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日益提高,合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呼声很高。但是学校对外开放存在管理新旧模式并存、开放形式单一、开放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管理、资金压力等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兼顾社会公益性、效益性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建设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要通过完善组织机构、落实制度和资金基本保障、成立体育协会、负责各学校的体育场馆的维护、管理工作、抓好绩效评估等方面实现。
[关键词] 学校体育场馆 对外开放 难题 解决办法
本文接受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级课题“非政府主导的大学园区(大学城)资源共享实践与探讨”资助。
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将全民健身推向了一个高潮,目前我国已有超过一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和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可在此热潮下,依然存在着以下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资源相对缺乏的矛盾比较突出。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截止2003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03平方米,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显得十分有限。体育资源存在相对不均衡,各类场馆的社会公益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结果,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547178个,非标准体育场地302902个,其中教育系统体场地数量为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为此,各界要求学校开放其体育场馆的呼声越来越高,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均有明确规定:“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这也为学校体育场馆面向公众开放提供了政策和法规方面的支持。
为此,广东省教育厅、体育局、公安厅、财政厅等八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施办法》,广州市制定了《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从2006年开始,除了20所国家试点学校外,广州市约有1000所中小学已不同程度地对社会开放学校的体育场馆或设施,因此,在“摸着石头走路”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经验和碰到了一些“困难”,笔者走访了部分试点学校,研究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的难点以及破解办法,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一、学校场馆对外开放存在的难题
1、管理新旧模式并存
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旧的学校体育场馆管理体制也逐渐被打破,由于新的管理体制还没有成熟,新旧管理体制将在一段时间内共存。由于此中原因导致的各种矛盾使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不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行,阻碍了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例如,有些学校关于体育场馆的责权不明,随着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各相关部门争夺体育场馆的管理权,结果导致体育场馆无法对外开放。
此外,学校体育场馆目前的管理体制还普遍停留在一切听从行政命令的计划经济时代,缺少创新和竞争,管理体制及管理方法僵化而教条。许多管理者都认为学校投资修建的场馆设施是完全应该为学生服务的,并且应该是完全无偿的,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教学、训练、课外活动三点一线的机械的开放模式,在管理中付出了高昂的人力成本和资源成本,但却没有形成任何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事实却是——各方面对体育场馆使用的需求十分旺盛,有教学方面的需求,有课外健身方面的需求,甚至有校外的出自体育俱乐部或健身培训等的需要。作为场馆的管理者协调不好这各方面的矛盾,只能说明我们在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着和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
2、开放形式单一
从试点学校的经验看,向社会开放的形式比较单一,仅限于对外租赁活动场地和运动器材等附加值较低的服务形式,像提供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运动训练指导等高附加值的服务则比较少,不能满足广大体育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在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上还有不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场馆人员服务意识差、不能为消费者创造好的运动环境等问题,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运动热情。[1]
3、未形成合理的开放场馆的制度
即使是单一租赁场地等开放形式,也暴露了一些社会管理的漏洞以及制度的不完善,如场馆租给谁经营?凭什么交给他?这必然涉及到招投标制度,涉及到要对体育场馆的经营资质认定以及对各指标进行进行量化问题,资质认定方面,现在我国的建筑行业进行得比较好,各种考核和指标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制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对于体育场馆经营方面的资质该如何认定目前还没有形成制度,无依据,缺乏可操作性。另外,指标量化方面,比如租金、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尤其是管理和服务水平,怎么进行量化,怎么在不同的经营实体里选择出最优,目前还没有形成相关的制度甚至模式。这就影响了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4、开放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管理、资金压力
首先,开放后,学校治安形成了威胁。由于对进入校内的市民准入资格无法确认,有不良分子借機混入校园破坏教育教学设施或盗取学校财物,对学校治安形成威胁。笔者走访的试点学校全部表示开放后遭遇过偷盗事件。其次,学校担心外来人员在运动时发生斗殴等治安事件该如何管理等。第三,场馆的运营成本很高。开放体育场馆导致“管理人员加班费”、“场地水电费”、“设备损耗”等费用很高,一般超过10万元/年,学校的负担大。另外,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为满足学生上课、课余锻炼已经满负荷运作,本来可利用寒暑假作为休养期进行养护,开放后,场地全年超负荷使用,加速了折旧和更新换代的速度,对学校造成很大的资金压力。
二、建设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促进广州市区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
体育场馆最重要使命是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育发展要求,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因此,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首先应该辐射社区。广州体育学院周良君副教授曾经说过,公共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必须兼顾社会公益性和效益性。为此,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兼顾社会公益性、效益性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建设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
