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情怀 湖南特色 世界眼光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dou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6日,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2015年年会在张家界学院召开。来自省内各大高校,以及新疆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兄弟单位的100多位比较文学界同仁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跨文化与跨学科视野中的文学研究”“湘西文化与文学研究”三个话题展开讨论,体现了“湘西情怀”“湖南特色”“世界眼光”三大特点。
  一、湘西情怀
  表述湘西,展现湘西,体味湘西情怀,有三位学者的见解大大加深和拓展了人们对张家界的认识。一是金克剑先生的大会演讲《三证屈原故里在大庸》阐明了屈原真正的故里在大庸(即张家界)。二是李书泰先生的发言《大庸古国——全体中国人真正的精神家园》,也坚信大庸才是屈原真正的故里,并由此认为,张家界不仅仅有优美的自然风景,还有悠远的历史、厚重的底蕴和深刻的思想。三是朱岚武老师的教学展示《三重维度下的张家界文化》,从一个侧面深化了李书泰先生的观点:张家界是多层次的,立体的。朱老师认为,张家界有三种颜色,首先是“绿色”,代表着自然、青春、健康、自由和生命力;其次是“红色”,使人联想起太阳、火焰、鲜血和生命,以及一种特殊的文化内涵——波澜壮阔的革命;最后是“黑色”,既意味着“恐怖、邪恶”——以“土匪文化”为代表,更意味着极大的包容性——从中既能看到儒家文化,又能看到道家文化,还能看到楚巫文化、傩文化、巴文化。
  与会者对“湘西”的关注,也体现在“湘西学”的建构上。上述三位热切关注张家界的学者均来自张家界当地的高校或科研机构,而来自其它地方的湘西学者则将话题拓展到对整个湘西的讨论上。比如,吉首大学罗惠缙教授为湘西研究界定了研究对象:湘西不仅是个地理概念,也是个文化符号,在灿烂的历史和文学长河中,湘西被无数次书写,这里的书写既包括本土作家的生命感受,也包括非本土作家的文化想象,进而为研究者提供了内涵丰富的研究文本。湘潭大学何云波教授为湘西研究提供了两条全新的思路,一是“寻梦边城”,该构想呼吁湘西学学者重走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从军事、历史、文化、文学的视角,重构一个多维的湘西;二是将湘西研究纳入到湖湘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以克服本土立场容易陷入固步自封的不足。对此,《创作与评论》编辑佘晔深表赞同,她认为,湘西研究理应借助比较文学的东风,融入到更宽广的范围内进行。
  湖南师范大学赵炎秋教授为湘西研究提出了方法论的建议。他认为,不能总是在宏观层面研究湘西问题,还应该向日本学者学习,多运用“田野考证”的方法,从细微处出发,将湘西研究做得更“脚踏实地”一些。湘潭大学季水河教授充分肯定了赵炎秋教授的建议,同时提出,目前湘西在宣传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充分了,接下来应该多从研究上下功夫,而研究是离不开微观层面的,今后的湘西研究可以像列维·斯特劳斯、弗雷泽那样,立足于个案,然后建立一种普遍性的模式。
  值得指出的是,张家界学院胡显斌博士的大会发言《湘西形象:西方形象学理论的中国化》,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思路和方法,对湘西研究作了比较自觉和系统的理论建构。在对“湘西”的概念作了细致的梳理和归纳后,他指出,湘西形象具有两面性——他者表述的湘西形象可以称之为“镜像湘西”,自我建构的湘西形象可以称之为“湘西自画像”。湘西形象研究能够将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研究拓展到中华文化圈内的异域形象研究,将会成为一国之内异地、异域形象研究的典范,而湘西形象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湘西观”“湘西学”乃至“边地中华”的研究。
  二、湖南特色
  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的历届年会都具有鲜明的湖南特色。首先体现在对“湖湘文化与世界文学”这个经典话题的设置上。只不过本次年会对“湖湘文化与世界文学”的讨论主要集中到了“湘西文化与世界文学”上面。本次年会的议题,既与国内外学术前沿接轨,又突出了地域特色,其中“湘西文化与文学研究”,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湘西世界,是历代许多著名文艺家的书写对象,尤其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更是色彩斑斓,神秘诱人,已成为当代学术的重点研究对象;湘西学人,对湘西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具有开创之功,引领了湘西文化与文学研究,也将湘西文化与文学研究拓展成为一个湖南乃至全国性话题。
  其次是对比较文学教学理论问题的探讨。吉首大学的杨玉珍教授、湖南女子学院的彭江虹博士和谢鹏博士、湖南科技学院的张能泉博士、湖南师范大学的黄怀军副教授等纷纷发表了高见。概括起来,主要观点有:第一,研究比较文学很重要,研究如何教比较文学同样重要;第二,本科教学侧重常识,硕士研究生教学侧重方法,博士研究生教学侧重视野,而本科生的比较文学教学,则是常识、方法和视野同等重要;第三,比较文学的任课老师应该是“杂家”,更要具有“能屈能伸”“能放能收”“能厚能薄”的水平;再次,寓教于乐、雅俗共赏、深入浅出、亦庄亦谐等教学理念或教学境界,同样适合于比较文学教学;最后,老师是上课而不是上教材,因此,手头的教材不管是谁主编的,谁写的,都只能作为众多参考书中的一种,每位老师都应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解一些共通的知识点。
  再者,在比较文学教学的实践阶段,湘潭大学宋德发教授和张家界学院朱岚武老师分别带来了精彩的教学示范课。季水河教授在点评时认为,两位青年老师都具备了当大学老师的语言天赋,他们的表达精炼、准确、生动、幽默,让课堂充满了笑声,同时,他们的讲课设计精巧、知识丰富、观点新颖、见解独特深刻,让课堂充满了掌声。当然,他们的讲课也留下一个深远的思考:讲课如何实现趣味性和学术性的统一?
