右的人物颁奖词,并在不同主题的作文测试中反复运用,最终形成自己的诗意化的特色文本。此外,我认为作文素材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完全可以回归课本人物素材,既能够有效利用辛苦背诵的课文素材,又可以推陈出新、点石成金,给阅卷者以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感,极易获得认可。   六、扣题须明白
  无论是新材料作文,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都是有一定的题意要求的,所以这是阅卷老师首先关注的。实话说,“扣题”是高考作文的救命稻草,一点也不为过。我在作文阅卷中,偶尔遇到那种粗看不扣题,细看扣题的作文,总是心里不爽,于是分数就打了折扣。这有点和“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相似。我以为,作文“扣题”最好是无处不扣,标题、开头、过渡、事例、结尾都得扣,而且不光在文字上表层扣,还应在事例中深层扣。
  我记得2001年有一篇名为《赤兔之死》的满分作文,被评为当年最牛作文。其实仔细阅读,会发现考生一直在写赤兔马的“忠诚”,而非试卷命制话题“诚信”,但就因为考生在行文中让“诚信”这个词随处可见,于是就麻痹了阅卷者,获得了满分。也是这一年,一篇不符逻辑的作文也因反复扣题而获得高分:“诚信在哪里?诚信也许在维纳斯的断臂上,诚信也许在蒙娜丽莎的微笑里,诚信也许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传说中,诚信也许在屋檐下的风铃中……”这段文字就形式来说是美的,但写的内容却与诚信却八竿子打不着。但就是其反复扣题,最后居然获得了不错的分数。说实话,阅卷老师还是比较好“骗”的,只要考生在作文中反复明扣,不厌其烦地扣,就一定会拿到超值的分数。
  2016年贵阳市一模考试,命制的是新材料作文题“赏风景与看手机”,有一篇名为《关不住的鸟》的作文,考生按照总分总结构布局全文,主体部分则以相同结构的三个分论点导入事例,结构看起来似乎很规范。但是仔细琢磨,题目名为“关不住的鸟”,作者意图将“杂念”比喻为“鸟”,但是就全文而言,这个题目完全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因为除了三个分论点有“鸟”以外,文章叙例和析例部分根本看不见一只“鸟”。就是这样一篇题目、分论点和事例毫不相干的作文,因为结构的规范及主题词“杂念”的无处不在,无处不扣,最后成为了优秀作文。由此可见,只有善于扣题,凸显文脉,才可能稳操胜券,或者力挽狂澜,“救作文于离题之中”。
  七、语言必炫示
  我们看人,越熟越亲,以至远亲不如近邻;我们看语言则不然,惟恐碰上熟脸,反倒是越陌生越觉亲热,越灵活越惹人爱。然而,平常看学生的文章,就犹如回乡探亲:两腿沉重必是“像灌了铅似的”,夜色漆黑必是“伸手不见五指”,同桌必是长着“水灵灵的大眼睛”,要不然就是“瓜子脸”“樱桃小嘴”“水蛇腰”。总之,从小学写到高中,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除了那点陈谷子烂芝麻,别无它物。《天鹅湖》再好,也不能看三百遍吧?“酸菜闹豆豆”再解馋,也不能天天吃吧。我们追的星换了一茬又一茬,而我们的作文语言却还是吊着辫子的前清遗老——陈旧、呆板。何永康教授曾经幽默地说:“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就不错;千千万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考生平时习作中有意识的追求,考试中熟练的“包装”一些语句,弄出几颗明亮的“星星”,会使自己的作文生色,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取得好的成绩。例如下面文段。
  生有所求/贵阳考生
  释迦语中,于人生之苦颇有直见性命之说法,谓人生有七大苦,生老病死,是为四苦,余下三苦,乃是“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人生所苦之最,无过于求不得也。
  古人常怀此意,发之于声,则为常太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又或叹曰:“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太遑遑也!然则退而思之,便可明其故。
  人生譬如朝露,俯仰之间,已在东门之下,埋没随百草矣!向所汲汲以求者,向所求而不得者,斯须已成空。老杜歌曰:“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可不悲乎?此则求不得之苦也。
  本文段用语纯熟,随手拈来,收放自如,毫无斧凿雕琢之痕,可见其文字功底厚实,此为其一;文段引经据典,名诗名句,俚语俗言,俯首即是,举手即拾,颇具说服力,此为其二。由此可见,炫示语言,就是高考作文的必杀技。事实上,写作高考作文,总归得有些语言的素养才行。而针对缺少典型事例的文言类作文,要想考场夺魁,对文字功底的要求自然是高之又高,非等闲之辈所能为。
  再如下面文段。
  请别将美,挡在心外/贵阳考生
  龙应台说:“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可曾几何时,这印,只成了照片上可有可无的痕迹;这音,只成了向人吹捧显摆的谈资;这影,又只成了徒劳跋涉过后虚无的感叹。正如王守仁所言:“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是的,别让此花的美,留在心外。
  文段以龙应台言论开篇,然后解析“这印”“ 这音”“这影”,并由此结构为排比句式。之后,又引用王守仁富有哲理的名言,进而引出自己的写作观点,让整个文段充满了文化味。如此炫示语言的文字,自然会获得阅卷者的认可。
  阅卷老师一般应该不喜欢叙述性的文章,其根源在于这类文章谈而无味,很难制造兴奋点,很难引起阅读的兴趣与关注。我们知道,在阅卷场上,如果一篇文章流于平淡,无任何吸引眼球的亮点,那么,阅卷老师肯定不会高抬贵手,给其一个相对满意的分数。事实上,在每年的高考作文中,这种平淡如水的作文可能会占到70%左右。为此,考生在应试作文中最好多用几种表达方式,几种修辞手法,特别是要多用排比文字和排比事例,重点打造标题、开头、分论点、过渡句及结尾,让文章更具语势,更有吸引力,从而避免空洞与枯燥。而且,从数据比例的角度,考生的作文一旦摆脱了完全的叙述文字,也就意味着其作文摆脱了70%的行列,有了进入前30%的可能性,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八、借鉴不变处
