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生活忙碌、精神压力大,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很容易就找上门来了,胃下垂是现代临床上很多见的一种疾病。本文主要介绍了消化内科中对胃下垂疾病病因,并对怎样引起胃下垂的主要原因做一阐述,最后对如何预防和治疗胃下垂疾病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 消化内科;胃下垂;引起原因;主要病症;治疗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513-01
1 胃下垂疾病理论概述
胃下垂是由于膈肌悬力不足,支撑内脏器官韧带松弛,或腹内压降低,腹肌松弛,导致站立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联线以下。常伴有十二指肠球部位置的改变。正常人的胃在腹腔的左上方,直立时的最低点不应超过脐下2横指,其位置相对固定,对于维持胃的正常功能有一定作用。
2 引起胃下垂的主要原因
2.1 先天性 多见于无力型体形者。身体素若,胸廓狭小,皮肤苍白,皮下脂肪菲薄或肌肉营养不良,第十肋游离等。先天性胃下垂患者,常可并发其他内脏(如肾、肝、脾、横结肠、子宫等内脏下垂),所以又叫全内脏下垂。
2.2 后天性 多与慢性消耗病合并存在或在大病初愈之后;为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并发症。如慢性胃炎、猩性溃疡等;腹肌松弛或腹内压降低,如妇女多次生育,腹部肿瘤切除术,体重突然减轻,或胸腔内压增加,如长期咳嗽、闷气、心界下移等,均可引起胃下垂。
2.3 先天及后天同时性,胃下垂的原因 还有主要是由于悬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韧带松驰无力以及腹部压力下降,使胃整个位置降低、胃蠕动减弱。妇女产后,腹压突然下降,或瘦长体型、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卧床少动的人,容易患此病。
3 胃下垂病症的临床表现
3.1 腹胀及上腹不适 患者多自述腹部有胀满感、沉重感、压迫感。
3.2 腹痛 多为持续性隐痛。常于餐后发生,与食量有关。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
3.3 恶心、呕吐 常于饭后活动时发作,尤其进食过多时更易出现。这是因为1次进入较大量食物,加重了胃壁韧带之牵引力而致疼痛,随之出现恶心、呕吐。
3.4 便秘 便秘多为顽固性,其主要原因可能由于同时有横结肠下垂,使结肠肝曲与脾曲呈锐角,而致通过缓慢。
3.5 神经精神症状 由于胃下垂的多种症状长期折磨病人,使其精神负担过重,因而产生失眠、头痛、头昏、迟钝、忧郁等神经精神症状。还可有低血压、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表现。
3.6 体检 可见瘦长体型,上腹部压痛点因立卧位变动而不固定,有时用冲击触诊法,或患者急速变换体位时,可听到脐下振水声。上腹部易扪到主动脉搏动,常同时伴有肝下垂、肾下垂及结肠下垂的体征。
3.7 并发症 病程较长者,由于心理精神因素或贫血、消瘦等因素,患者常有头昏、头痛、失眠、心悸、乏力等症状,少数甚至出现忧郁症的症状。
3.8 其他辅助检查
3.8.1 X线检查 胃肠钡餐造影可见:①胃体明显向下、向左移位,重者几乎完全位于脊柱中线的左侧。②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下。③无张力型胃其胃体呈垂直方向,体部较底部宽大,胃窦部低于幽门水平以下,蠕动无力,紧张力减退,钡餐滞留,6h后仍有1/4-1/3残留胃内。④十二指肠壶腹部受牵引,拉长,其上角尖锐,十二指肠第二部常位于幽门管后面,即向左偏移。⑤十二指肠第3段可因肠系膜动脉压迫而呈十二指肠壅滞。
3.8.2 饮水超声波检查 饮水后测知胃下缘移入盆腔内。
诊断:依据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以及饮水超声波试验,X线检查表现较易
确诊。胃下垂的程度一般以小弯切迹低于两髂嵴连线水平1-5cm为中度,11cm以上为重度。
