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成过程的“设计”探究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gchengsh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它是相对于预设式教学而言的,与预设式教学的被动接受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与预设式教学的静态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可以说,“生成性”是对“接收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是对“预设性”的补充和修正。然而教学“生成”并非与“预设”或“设计”是对立的关系,教学生成过程也需要“设计”。生成性教学资源从何而来?哪些需要生成,哪些不需要生成?同时,选择的教学资源又要走向何方?怎样到达目的地?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 从何而来?——生成性教学资源的选择
  相对于静态的书本知识和预定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况、新思维或新方法。这时课堂就似一个网络,学生是网络上的节点,每一个学生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交流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他们有自己的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和选择能力,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与发展的潜能,这些都可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活力的、可交互和共享的资源。所以,教学资源的开发与选择不仅存在于教学开始之前与教学设计之中,而且还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存在于教学现场之中,存在于当下的教学情境和此时此刻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中。
  1.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类型与特征
  在复杂而充满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表现得丰富而繁杂。它并非静态地存在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上,而是通过各要素之间的多边、多重的交互作用而产生,体现了动态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状态。对其有个清晰的认识脉络有助于我们迅速地捕捉它,因此可分为以下三类。
  认知类资源:即师生在动态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上的状态。学生已有的心理世界和经验世界影响着其对事物的认识、对问题的理解,从学生的争议,学生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学生的质疑,学生的讨论,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学生的错误等等中可以折射出来。情绪类资源:即师生在动态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情绪状态。课堂上,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绪状态,他们的一声嘟哝、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表情、一个姿势也许正是他们内心感受的一种宣泄。行为类资源:即师生在动态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师生的一些行为常会伴随着动态的教学过程出现,当它们以不良方式出现时,往往会影响到课堂秩序,而当教师把他们当作资源来加以转化时,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
  生成性教学资源类型多样,但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情境性。即其产生和存在依赖于具体的教学情境。创生性。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需主体对其赋值并加以转换才能发挥出其教学价值;同时,不断涌现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成为教学活动开展和进行的生长点,使得教学能够在这些生长点的基础上不断地动态生成。潜在性。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并不是现实的课程要素和条件,必须经过课程实施主体自觉能动地加以赋值、开发和利用,才能转化成现实的教学成分和相关条件。[2]
  2.生成性教学资源的选择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这就需要我们在纷繁复杂的资源网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资源,生成新的教学目标。
  (1)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学生的成长是判断教学及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根本标准。因此生成性教学资源的选择也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选择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始终保持着“向心性”。
  (2)强调学生的整体性原则
  首先,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选择要顾及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在强调让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学习的同时,也要处理好知识技能习得的目的。其次,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选择要顾及全体学生。学生之间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教师应具有整体观念,个别性的动态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经开发后能够加深全体学生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对之进行选择、转化和提升。
  二、 引向何方?——生成性教学目标的定位设计
  当教师在众多教学资源中选择出有教学意义并符合课堂实际的教学资源后,就要考虑将新的教学资源引向一个新的生长点。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师生要在互动中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要求,生成新的教学目标。
  1.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相互关系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相互依存。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目标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目标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目标生成,那么目标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则是颓废的。
  (1)预设目标是生成目标的基础和起点
  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因此准确把握教材和学生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目标生成的逻辑起点。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重组。新课程需要新教学,而新教学需要一种新的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可以说,好的教学预设本身就给教学生成、教学创造提供了充分的空间。[3]
  (2)生成目标是对预设目标的矫正和发展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从而需要调整预设目标。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2.生成性教学目标的定位设计
  由以上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关系分析可知,有效的生成是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在探讨生成性教学目标时,假定的前提是有效充分的预设,而教学的认知、技能等目标,则应在预设的教学进程中得以达成。那么,生成性的教学目标便指向于学生的发展,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健康的个性。
  (1)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制约着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他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教会学生思维,即把如何思维的方法授予学生。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算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按照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思维的品格,并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动态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抓住每一个环节,下功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问题解决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载体。
  (2)指向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生成性教学目标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视角出发。在中小学阶段,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因此,生成性的课堂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自由选择、主动探索的空间和机会,突出方法指导,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一个主动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和个性化的过程。
其他文献
刘永福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反帝爱国民族英雄,他曾在越南抗法,在台湾抗日,勋劳卓著,彪炳史册。近年来,海内外出版了几本有关刘永福的传记,这些传记均以刘永福晚年口述,由家庭教师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在其漫长的病程中,常会由于斑块破裂或糜烂导致局部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的完全或部分阻塞,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近
目前,武钢三炼钢共有3座转炉,公称容量为250t,每炉平均钢水装人量为270—280t。为提高连铸比,加快生产节奏,三炼钢共配备公称容量为300t的大型钢包31个。
【正】 近年来,随着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大量发行,在少数地区建立了买卖证券的二级市场,一个以建设银行为主体,以债券股票为主要内容的长期资金市场正逐步在我国形成。探
炼钢生产中多炉连铸及特殊钢用滑板多采用抗侵蚀性好,性能稳定的高级合成原料来生产,由此导致该系列滑板的生产成本较高,价格昂贵。为降低生产成本,镶嵌式复合滑板的构想被提出并
芦笋食用纤维蛋糕的研制王维民,蒲晓华(山东轻工业学院)食用纤维对预防便秘、胆结石、结肠癌和糖尿病、肥胖症等有重要作用,对降低冠心病发病率也有效。为增加饮食中的食用纤维,国
全血细胞减少(pancytopenia,PCP)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在某一侧面的共同表现,而非一独立的疾病。它主要见于造血系统疾病,但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PCP临床并非少见,常被忽视,易
【正】 消费分为社会集团消费和居民消费。本文拟就目前我国民居消费(一般以家庭消费为基本单元)中出现的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攀比行为作一尝试性探讨。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课程改革,这次课改将课程资源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课程改革的设想就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改目标。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根据课程资源的不同作用形式,我们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多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