国家体育总局2004年已经开始将在部分省(区、市)和有关单位开展创建社会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试点,社会体育健身俱乐部是指:城市社区居民根据共同的目的和兴趣自愿组成的,以辖区内特定的体育场地设施为依托,经常开展体育活动,且隶属于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的公益性群众体育组织。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具体做法可以是由社区(通常是街道、居委)以学校的体育场馆为依托,申请成立俱乐部,争取条件成熟时,申请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支持。在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后,俱乐部负责整合学校的体育资源,收取一定费用,负责校园安全、设备损耗,为健身人员购买人身保险,履行管理组织,有针对性解决各种难题。
1、完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组织机构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要完善管理网络,建立体育工作指导点,发动各校的体育人才如体育教师成为社会体育骨干,完善会员募集、赛事策划、设施维护、志愿者服务等的管理机构。
2、落实制度和资金基本保障
通过建章立制,为创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制订《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章程》、《社区群体工作制度》、《社区全民健身活动制度》以及各团队(协会)章程、各活动场所规定等,形成完善的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社区体育设施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成立初期,争取落实扶持经费,为创建工作提供资金保障。通过不断开展工作,按照省市有关规章制度适当收取会员费用,确保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有较为稳定的经费投入,以及争取成立国家级俱乐部,争取专门的建设资金,做到俱乐部长效坚持。
3、成立体育协会
要推广人们喜闻乐见、群众参与热情较高的体育运动,成立与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体育协会,如篮球协会、足球协会、排球协会等传统体育项目协会,努力建设体育舞蹈协会、武术醒狮队、太极协会、秧歌舞蹈队、棋类协会、乒乓球协会、扑克牌拖拉机协会等群众性体育健身运动团体。
4、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根据不同季节时机定期开展比赛、交流和锻炼,形成“寓体育于娱乐、寓比赛于交流,各项活动互动互补”的俱乐部体育文化氛围。开展大型体育运动宣传活动,利用网络、墙报等宣传体育运动。结合实际情况每年组织体育宣传、培训活动,经常性地开展竞赛、表演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的体育健身活动。
5、负责各学校的体育场馆的维护、管理工作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有资金,有管理队伍,要切实履行责任,负起各高校体育场馆的维护、管理的责任,如为各学校场馆、为参加运动的人员购买保险,约束参加运动人员爱护场地、设施等。要维护在体育运动时的秩序,发生摩擦时要及时协调排解。要约束会员的行为,保证学校的安全。要定期对场地进行检查维修,设备损坏要及时更换,解决学校的后顾之忧。
6、抓好绩效评估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应引入绩效评估机制,提高健身工作的有效性,首先请专家指导,注重项目设置的合理性,其次推动政府购买体育服务,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社区里各个高校都有充分的人才储备,能提高效率。三是联盟应对俱乐部组织的大型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估,从参与人数、现场氛围、媒体评价等几个方面总结,做到一事一毕,日清日高,做到长效坚持。
参 考 文 献
[1] 陈凡,夏崇德.全民健身计划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策略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工作的通知(体群字[2003]139号)■
[关键词] 学校体育场馆 对外开放 难题 解决办法
本文接受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级课题“非政府主导的大学园区(大学城)资源共享实践与探讨”资助。
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将全民健身推向了一个高潮,目前我国已有超过一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和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可在此热潮下,依然存在着以下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资源相对缺乏的矛盾比较突出。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截止2003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03平方米,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显得十分有限。体育资源存在相对不均衡,各类场馆的社会公益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结果,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547178个,非标准体育场地302902个,其中教育系统体场地数量为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为此,各界要求学校开放其体育场馆的呼声越来越高,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均有明确规定:“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这也为学校体育场馆面向公众开放提供了政策和法规方面的支持。
为此,广东省教育厅、体育局、公安厅、财政厅等八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施办法》,广州市制定了《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从2006年开始,除了20所国家试点学校外,广州市约有1000所中小学已不同程度地对社会开放学校的体育场馆或设施,因此,在“摸着石头走路”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经验和碰到了一些“困难”,笔者走访了部分试点学校,研究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的难点以及破解办法,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一、学校场馆对外开放存在的难题
1、管理新旧模式并存
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旧的学校体育场馆管理体制也逐渐被打破,由于新的管理体制还没有成熟,新旧管理体制将在一段时间内共存。由于此中原因导致的各种矛盾使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不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行,阻碍了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例如,有些学校关于体育场馆的责权不明,随着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各相关部门争夺体育场馆的管理权,结果导致体育场馆无法对外开放。