4 胃下垂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4.1 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 ①由于胃下垂患者消化功能减弱,过多的食物入胃,必然会滞留而引起消化不良,所以切勿暴饮暴食,宜少量多餐,每日4-6餐较为合适;②胃下垂的患者胃张力低,蠕动缓慢,吃东西宜细嚼慢咽,不可急躁,以适度减轻胃部负担。此外,口腔的咀嚼动作也可以刺激胃蠕动,增强胃壁张力,所以,进餐慢一些将有助于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从而缓解腹胀症状;③戒烟酒、浓茶,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避免胃黏膜的损伤,减轻胃的负担;④宜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且均衡的食物,糖类、脂类、蛋白质类三大营养物质比例要适宜,脂类食物比例要偏低些,以防止因排空缓慢引起的腹胀及消化不良,蛋白质类食物比例可以适当增加,如鸡肉、鱼肉、瘦猪肉、鸡蛋、牛奶、豆腐等,通过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增强体力,也可改变胃壁平滑肌的张力,促进胃蠕动;⑤少喝汽水及进食豆类等易产气的食物;⑥有乳糖不耐受症的人,应少喝牛奶或喝已抽取乳糖的牛奶。
4.2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①健身锻炼如散步、跳健身操、打太极拳等;②每天起床和入睡之前做仰卧起坐、伏地挺身等运动,可增加腹肌的张力及腹压;③练习腹式呼吸,即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凹陷,如此反复多次,也可达到锻炼腹肌的目的;④腹部按摩,一般在体育锻炼之后进行,时间为十分钟。按摩时保持仰卧屈膝位,以手按揉腹部做环形按摩。特别是过度消瘦者有胃下垂症状时,更应按上述饮食与锻炼方法来增加体重,促进康复。
4.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①饭后俯卧或右侧卧20至30分钟,以利食物尽早进入十二指肠,加速胃的排空;②平时不宜做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③有便秘习惯者,要设法改善便秘,以减轻胃下垂的症状;④注意生活规律。
4.4 配合药物治疗 ①上腹不适、隐痛、消化不良等,可予以胃黏膜保护剂;②腹胀、胃排空缓慢者,可给予促胃动力治疗如吗丁啉;③辅以一些健脾和胃、促进胃肠动力的中成药;④必要时可放置胃托。
参考文献
[1] 马玉富.胃下垂x线钡餐诊断标准的探讨.中国影像学杂志,2001年(9).
[2] 刘敏.重用枳实白术治疗胃下垂[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年(14).
[3] 梅学仁.枳术丸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田.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年(33).
【关键词】 消化内科;胃下垂;引起原因;主要病症;治疗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513-01
1 胃下垂疾病理论概述
胃下垂是由于膈肌悬力不足,支撑内脏器官韧带松弛,或腹内压降低,腹肌松弛,导致站立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联线以下。常伴有十二指肠球部位置的改变。正常人的胃在腹腔的左上方,直立时的最低点不应超过脐下2横指,其位置相对固定,对于维持胃的正常功能有一定作用。
2 引起胃下垂的主要原因
2.1 先天性 多见于无力型体形者。身体素若,胸廓狭小,皮肤苍白,皮下脂肪菲薄或肌肉营养不良,第十肋游离等。先天性胃下垂患者,常可并发其他内脏(如肾、肝、脾、横结肠、子宫等内脏下垂),所以又叫全内脏下垂。
2.2 后天性 多与慢性消耗病合并存在或在大病初愈之后;为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并发症。如慢性胃炎、猩性溃疡等;腹肌松弛或腹内压降低,如妇女多次生育,腹部肿瘤切除术,体重突然减轻,或胸腔内压增加,如长期咳嗽、闷气、心界下移等,均可引起胃下垂。
2.3 先天及后天同时性,胃下垂的原因 还有主要是由于悬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韧带松驰无力以及腹部压力下降,使胃整个位置降低、胃蠕动减弱。妇女产后,腹压突然下降,或瘦长体型、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卧床少动的人,容易患此病。
3 胃下垂病症的临床表现
3.1 腹胀及上腹不适 患者多自述腹部有胀满感、沉重感、压迫感。
3.2 腹痛 多为持续性隐痛。常于餐后发生,与食量有关。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
3.3 恶心、呕吐 常于饭后活动时发作,尤其进食过多时更易出现。这是因为1次进入较大量食物,加重了胃壁韧带之牵引力而致疼痛,随之出现恶心、呕吐。
3.4 便秘 便秘多为顽固性,其主要原因可能由于同时有横结肠下垂,使结肠肝曲与脾曲呈锐角,而致通过缓慢。