  本次年会湖南特色的第四个体现,诚如季水河院长所言,是外语学科与中文学科的优势互补。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从成立至今,一直都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并融合其他学科,不管是从组织层面还是从个人层面,两大学科都互相帮助,友好相处。尤其是本次年会,外语学科背景的与会者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带来了更多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三、世界眼光
  本次年会于湘西召开,具有湘西情怀,但绝没有局限于湘西;本次年会是湖南省的年会,具有湖南特色,但绝没有局限于湖南。与会者恪守着比较文学的应有之义,在湖南湘西,一是用世界眼光看世界问题,二是用世界眼光看本土问题。
  一看用世界眼光看世界问题。大会特邀嘉宾,上海社会科学院马驰教授的大会发言《“改造空间”:跨文化交流的新视阈》,就如何正确对待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差异与文化迁移现象,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在他看来,丹尼斯提出的“改造空间”的概念,为我们克服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差异与文化迁移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阈。湘潭大学李志雄博士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神学的深远影响:一是巴特从神学政治范畴上吸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常年将牧师的工作服务于工人阶级和贫困人群;二是从神学政治方法上模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工人向资本家争取权益而斗争;三是从神学政治理想上借鉴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世界观,推动认信教会反对纳粹主义和希特勒的独裁,为教会和信徒争取自由而战。湖南大学谭琼琳教授研究了加里·斯奈德的“砾石成道”表意法,认为汉字表意法始于欧内斯特·费诺罗萨对中国象形文字的研究,后经埃兹拉·庞德,从而给美国诗坛带来了空前的革新变化,影响了一大批美国现代派年轻诗人。与其他作家不同,加里·斯奈德没有直接承袭庞氏表意法,而是受中国古诗的影响独自创作出富有山林生活体验的“砾石成道”表意法。
  二看用世界眼光看本土问题。本土的问题,有宏观的,比如民族文学如何走向世界。与会专家意识到,当前的比较文学研究,跨文化的内容有所减弱,跨学科的研究正不断加强,这也许正从某个层面上印证着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再如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问题。湘潭大学王洁群教授认为,怎样挖掘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实现从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的跨越,恐怕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以及大量的研究。还如中国形象的建构问题。湖南商学院潘建教授提出,学界关于西方对中国形象塑造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中国如何主动完成自我形象的建构并对外传播仍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土的问题,也有具体的。湖南科技学院张能泉博士探寻了前期创造社与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之间的渊源。他认为,前期创造社三位代表作家——郭沫若、郁达夫和田汉接受了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文艺思想,使其在文学创作中将身体、女性与死亡巧妙地结合在官能书写之中,文学创作上倾向颓废,追求强烈的刺激、自我虐待的快感和变态的官能享受,表现出较为浓厚的谷崎气息。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省文联)
  责任编辑 马新亚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一个时代文学思潮的产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历史经验、社会心理等在文学上的反映。1985年“寻根文学”思潮的诞生便是当时知青一代文人集体经验的表达。三十年后,这一思潮在现代性语境下又形成了新的文学经验并构成对历史的现代性回应。在“历史/现实”的话语链条与“在场/不在场”的话语张力所建构的“后寻根”文学场域中,重读“寻根文学”便有了学理的支撑和文学史的指归。本刊特辟“重读寻根文学”专题
期刊
