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苯尼考对克氏原螯虾药物代谢酶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20~35 g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60尾,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掺拌0(C0组)、10(C10组)、20(C20组)、30 mg/kg(C30组)氟苯尼考喂养20 d,再改用基础饲料喂养15 d进行消除试验,测定肝胰腺Ⅰ相药物代谢酶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ECOD)、7-乙氧基异吩恶唑酮-O-脱乙基酶(EROD)、苯胺-4-羟化酶(AH)、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氨基比林-N-去甲基化酶(AND)和Ⅱ相药物代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磺基转移酶(SULT)、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活力变化,以及细胞色素P450(CYP450)、GST、热休克蛋白HSP70和金属硫蛋白(MT)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氟苯尼考显著抑制Ⅰ相药物代谢酶活力,但能诱导Ⅱ相药物代谢酶活力升高(P<0.05).基因表达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可诱导CYP450基因表达上调,10 mg/kg氟苯尼考可诱导GST基因表达上调,但20、30 mg/kg氟苯尼考对GST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基因表达水平与酶活力变化不一致的现象说明基因转录与蛋白质合成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10 mg/kg氟苯尼考通过诱导HSP70、MT等基因的表达维持机体的稳态,但高剂量氟苯尼考超出了机体的承受范围,引起机体损伤.消除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5 d的消除期后,除GST酶活力外,C10组其余药物代谢酶活力均恢复至正常水平,4种药物代谢基因表达水平也恢复至正常水平.为安全起见,以饲料掺拌方式饲养克氏原螯虾时,建议氟苯尼考剂量为10 mg/kg,既有利于充分发挥药效而不会过早排出体外,又可避免氟苯尼考剂量过高造成克氏原螯虾机体损伤和在体内蓄积.
其他文献
为明确板栗采后优势致腐真菌种类及植物精油对其控制效果,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引起板栗采后腐败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显微观察和双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优势致腐菌作进一步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紫苏醛、肉桂醛、柠檬醛、叶醛、丁香酚、芳樟醇、橙花醇、麝香草酚、香芹酚、香茅醇植等10种植物精油单组分对板栗采后优势病原真菌的控制效果.结果显示,板栗采后优势致腐菌包括镰孢属、新壳梭孢属、地霉属和毛霉属在内的多种真菌,其中菌株BL-8和BL-18经双基因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亚洲镰孢菌(Fusarium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