3.5 神经精神症状 由于胃下垂的多种症状长期折磨病人,使其精神负担过重,因而产生失眠、头痛、头昏、迟钝、忧郁等神经精神症状。还可有低血压、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表现。
3.6 体检 可见瘦长体型,上腹部压痛点因立卧位变动而不固定,有时用冲击触诊法,或患者急速变换体位时,可听到脐下振水声。上腹部易扪到主动脉搏动,常同时伴有肝下垂、肾下垂及结肠下垂的体征。
3.7 并发症 病程较长者,由于心理精神因素或贫血、消瘦等因素,患者常有头昏、头痛、失眠、心悸、乏力等症状,少数甚至出现忧郁症的症状。
3.8 其他辅助检查
3.8.1 X线检查 胃肠钡餐造影可见:①胃体明显向下、向左移位,重者几乎完全位于脊柱中线的左侧。②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下。③无张力型胃其胃体呈垂直方向,体部较底部宽大,胃窦部低于幽门水平以下,蠕动无力,紧张力减退,钡餐滞留,6h后仍有1/4-1/3残留胃内。④十二指肠壶腹部受牵引,拉长,其上角尖锐,十二指肠第二部常位于幽门管后面,即向左偏移。⑤十二指肠第3段可因肠系膜动脉压迫而呈十二指肠壅滞。
3.8.2 饮水超声波检查 饮水后测知胃下缘移入盆腔内。
诊断:依据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以及饮水超声波试验,X线检查表现较易
确诊。胃下垂的程度一般以小弯切迹低于两髂嵴连线水平1-5cm为中度,11cm以上为重度。
4 胃下垂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4.1 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 ①由于胃下垂患者消化功能减弱,过多的食物入胃,必然会滞留而引起消化不良,所以切勿暴饮暴食,宜少量多餐,每日4-6餐较为合适;②胃下垂的患者胃张力低,蠕动缓慢,吃东西宜细嚼慢咽,不可急躁,以适度减轻胃部负担。此外,口腔的咀嚼动作也可以刺激胃蠕动,增强胃壁张力,所以,进餐慢一些将有助于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从而缓解腹胀症状;③戒烟酒、浓茶,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避免胃黏膜的损伤,减轻胃的负担;④宜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且均衡的食物,糖类、脂类、蛋白质类三大营养物质比例要适宜,脂类食物比例要偏低些,以防止因排空缓慢引起的腹胀及消化不良,蛋白质类食物比例可以适当增加,如鸡肉、鱼肉、瘦猪肉、鸡蛋、牛奶、豆腐等,通过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增强体力,也可改变胃壁平滑肌的张力,促进胃蠕动;⑤少喝汽水及进食豆类等易产气的食物;⑥有乳糖不耐受症的人,应少喝牛奶或喝已抽取乳糖的牛奶。
4.2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①健身锻炼如散步、跳健身操、打太极拳等;②每天起床和入睡之前做仰卧起坐、伏地挺身等运动,可增加腹肌的张力及腹压;③练习腹式呼吸,即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凹陷,如此反复多次,也可达到锻炼腹肌的目的;④腹部按摩,一般在体育锻炼之后进行,时间为十分钟。按摩时保持仰卧屈膝位,以手按揉腹部做环形按摩。特别是过度消瘦者有胃下垂症状时,更应按上述饮食与锻炼方法来增加体重,促进康复。
4.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①饭后俯卧或右侧卧20至30分钟,以利食物尽早进入十二指肠,加速胃的排空;②平时不宜做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③有便秘习惯者,要设法改善便秘,以减轻胃下垂的症状;④注意生活规律。
4.4 配合药物治疗 ①上腹不适、隐痛、消化不良等,可予以胃黏膜保护剂;②腹胀、胃排空缓慢者,可给予促胃动力治疗如吗丁啉;③辅以一些健脾和胃、促进胃肠动力的中成药;④必要时可放置胃托。
参考文献
[1] 马玉富.胃下垂x线钡餐诊断标准的探讨.中国影像学杂志,2001年(9).
[2] 刘敏.重用枳实白术治疗胃下垂[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年(14).
[3] 梅学仁.枳术丸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田.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年(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