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和谐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iwe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和谐的历史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有限的45分钟内为把重点和难点问题讲清讲准,明晰主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素质等所采用的科学教学方式。构建和谐的历史课堂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收”与“放”;二是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供”与“需”;三是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四是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疑”与“释”。
  关键词: 构建 和谐 历史课堂教学
  
  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为何出现此种情况呢?笔者认为是由历史课堂教学不和谐所造成的。和谐的历史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有限的45分钟内为把重点和难点问题讲清讲准,明晰主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素质等所采用的科学教学方式。如何构建和谐的历史课堂教学呢?这是值得每一位历史教师认真探索的一个问题。而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的历史课堂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收”与“放”
  
  改变课堂教学呆板单调的气氛。“收”是要求历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当做到史实精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主干知识明晰,力求使历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不可信口开河,力戒把野史当成正史来讲授。“放”是指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三点:首先是历史教师要有亲和力即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平易近人,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其次是教学方法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只有选择好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来活跃课堂气氛和让学生尽量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最后是教师要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充分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这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的“收”“放”自如,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和谐互动。
  
  二、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供”与“需”
  
  目前,在班级授课为主的形式下,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了教与学的供需矛盾。“供”这里主要指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量的速度即教学速度。“需”指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教学速度太快,输出的知识量过多,超越学生的需求;教学速度太慢,输出的知识量少,低于学生的需求,这都会使学生丧失对历史课的兴趣。因而,教师可以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确定最佳教学速度(以教学目的要求和多数学生可接受程度的综合整体的教学速度)[1];还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由于计算机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的程度,因而它会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提示学习思路,确定合适的知识传输量,自动确定学生学习进程)来确定教学速度,来确保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那么,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四备”:一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二备目标,即明确教学目标;三备教材,即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四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四备”教师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有效地克服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很好地解决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供”与“需”矛盾。从而历史课堂教学就实现了“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目标。
  
  三、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知识传授与培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共同融会在教学双边活动之中的。知识是能力转化的基础与前提。前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说:“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础,因此,掌握理论知识不仅不妨碍技巧的形成,而且恰恰相反,乃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条件。”[2]能力对知识的获得又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能力越强,获得知识越快;能力弱的人获得知识就越有限。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提倡让学生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3]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遵循讲练结合的原则,指导学生反复实践,使其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增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概括、归纳、比较和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从而避免了“食而不化”、“死记硬背”和“高分低能”不良现象的出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四、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疑”与“释”
  
  “历史学科的创造性思维特点是有历史教学内容决定的,中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是在他们学习实践当中实现的”,[4]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妥善处理好“疑”与“释”两者的关系。“疑”是教师在讲述重、难点知识或者历史问题时有意识设置悬念,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繁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和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疑”时要善于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新颖,能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在设“疑”后,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解决教师设置的“疑”。如果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了问题,就会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就会对历史学科充满兴趣和激情。“释”是教师对设“疑”的解决或阐释方式。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找出正确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力戒此时打压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此同时可抓住时机培养学生不怕遭遇挫折的心理素质,使教学与育人两者可得兼。这样通过历史教学过程中的“疑”与“释”,学生的主体性功能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其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学习状态。
  “尽管历史远离现实,我们可以凭借一定的历史资料、历史文物和历史遗址等去认知历史、感受历史和理解历史”[5],然而这对学生们来说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只要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如利用信息技术复原历史,构建和谐的历史课堂教学,就可以让学生“闻其声”“见其行”。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师范处组织编写.教学技能.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苏]列·符·赞科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实验教学对培养护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护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进行综合性设计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上网兴趣与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对护理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护理教学综合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7-0000-00  
研究了2种纳米CaCO3填充PVC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CaCO3可以显著提高PVC的冲击强度,而对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影响较小;适当的基体韧性有助于获得较高的冲
结合超级电容器端电压在储、释能过程中变化范围宽的特点,配置双向直流变换器作为接口电路,可实现充、放电功率的灵活调节,并提高其储能利用率.详细分析了双向直流变换器的拓
对无涂饰油蜡、蜡变、植鞣、半植鞣绵羊服装革制作工艺中,各工序的技术关键进行探讨,包括蓝湿革的加工工艺,复鞣、加脂和干整理等主要工序.重点介绍如何控制减少部位差及皮面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心衰患者69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4例和卡维地洛治疗组35例。常规治疗组用强心、利尿药和扩血管药物治疗,卡维地洛治
目的 总结肝外伤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10例肝外伤的临床资料,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结果 治愈101例,死亡9例,其中早期失血性休克死亡3例,脑外伤死亡2例,多器官功能
我院自2002年2月~2008年3月使用Bastiani式单臂式外固定器结合钢丝、螺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9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采用小切口切除治疗甲状腺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我院采用小切口行甲状腺瘤切除术的85例甲状腺肿瘤患者资料,对其手术过程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 85例患者术后均
甲亢合糖尿病并不多见,但二者相互影响,甲亢可进一步促使糖尿病代谢紊乱,而代谢紊乱又加重了甲亢,形成恶性循环.在治疗过程中,饮食治疗是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是一切治疗方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在基层医院比较常见,有些重度 AOPP可并发中间综合征(IMS).由于IMS发生后,患者常因呼吸肌麻痹导致周围性呼吸衰竭而死亡,IMS已成为AOPP死亡的主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