  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抄”固然偏激,但文章必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却是不易之论。就连说“惟陈言之务去”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窥陈编以盗窃”。北宋“江西诗派”的开创人黄庭坚说得也明白:“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由此可见,高考作文中“抄”是一定要抄的,关键是看你会不会抄,会抄就是借鉴,不会抄则为抄袭。千古文章有二端:可变处和不可变处。可变的是自己创新的,不可变的,便是前人留下的,譬如思想、素材、结构、技法……我们要模仿借鉴的是不可变处。   回到现实的阅卷场上,考生即使借鉴得偏多了,阅卷老师也几乎没有可能判考生抄袭,因为要证据。试卷改得每个人的头都大了数倍,阅卷老师还去哪里找依据?于是往往不了了之。2015年我参加省作文阅卷,改到一篇作文,全部是从我的书里借鉴的,我出于该考生组合不错且读我的书的缘故打了48分,另外一位老师打了56分,然后三评打了54分,我的分数被自然踢掉。后来,评卷组长唐老师给全体作文阅卷老师展示了这篇作文。我说这篇作文是借鉴我的书里的内容的。唐老师反问我:“依据呢?”我不可能回家拿书去证明,于是只得一笑了之。为此,让学生特别是文字素养较差的学生努力借鉴是很有必要的。牛顿说:“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肩膀上的缘故。”我想说的是,考生的作文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懂得借鉴的缘故。
  请看下面这篇高考作文片段。
  在自然中生活/重庆考生
  这几日心头颇不宁静,来自生活中的压力几乎让我有些喘不过气。我也向往朱自清的荷塘,羡慕他可以在美丽的月色中,面对着那些暗夜中的精灵,让心灵有了轻松的理由。而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或许有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但那种隐形的压力也的确在我生命的春天中抹上了一丝淡淡的忧伤。
  考生模仿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结构方法来构思全文,借鉴到位,能为我所用。这启示我们:平时多读一点名家作品,领会其构思方法和行文技巧,到了考场上总会用得着。
  再看下面这篇高考作文片段。
  琵琶行之父母有情/湖南考生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是由爱情转为亲情的结合点。于是,我的爸妈便将我视作上帝赐予他们的天使。在母亲的肚子宫殿里,我开始了家庭教育的第一课。听轻音乐,做有氧体操,嘿嘿,这都是我的必修课。在温暖亲切的环境下,我快乐地成长着。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爱女成凤。严父慈母在我的童年是两个互补的角色。厉声训斥我的父亲在教导我的时候,总有母亲和声细语的安慰。这便是成功所在。童年,我学的东西扎实牢固,这是父亲的功劳,我的心灵善良而不娇气,这便是妈妈的疼爱有加了。绝不作温室花朵,也绝不堕落消极。
  考生巧妙地将《琵琶行》的一些语句作为文章发展的线索,而且非常贴切,非常生动,这不能不说作者构思本文时的匠心独具了。
  最后不妨再看看下面这篇高考作文片段。
  问生何所思,问生何所忆。生亦无所思,生亦无所忆。昨夜晚自习,老师大练兵。卷子十二张,张张明日交。阿爷无大儿,学生无长兄。无人替我做,只好开夜车。
  很明显,文章模仿《木兰辞》,非常智慧而幽默。事实上,借鉴一般为“旧瓶装新酒”的形式,我们一定要做到“瓶”是好瓶,最好是镀金的酒瓶,而不是解手用的夜壶;酒也当然是要好酒,最好是茅台酒,而不是两块钱一斤的劣质包谷酒。在借鉴过程中,应遵循下面四条原则:(一)不在一处借。模仿化用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是几篇甚至更多的文章,那就不是抄袭,而是创新。(二)不在熟处借。在大家都熟悉的篇章中借鉴,自然容易当成抄袭,但倘若避熟,用一些相对陌生的篇章,相信这样会好一些。(三)鼓励借自己。我平时将一些东西早早表达好,表达精致,考场上我用我自己的,那自然不能算抄袭吧?(四)提倡自己借。别人可能会借鉴的,我不借鉴,我借鉴的,别人压根不用,避免雷同,便是创新。
  在高考作文写作的道路上,我们只有历经艰难,方能迎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至高境界。
  毛永健,教师,现居贵州贵阳。
其他文献
一、导入  师:大家可能不知道,前天下午在语文组的随意一抓阄,就决定了我与你们美好的相遇。有缘分就能相遇,没有缘分就不能相遇。阅读鲁迅的作品也是这样。有人说他的作品很难懂,晦涩,不清。我想,其实是因为你没有在对的时间里用对的那把钥匙打开门罢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到那把能开启和鲁迅心灵交流的钥匙,和鲁迅一起发生生命的相遇。  二、亮出钥匙  (展示PPT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上海市崇明县民本中学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通过阅读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发展思维是课堂教学的最终指向,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辨证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达成这一目标,的确值得探讨。  问题化学习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础,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是一种基于问题系统不断优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学
