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研究与学科建设:以民间剪纸为个案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实践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l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国民间剪纸的持续关注,是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研究的文化视角和实践主题.以民间剪纸为对象的研究过程是漫长的,这个过程不是书斋里的学术探究,而是积极的社会实践,与时代命运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中央美术学院与剪纸的缘分扎根在乡村生活的"大课堂",从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民间采风,到改革开放初期民族文化复兴热潮中的乡村剪纸普查,再到21世纪初国家非遗项目启动后中国剪纸申遗等一系列重要实践,中央美术学院三代人是传承并创新剪纸艺术的重要参与者.自21世纪初,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围绕中国剪纸开展了一系列文化遗产实践,将非遗新学科发展与社会现实需求结合起来,推进了全社会对中国民间剪纸作为世界非遗的整体文化认知.近20年来完成了对中国少数民族剪纸传统的调查与研究,推动了学科建设,丰富了面向社会需求的文化遗产实践.剪纸作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民族艺术创作语言,也成为艺术创作现代性探索的新类型.
其他文献
文章利用WIOD数据库的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探究中国制造业出口服务化演进情况,并揭示中国制造业出口服务化与全球价值链地位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第一,中国制造业出口服务化呈上升趋势,其中,国内服务占比持续上升,国外服务占比不断下降,且国内服务占比始终高于国外服务占比;第二,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与制造业出口国内服务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出口国外服务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第三,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与制造业出口运输仓储、专业科技服务化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制造业出口批发零售和金融保险服务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制造
国有企业技能形成体系是国家工业能力积累的微观基础.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厂办技校和学徒制培训成为中国工业技术技能传承的主要途径.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改革开放前厂办技校在国有企业技能形成中的历史印记,我们发现厂办技校对国有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以及新老工人双向式技能提升具有正向功能.此阶段的制度环境、企业—学生—老工人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以及情感教育对厂办技校成为国有企业技能形成主要载体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厂办技校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技能形成中的贡献与作用机制,对于当下国有企业技能形成乃至中国工业能力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胜阶段的特殊使命,深度贫困县则是具体执行这一使命的基础单元.本文从深度贫困县划定的精准性出发,分析334个深度贫困县的识别是否精准及其经济社会特征,评估各部委深度贫困县专项政策的瞄准区域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深度贫困县是各省(市、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一个集合概念,不宜全部照搬作为2020年后国家相对贫困整体性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下政策瞄准的基本单元.深度贫困县内部在人均GDP、产业结构、财政自给率和生态脆弱性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深度贫困县确定过程中划入了一些经济发展
《威尼斯商人》在中国舞台上极受欢迎,也是上演次数最多的莎剧之一,该剧的各种改编样态形成了跨文学、跨媒介的《威尼斯商人》在中国的文化共同体.早期的文明戏演出、戏剧协社1930年演出的《威尼斯商人》、1937年梁实秋亲自宣传的南京国立剧校演出的《威尼斯商人》等,代表着《威尼斯商人》在现代中国舞台实践的三次高潮,由于改编演出的立场与视角不同,呈现出以律法为主的立场、以鲍西亚为主的女性话语视角、以夏洛克为主的民族主义视点等不同面相.《威尼斯商人》的中国化改编与演出,不但使莎剧在中国焕发出新的生命,也推动着现代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单位组织为基础的单位制建立起来,成为重组中国社会的重要形式.从单位制的演进历程来看,其实际上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位体制边界的形成,厂办大集体的举办所带来的单位制扩张及"二元化",以及传统单位制的消解.这种变化过程具体是由单位组织内外边界的变动而塑造的,是在从"闭合"到"开放"的逻辑下完成的,同时也使得单位共同体呈现出由"闭合"到"开放"的特点.因此,单位组织边界的形塑过程也就成为理解单位变迁的重要路径.
制度化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表达的良好途径,也是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关键所在.探究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内生动力的生发机制,有助于提升公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度.遵循扎根理论,通过理论抽样,对搜集的材料进行登陆、主轴、选择性三级编码,据此构建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内生动力生发机制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内生动力的生发机制中包含刺激系统、固化系统和助推系统.公民对利益相关度的感知和社会流动预期会刺激其产生政治参与需要,对政治参与效能的积极预期、政治信任、清晰的政治参与主体意识会将个体由刺激产生的需要固化为积
国家干预论是当前经济法理论的重要基础,亦是经济法理论发展的瓶颈所在.国家干预论在调整对象论的框架内追求经济法的独立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入"市场失灵"理论,最终将"干预经济"确立为国家的经济职能与经济法的根本使命.但是,国家干预论面临着解释力不足和指导性不足的双重困境,因为它立基于教条化的理论框架与进路,不完整的经济法世界观以及非客观的经济法历史生成论.经济宪法进入经济法学的视域是实现理论转型的开始.经济的宪法治理,即"经济宪治",应成为经济法学的理论基础.经济法的根本立足点是实现宪法确立的经济秩序,经济
卡夫卡的经典化,是批评带来的历史结果,但卡夫卡的自传性写作也包含着对批评的预先批评.《秃鹫》解读史与对卡夫卡传记背景的索隐相伴而行,也是当代西方卡夫卡学术"文化—历史"转向的一个缩影.这一转向也是传记转向,它最终揭示的是卡夫卡的复杂面相,而文本解读的成败得失,往往也取决于对卡夫卡传记背景理解的多寡深浅.肺结核确诊后,探索其可能具有的象征意义,是萦绕在卡夫卡心头的一项重要活动,《秃鹫》的写作与此密切相关.作为"批评的寓言",《秃鹫》是卡夫卡以自己"患病的身体"为想象对象而开展的精神分析,也是对批评家之"秃鹫
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主义的蔓延激化了政治正义内在的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之间的冲突,使得多元文化体系异化为误导政治舆论、诟病甚至干涉他国政治的利器,严重影响当代国家政治安全.基于此,构建中国的政治正义应超越形而上的争辩,立足于历史的、动态的、辩证的视角,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结构和社会结构为基础进行释义与实践.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共同构成国家空间系统,是现代国家不可分割的主权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正义的建构,以线上线下共同体为基本结构,通过政治舆论向政治实践的转变,实现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界域融合;通过政治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工作是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关于建档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系列文件中都有表述.2004年,中国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国家立法的层面针对非遗的建档确立了实施主体、建档对象.随着非遗保护工作不断推进,更多的行动主体加入,其中包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该项目通过对唐卡主要产地和流布地域的普查、记录、整理、建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