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眼底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改变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la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观察高度近视眼底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的形态改变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177例双眼高度近视患者(屈光不正≥-8 D或眼轴>26.5 mm),随机选择其中一只眼采用频域OCT观察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形态.以高度近视伴血管弓旁视网膜改变为阳性组,高度近视不伴血管弓旁视网膜改变为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患眼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的差异行独立样本t检验,2组患者后巩膜葡萄肿例数的差异行卡方检验.结果 经频域OCT扫描证实,108例患者(61.0%)存在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形态改变,平均年龄(59.3±6.2)岁.108只患眼等效球镜度(-13.55±3.43)D,眼轴长度(29.57 ±2.06)mm.阴性组69例(39.0%)患者平均年龄(34.8±13.1)岁,等效球镜度(-9.50±3.07)D,眼轴长度(27.02±1.02)mm.2组患者年龄(t=10.466,P<0.05)、等效屈光度(t=7.454,P<0.05)以及眼轴长度(t=10.97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阳性组中,108例患者(100.0%)伴有血管弓旁视网膜微囊肿和微皱褶,65例(60.2%)伴有视网膜板层裂隙或裂孔,53例(49.1%)伴有视网膜不同层次的劈裂,1例(0.9%)伴有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所有视网膜形态改变集中分布于距离视盘2~3 PD的后巩膜葡萄肿凹陷区内.阳性组101眼伴有后巩膜葡萄肿,阴性组48眼伴有后巩膜葡萄肿,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999,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常见一系列细微的形态改变,玻璃体皮质牵引和后巩膜葡萄肿的发展应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作为一种矫正近视性屈光不正的手术,治疗效果显著,特别是保留了角膜上皮和前弹力层的完整性,更符合角膜的生理.由于它对角膜损伤小、炎症反应轻、术后视力恢复快且稳定、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当今屈光手术中的主流手术,它具有良好的有效性、预测性、安全性,但是临床实践中也有部分近视患者在LASIK术后出现了屈光回退,影响了手术的长期效果.文中将对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机
目的 探讨眼眶囊肿的影像诊断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学证实的眼眶囊肿70例的B超、CT、MRI的表现.结果 B超、CT、MRI在眼眶囊肿中均有特征性表现,B超可以确定病变的声学性质,揭示病变内的组织结构.CT能够准确空间定位并可揭示骨缺失等继发改变.MRI可通过不同信号强度提示病变的组织结构,并可清楚显示眶颅沟通性病变.结论 联合应用B超、CT及MRI多种检查方法在眼眶囊肿的诊断中有重要价
目的 利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3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3D-OCT)测量正常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观察其与性别的相关性.方法 依据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组(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 ETDRS)9分区,应用3D扫描测量226名6个年龄组正常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地形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人黄
眼轴长度(AL)即眼球前后径的长度,AL延长是导致近视发生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对其进行规律探索和机制研究在近视相关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目前已发现多种因素如年龄、性别、身高、父母近视人数、读写时间等可影响AL生长,AL相结合上述因素及其他眼部参数对儿童近视发生具有预测意义.现就AL的影响因素及其近视预测价值作一综述。
第十四届国际眼科学和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大会将于2014年3月27—30日在上海举行。本届会议继续秉承面向临床、面向创新、面向医学转化的三大特点,着眼点始终围绕临床眼科以及视觉科学。在本次会议上,除了以往的许多特点外。例如瞄准前沿学科举行临床病例讨论会,眼科临床新技术新疗法交流,视光学中的热点远视离焦与近视离焦等,还将有诸多亮点,如:国际角膜塑形学术大会是连续在美国和欧洲召开
期刊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s,RVO)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后,占第二位的视网膜血管异常病变,对人视力健康有重要影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RVO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平均年龄为60岁[ 1]。呕吐导致RVO迄今未见国内外文献报道。本文报道因醉酒后剧烈呕吐导致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例,患者均为年轻男性,疾病的发生与剧呕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期刊
目的 比较新型近用连续变焦电子助视器和近用光学助视器在低视力和盲康复中的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19例低视力患者和14例盲患者分别使用近用光学助视器和近用连续变焦电子助视器阅读报纸里的新闻文章,记录使用2种仪器后的近视力、阅读速度和阅读持续时间,采用配对t检验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使用近用光学助视器和近用连续变焦电子助视器后近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2
目的 观察根据角膜地形图选择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及其构建变异,以进一步降低术前角膜散光.方法 对白内障患者123例(126只服),术前常规作角膜地形图检查.病人随机分成5组,A组、B组、E组为小切口手法组,A组和B组分别于上方和根据角膜地形图在强子午线方向行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E组根据角膜地形图在强子午线方向行水平巩膜隧道切口;C组和D组为超声乳化组,分别于上方和根据角膜地形图在强子午线方向行透明角
患者女,46岁,左眼视物模糊一月余,有糖尿病,无高血压病史.于2009年4月20日在我院眼科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2,最佳矫正视力0.4,左眼视力0.08,无法矫正.非高度近视眼,无视物变形,眼压正常,无眼部及全身先天异常表现.眼底检查:右眼可见视乳头明显增大,中央有深而陡的漏斗状凹陷,陷底部覆有不透明白色组织.视乳头周围边缘不整齐,隆起一较宽大的灰白色脊,其上有不连续的灰色色素。
期刊
目的 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取出原因与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在眼科住院的70例(70只眼)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取出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人工晶状体取出原因与方法,记录手术前后人工晶状体位置、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70例人工晶状体取出病例中,人工晶状体全脱位与不全脱位53只眼;眼内炎8只眼;视网膜脱离9只眼;继发性青光眼4只眼;大泡性角膜病变1只眼;人工晶状体度数错误1只眼;瞳孔夹持1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