此外,学校体育场馆目前的管理体制还普遍停留在一切听从行政命令的计划经济时代,缺少创新和竞争,管理体制及管理方法僵化而教条。许多管理者都认为学校投资修建的场馆设施是完全应该为学生服务的,并且应该是完全无偿的,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教学、训练、课外活动三点一线的机械的开放模式,在管理中付出了高昂的人力成本和资源成本,但却没有形成任何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事实却是——各方面对体育场馆使用的需求十分旺盛,有教学方面的需求,有课外健身方面的需求,甚至有校外的出自体育俱乐部或健身培训等的需要。作为场馆的管理者协调不好这各方面的矛盾,只能说明我们在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着和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
2、开放形式单一
从试点学校的经验看,向社会开放的形式比较单一,仅限于对外租赁活动场地和运动器材等附加值较低的服务形式,像提供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运动训练指导等高附加值的服务则比较少,不能满足广大体育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在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上还有不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场馆人员服务意识差、不能为消费者创造好的运动环境等问题,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运动热情。[1]
3、未形成合理的开放场馆的制度
即使是单一租赁场地等开放形式,也暴露了一些社会管理的漏洞以及制度的不完善,如场馆租给谁经营?凭什么交给他?这必然涉及到招投标制度,涉及到要对体育场馆的经营资质认定以及对各指标进行进行量化问题,资质认定方面,现在我国的建筑行业进行得比较好,各种考核和指标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制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对于体育场馆经营方面的资质该如何认定目前还没有形成制度,无依据,缺乏可操作性。另外,指标量化方面,比如租金、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尤其是管理和服务水平,怎么进行量化,怎么在不同的经营实体里选择出最优,目前还没有形成相关的制度甚至模式。这就影响了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4、开放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管理、资金压力
首先,开放后,学校治安形成了威胁。由于对进入校内的市民准入资格无法确认,有不良分子借機混入校园破坏教育教学设施或盗取学校财物,对学校治安形成威胁。笔者走访的试点学校全部表示开放后遭遇过偷盗事件。其次,学校担心外来人员在运动时发生斗殴等治安事件该如何管理等。第三,场馆的运营成本很高。开放体育场馆导致“管理人员加班费”、“场地水电费”、“设备损耗”等费用很高,一般超过10万元/年,学校的负担大。另外,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为满足学生上课、课余锻炼已经满负荷运作,本来可利用寒暑假作为休养期进行养护,开放后,场地全年超负荷使用,加速了折旧和更新换代的速度,对学校造成很大的资金压力。
二、建设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促进广州市区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
体育场馆最重要使命是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育发展要求,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因此,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首先应该辐射社区。广州体育学院周良君副教授曾经说过,公共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必须兼顾社会公益性和效益性。为此,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兼顾社会公益性、效益性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建设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
国家体育总局2004年已经开始将在部分省(区、市)和有关单位开展创建社会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试点,社会体育健身俱乐部是指:城市社区居民根据共同的目的和兴趣自愿组成的,以辖区内特定的体育场地设施为依托,经常开展体育活动,且隶属于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的公益性群众体育组织。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具体做法可以是由社区(通常是街道、居委)以学校的体育场馆为依托,申请成立俱乐部,争取条件成熟时,申请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支持。在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后,俱乐部负责整合学校的体育资源,收取一定费用,负责校园安全、设备损耗,为健身人员购买人身保险,履行管理组织,有针对性解决各种难题。
1、完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组织机构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要完善管理网络,建立体育工作指导点,发动各校的体育人才如体育教师成为社会体育骨干,完善会员募集、赛事策划、设施维护、志愿者服务等的管理机构。
2、落实制度和资金基本保障
通过建章立制,为创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制订《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章程》、《社区群体工作制度》、《社区全民健身活动制度》以及各团队(协会)章程、各活动场所规定等,形成完善的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社区体育设施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成立初期,争取落实扶持经费,为创建工作提供资金保障。通过不断开展工作,按照省市有关规章制度适当收取会员费用,确保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有较为稳定的经费投入,以及争取成立国家级俱乐部,争取专门的建设资金,做到俱乐部长效坚持。
3、成立体育协会
要推广人们喜闻乐见、群众参与热情较高的体育运动,成立与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体育协会,如篮球协会、足球协会、排球协会等传统体育项目协会,努力建设体育舞蹈协会、武术醒狮队、太极协会、秧歌舞蹈队、棋类协会、乒乓球协会、扑克牌拖拉机协会等群众性体育健身运动团体。
4、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根据不同季节时机定期开展比赛、交流和锻炼,形成“寓体育于娱乐、寓比赛于交流,各项活动互动互补”的俱乐部体育文化氛围。开展大型体育运动宣传活动,利用网络、墙报等宣传体育运动。结合实际情况每年组织体育宣传、培训活动,经常性地开展竞赛、表演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的体育健身活动。
5、负责各学校的体育场馆的维护、管理工作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有资金,有管理队伍,要切实履行责任,负起各高校体育场馆的维护、管理的责任,如为各学校场馆、为参加运动的人员购买保险,约束参加运动人员爱护场地、设施等。要维护在体育运动时的秩序,发生摩擦时要及时协调排解。要约束会员的行为,保证学校的安全。要定期对场地进行检查维修,设备损坏要及时更换,解决学校的后顾之忧。
6、抓好绩效评估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应引入绩效评估机制,提高健身工作的有效性,首先请专家指导,注重项目设置的合理性,其次推动政府购买体育服务,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社区里各个高校都有充分的人才储备,能提高效率。三是联盟应对俱乐部组织的大型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估,从参与人数、现场氛围、媒体评价等几个方面总结,做到一事一毕,日清日高,做到长效坚持。
参 考 文 献
[1] 陈凡,夏崇德.全民健身计划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策略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工作的通知(体群字[2003]1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