上海市建平中学教师  遇到《半张纸》这篇微型小说是在我做语文老师很困惑的时候。我是一个喜欢读小说的人,但是我发现在课堂上给高一年级的学生分析讲解小说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是学生不喜欢小说?还是小说不精彩?抑或是我的讲解不漂亮?好像都有,但又好像都不是。为此,我就高中生小说阅读的现状查阅了不少资料,也广泛地和学生、同行进行探讨,小说教学确实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尴尬所在。  从客观分析,因为考试的缘故,
《氓》是苏教版高中教材里唯一的《诗经》篇目,《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在这一板块的教学要求中明确了“发展要求”:“通过《氓》中抒情主人公的感叹,讨论诗中对‘士’的评价。”  如何评价“士”,首先要看完事的“士”的形象,而不能只看“主人公的感叹”。那么“士”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要客观地分析评价“士”,我认为还是要回到诗歌本身的深入解讀和人性的理解上来。  首先我们看“士”的身份。  “士”是对男子的通称,
选入教材的语文课文多是经典之作,富有广阔时代背景的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时,要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和触摸作者隐含的情感,往往离不开“背景资料”的辅助。《孟子·万章下》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了解作者的经历和作品创作背景,才能准确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探究作品的意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它也是阅读教学中深入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高考认识:命题者“重视逻辑思维”与绝大部分答题者“逻辑思维薄弱”的矛盾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把原来写作学里的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三种文体概念换成了论述类文章、实用类文章和文学类文章。对应这一变化,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有一个实施自主命题以来不曾有过的写作要求: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当然,这一变化的出现不只是为了简单的“对应”,更重要的是针对
王君,著名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发展联盟理事长。获评2014年首届全国中语十大学术领军人物。“创新学习研究”(负责“青春语文”部分)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多次获得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著有《王君讲语文》《教育与幸福生活》《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王君专业求索笔记》《青春课堂: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教师  任务驱动型作文原本就从属于新材料作文。简言之,就是说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新材料作文之一,只是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新材料作文。在现实的考场作文中,不少考生习惯于以新材料作文的开放性写法来写已经具有紧缩性要求的任務驱动型作文,于是,其行文就背离任务驱动型作文就事论事的本质要求,造成了广而议之的弊病,通常会被判为四类文,损失极为惨重。鉴于此,让考生明了任务驱动型作文与新材料作文的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常常把课堂的有效性等同于学生的成绩,“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似乎只要是与高考无关的一切,大多被排斥在教学视野之外。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常看到,一篇好端端的作品或是被肢解成一堆语言材料,课堂被变成了古汉语知识的讲堂,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也被忽略;或是干脆摒弃文言语法,架空文言常识,把文言文当成了所谓段落大意的分析课,教授文言文,味同嚼蜡。文言文教学总在趣味性和有效
现代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在于它从稳定常态的语言意义跳跃至再符号化的语言变式。诗人凭借自身的审美眼光与创作能力,构建起日常生活中能指与所指间全新的意指关系。这就直接导致现代诗歌文本与读者阅读接受之间的距离要远远大于其他文学样式。因此,对现代诗歌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将直接影响对现代诗歌的感知与审美。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诗歌语言建构准则的探索来完成对现代诗歌文本价值的追寻,一方面利于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