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的研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探讨互动性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几种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性的方法,以期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互动性
目前,由于技工学校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缺乏社会阅历,学生普遍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要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崭新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文将阐述几种增加学生与教师间互动性的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一、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需要,语文课应该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训练教学,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我们在教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时,给学生放映了五幅图片,其中有春花灿烂,有游人嬉水,有现代都市的繁华,有浩瀚的星空,有小桥流水;既有中国传统的国画,也有西方印象派油画;另外还给学生播放了一些音乐,如《菊花台》《神秘园》《春江花月夜》《小步舞曲》《梁祝》。然后让学生在学习了诗词以后,自己选择认为合适的图片和音乐进行搭配作为背景,在全班进行朗诵,再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点评。这样,学生的兴趣被点燃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对诗词的感悟和对语文的兴趣。
二、巧设情境,进行情感互动,陶冶学生的情操
情由境生,触景生情,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一般都有其特定的情境。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比如,老师在教授《师说》时,考虑到学生对古文难以理解,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所以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在课前收集了一些关于辱骂和殴打老师的图片进行放映。看着这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幻灯图片,学生们震惊了,引发了学生们对老师的无比崇敬和对辱骂老师的人的愤恨,更深入地讨论了关于“尊师重教”的意义。这样,一次带有较强说教性质的议论性古文教学,在学生们的主动参与、热烈讨论中取得了成功。通过情境教学,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质疑讨论,迸发新的火花
现代的语文教学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除老师讲解外,应更注重学生的参与。老师要把更多的自由发言时间和发言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老师作为引导者,积极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从不敢问到积极提问,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语文课堂中来。比如,学生可以认为莫泊桑《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诚实守信,可以为曹禺《雷雨》中的周朴园注入人性的思考。课堂讨论是思维的碰撞,是思想的升华过程,通过课堂讨论可以促进师生双方的互动,使课堂充满生机。
四、在比赛竞争中进步
根据职中学生精力旺盛、竞争意识强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文学鉴赏课、讨论课,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们在种种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老师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组织朗读比赛,要求学生每个人都积极参加,评委是语文老师和所有听读的学生,对每个朗诵的同学进行提问和点评,这样就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进行点评的时候,老师要尽量使用肯定性的评价语言,对每个学生都进行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
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只要我们能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注重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因材施教,努力发掘有利因素,就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语文课焕发出无比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鲁永进.职校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华章,2007(12).
[2] 虞琴珠.培养中专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6).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互动性
目前,由于技工学校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缺乏社会阅历,学生普遍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要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崭新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文将阐述几种增加学生与教师间互动性的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一、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需要,语文课应该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训练教学,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我们在教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时,给学生放映了五幅图片,其中有春花灿烂,有游人嬉水,有现代都市的繁华,有浩瀚的星空,有小桥流水;既有中国传统的国画,也有西方印象派油画;另外还给学生播放了一些音乐,如《菊花台》《神秘园》《春江花月夜》《小步舞曲》《梁祝》。然后让学生在学习了诗词以后,自己选择认为合适的图片和音乐进行搭配作为背景,在全班进行朗诵,再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点评。这样,学生的兴趣被点燃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对诗词的感悟和对语文的兴趣。
二、巧设情境,进行情感互动,陶冶学生的情操
情由境生,触景生情,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一般都有其特定的情境。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比如,老师在教授《师说》时,考虑到学生对古文难以理解,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所以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在课前收集了一些关于辱骂和殴打老师的图片进行放映。看着这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幻灯图片,学生们震惊了,引发了学生们对老师的无比崇敬和对辱骂老师的人的愤恨,更深入地讨论了关于“尊师重教”的意义。这样,一次带有较强说教性质的议论性古文教学,在学生们的主动参与、热烈讨论中取得了成功。通过情境教学,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质疑讨论,迸发新的火花
现代的语文教学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除老师讲解外,应更注重学生的参与。老师要把更多的自由发言时间和发言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老师作为引导者,积极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从不敢问到积极提问,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语文课堂中来。比如,学生可以认为莫泊桑《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诚实守信,可以为曹禺《雷雨》中的周朴园注入人性的思考。课堂讨论是思维的碰撞,是思想的升华过程,通过课堂讨论可以促进师生双方的互动,使课堂充满生机。
四、在比赛竞争中进步
根据职中学生精力旺盛、竞争意识强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文学鉴赏课、讨论课,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们在种种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老师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组织朗读比赛,要求学生每个人都积极参加,评委是语文老师和所有听读的学生,对每个朗诵的同学进行提问和点评,这样就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进行点评的时候,老师要尽量使用肯定性的评价语言,对每个学生都进行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
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只要我们能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注重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因材施教,努力发掘有利因素,就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语文课焕发出无比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鲁永进.职校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华章,2007(12).
[2] 虞琴珠.培养中专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6).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