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悲曲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eiz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大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忆录,全书真情流露,使人从中真切了解到他这个人的内心和他所处的时代,是珍贵的史料,是时代的历史和一个伟大人物的个人心灵史。根据伏尔科夫的引言,肖斯塔科维奇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颠僧”(第一个是穆索尔斯基)。这是俄国的一种宗教现象,从15世纪一直持续到18世纪,“颠僧”可以揭露皇权的不义而保持相对安全。当权者容忍“颠僧”的批判和放诞行为,当然是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一些受过高深教育且功成名就的人成了“颠僧”,成为一种机智的对强权的批判姿态和抗议形式。他们要生存,但并非不惜任何代价。“颠僧”以人道的名义而不是以政治改革的名义仗义执言。
  
  这本回忆录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大音乐家痛苦而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在那个时代的内心矛盾和徘徊,虽然是用一种淡淡的口吻,可是其中的惨烈感受令人动容。
  
  书中有一段作者内心的祈祷文,是这样写的:“主啊,请赐给我力量去改变能改变的事物。主啊,请赐给我力量去忍受不能够改变的事物。主啊,请赐给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别。”这个祈祷文真是经典,而且富于幽默感。它最能反映出一位“颠僧”的心理纠结:他希望改变现状中的弊端,但是他知道有些东西是自己没有力量去加以改变的。他希望知道哪些是能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以便在保全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改变那些可以加以改变的东西,避开那些不能触碰的东西。由此也可以看出,“颠僧”的日子也是相当难过的,他表面安全,但是无法摆脱苟且偷安所带来的内心折磨。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专制强权的秩序中都会或多或少经历过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许多号称可以拯救全人类的事业都是以消灭人类中的一个小比例的人为代价的。而这种事业是应当从根本上质疑的,因为除了犯了应处死刑大罪的罪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被剥夺的,世界上一切正义的解放事业都应当以保障每个人的生命权为前提。所以作者说:“不要想一举拯救全人类,要从救一个人开始。”
  
  作者对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印象是:一个蚂蚁窝,人们粗暴残忍地相互折磨,相互侮辱。每一个人都没有快乐,心情恶劣。回忆录中提到一种类似中国“筒子楼”的宿舍,邻居会在他所仇视的人的水壶里吐唾沫。在一位过惯了优雅生活的人眼中,这种生活方式简直就是生不如死。因此作者激愤地说:“杀人的方式很多,不一定是从肉体上杀死。你可以通过简单的事情,通过生活方式杀害一个人的内心。”
  
  作者是一位大音乐家,所以音乐是他的生活方式,也是他观察社会中人的特殊角度。例如,他在书中某处这样说:“正如莎士比亚说的,不喜爱音乐的人是不可信任的。这种人能干出卑鄙的勾当或者谋害人命。”在作者看来,美好的音乐直指人的灵魂,唤醒人性和柔情,以及同情心。
  
  但是在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音乐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安魂曲,而成为一种类似犯罪的内心思想、感觉的暴露,竟然可能成为一个人丧失正常生活和公民权利的罪证。作者提到:“听来一定很奇怪:听众理解你的音乐,反倒难于创作。这里的一切都是颠倒的,因为听众越多,告发者就越多。理解你要说的是什么的人越多,他们去告发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是多么可悲,人们听音乐不是为了享受艺术之美,而是为了去告发可能的敌人。而契诃夫说过,除了揭发信之外什么都可以写。回忆录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绝望的气氛,这位大音乐家自始至终活在一种压抑而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之中,直至终老。
  
  肖斯塔科维奇终身没有得到作为一位成功的伟大音乐家应当享有的幸福和快乐,全书对他的一生做了一个总结:“在我的一生中,没有特别愉快的时刻,没有极大的欢欣。这是暗淡沉闷的一生,想起来使我难过。”听上去无比辛酸,令人动容。能使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说出这样人生感言的社会和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和时代啊。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这本小说为作者赢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写的是一群俄国1905年革命时十几岁、十月革命时二三十岁的人的生活。小说通过日瓦戈医生的眼睛观察了这个时代的俄国所发生的一切,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壮阔画面。丰富,广阔,生动,真实。作者专注于人的个性与束缚它的力量之间的挣扎缠斗,关注文学的永恒主题:生命和爱情。
  
  作者的艺术观给我印象很深:艺术本身就是生活的欢娱,它是美、爱、生命、快乐、欢欣与活力。艺术并非一个职业,而是人类内心的欢欣与忧虑的真实写照。艺术在各个时代有着各自的形态,但有其共性,那就是这些永恒的主题:生活、爱情、痛苦与幸福的感觉。正如王尔德所说,艺术与道德无关,它只有两类:写得好的和写得糟的。艺术与政治、阶级之类也无关,它只有深与浅、真与假、美与丑的区别。
  
  赫塔·米勒的《呼吸秋千》
  
  非常喜欢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小说《呼吸秋千》。她的长处是从普通的事物中感觉出奇异的意义,发掘出奇异的印象。作者在罗马尼亚农村长大,对制度的批判很深刻,发人深省。对她描写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我们不会觉得她写的东西可笑,只会觉得可悲。良心犯的存在(虽然人数极少)使我们每个人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生活,使我们的良心受折磨。
  
  从《呼吸秋千》这本书知道她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文学奖了。小说写“二战”后被送到俄国劳动营的德国人的生活,对于那里的可怕状况有真实描写,拷问人类的正义、良知,对那个制度的揭露和打击是毁灭性的。书中所描写的生活的真实厚重使人感到,它仿佛是一记雷霆万钧的重锤,狠狠砸向一段戕害人性的历史,让人了解到一个好的小说家除了创造美,还可以成为人类的良心。
其他文献
正确理解增值税贾凤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增值税在生产和批发环节是价外税,即不是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而是在价格之外另行收取。但一部分
An experimental setup for separating ginger essential oil by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is established. The effects of the extraction pressure, temperature,
中学阶段的篮球教学受到陈旧教学观、单一教学法的限制,故学生的篮球意识普遍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学中不仅要认识到当前教法的缺陷,还要关注中学生的特点,对当前以机械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手术对照组、单纯缺血组、再灌注组、胰岛素干预组。于30min缺血和120m
墨西哥最近举行大规模的比较彻底的税制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下调法人和个人的所得税税率,对外投资者最重要的是对外国居民的永久设施以及固定设施的改革。此外对增值税
摘要 桑桐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和声学专家、音乐教育家,他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新音乐创作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桑桐早期的两首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夜景》为研究对象,从作品创作和声发展的手法入手,并结合音乐学等相关音乐理论来进行研究,以期揭示桑桐早期新音乐作品在和声发展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桑桐 主题动机 和声变奏 和弦紧张度
从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先秦、秦汉、三国两晋、隋唐、宋元明清几个时期,才发展成现在的样式多种、风格多变、内涵丰富的现代音乐。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为当前的音乐美学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音乐美学教学,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
近日,美国民谣之父——鲍勃·迪伦被授予享有美国最高市民荣誉奖章的“总统自由勋章”。与鲍勃·迪伦一同授勋的艺术家还包括美国著名抒情叙事小说 Recently, the father of
中韩两国外债管理比较研究任会中中国自从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对外借债的增长幅度很大,到1993年底止,外债余额已达835.73亿美元①,中国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国际债务大国。随着我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