阅读《度戒》,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段是轻轻松松跑步;一段是慢慢爬坡。就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言,《度戒》有点特殊。  最初吸引我的只是“度戒”这个语词。由一个陌生的语词开始阅读,当然是深受沈从文先生湘西世界的诱惑。小说的讲述虽然曲折,叙述方式启用了近来似乎在一些文本中再度传播的“复调”——现场直击和记忆回溯穿插并行,但整部作品文字晓白,胸臆单纯,意象也不复杂,用很短的时间就能翻完一遍。我找到了“度戒”的原
期刊
余红是一位心气很高的青年作家。继长篇小说《黑煤》后,她在新作《鸿运》中以纤毫毕露的笔触直抵人物幽微的内心世界,书写了官商之间权钱交易的潜规则,对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处境进行了执著的思索和叩问,揭示了灵魂深处的人性与官场的纠缠,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官场生态的另类“浮世绘”。  评论家白烨认为:“《鸿运》是以跑关系、拉裙带、走后门的生动故事,深入揭示了权钱交易中的新的花样与社会中新的隐形歪风,这比一般的官场
期刊
谈到曾景祥先生在花鸟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田园的意趣,诗人自有的情怀、诗境,这方面我赞成。但是仅仅这一方面还不完全够,曾景祥先生毫无疑问就有他自己花鸟画的艺术语言,我个人认为,他的工笔画可以用“真切的简约”来概括。  “真切”就是说明作为一个花鸟画家非常注重写生和观察。因为仅仅画我们所熟知的松竹梅兰菊,同样也能够画得很好,但是缺少个人对这个花卉生命体的一种独特的感悟,或者很难把花的质感转移到工笔花鸟画
期刊
湖南是工笔画的大省。从湖南走出来的曾景祥先生不仅是风格鲜明的工笔画家,而且是很有建树的美术教育家,同时也是很有文采的、修养全面的学者。他不断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修养,围绕着教学著书立说。他的著作不仅有《工笔画技法理论研究》,而且有《水彩画基础教程》和《中国书画与现代平面设计》,还做了很多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等等。  他的工笔花鸟画,有三个明显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诗情浓郁,而且是有新
期刊
近年关注文学的人不难发现,作家王跃文开始中年“变法”了——试图在文学创作题材方面实施转向。2012年,王跃文的中篇小说《漫水》因为“小说叙事娓娓道来,散淡家常,古老的乡村、纯净的心灵相得益彰,诗意的乡愁在日复一日的寻常生活中跃然纸上”①, 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8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他的长篇小说《爱历元年》,精致的包装,雅致的封面,月的阴晴圆缺中附有年历背景,既象征着孙离和喜子的感
期刊
近些年,我先后读到丁杰先生的多部山水画集,同时读到不少美术界理论名家对他的山水画艺术评论。丁杰先生2011年5月28日在湖南省博物馆举办《湘江行》盛大的山水画展。在此之前,他已在中国美术馆、江苏、上海、安徽等省美术馆及港澳台地区举办多次个人画展。今年春天我再次读到他的新作,使我对他的山水画创作背景、所思所想和艺术研究目标及其成果,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一、沉稳的艺术之行  艺术人生亦如旅行。丁
期刊
一、“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周明全:童年的经历,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职业选择,你曾在一本书的“后记”中,讲到父亲年轻时是“文学青年”,对你志趣的养成有很大影响。你喜欢上文学,并最终走上文学批评这条路,应该是不只冥冥之中注定的吧,可能也有替父亲完成他年轻时代未竟的文学梦的因素吧?  金理:肯定有的,就像我的血管中流淌着父亲灌输的血液一样。我记得高考填报志愿,当时对于文科生来说,经济、外语、法律等
期刊
何建明是我国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曾多次获得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全国性报告文学奖项。文学评论家何西来评价说,研究中国20世纪末和新世纪的报告文学,无法绕开“何建明现象”。因此,2010年1月,湖南理工学院创办“何建明研究所”可谓情理之中,四年之后,该所又隆重推出余三定和周淼龙主编的《何建明评传》可谓水到渠成。  一、慧眼独具的选题  何建明有一篇短篇报告文学作品,名为《永远的红树林》
期刊
编者按:  无论从中国电影发展的立场,还是站在世界电影史的高度,侯孝贤电影都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现象。这不仅仅是因为侯孝贤为华语电影首次赢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等荣誉,也不仅仅是因为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的一面旗帜,更为重要的是侯孝贤“任性”般地、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对于艺术理想的不断追求和探索。最近,侯孝贤凭借电影《刺客聂隐娘》获得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殊荣,让“侯氏电影”又一次成为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