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者张丹

来源 :摄影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123q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丹有很多身份,既是艺术指导,又是很会拍照的摄影师,曾与著名摄影师组成国内顶级视觉设计组合,从2004年开始担任著名音乐人张亚东公司“Dong Music”的视觉总监,也作为导演为诸多艺人拍摄MV。即便如此,张丹最为人熟知的身份却不是摄影师,他对外的身份是《VISION青年视觉》杂志的主编和出版人。
  从2003年担任《VISION青年视觉》杂志的艺术总监开始,张丹一直用他敏锐的角度剖析世界范围内的视觉艺术,并把这些源源不断地带到中国读者面前。他不仅让自己的创作才华,自己在视觉领域一些先锋的概念想法,得到极大的发挥,还一直非常注重挖掘中国视觉艺术领域里那些独具创造力的人物。
  此外,张丹也一直倡导时尚界的跨领域合作,他主理的《VISION青年视觉》杂志也一直坚持用艺术读解时尚,用时尚诠释艺术。其中第182期的影像特辑《人机合一》里充满实验性的展示了视觉艺术与科技、时尚结合的更多可能性,一面市就引起广泛的关注。我们的对谈,就从这组作品开始聊起。

社交媒体时代的艺术


  网红展览=艺术展览?
  注意力经济、数字身份、算法、技术与身体之间的关系。
  人工智能、自拍和对自我肖像的崇拜。
  手机拍照是摄影还是社交。
  刘东:现在特别流行打卡、探店,在朋友圈晒图,为了迎合这种风潮,很多美术馆也推出适合网红打卡拍照的展,有人认为这些展览没什么营养,你对此怎么看?
  张丹:我并不反对网红展,所谓的精品和大众展览这两种方式各有各的价值,不能一概而论,就是说不能只有一种形式去适应所有的需求,这个世界的需求其实是非常丰富的。
  刘东:很多“小白”看展览时会有一个疑惑,这张片子这么普通,我也能拍,它的艺术性表现在哪儿?
  张丹:很多时候艺术带给我们的思考比艺术形式的本身更重要,你可以反过来问他,为什么你没拍呢?人家用时间干了一件大部分人看来是没有价值的事情,是因为他坚信这个东西的存在价值,所以他才把重心放在这儿。反过来你恰恰是因为这东西没有价值,所以你不会干这个事,这是用时间、用生命做了一个交换。你不交换,你不认同这个价值,当然它也就不会成为你的作品了。所以它为什么被选出来做展览,可能也是因为这种价值被我们忽略了,艺术家用展览这种形式来与公众对话,带来思考,探讨价值的标准。

攝影终结了吗?


  从精英艺术的角度观察摄影,今天摄影已经不再具有先锋性吗?
  拍照手机让摄影成为大众艺术,却没有成就出一个摄影大师?
  传统摄影会被AI、算法取代吗?
  刘东:2010年,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论坛,论坛题目是“摄影终结了吗”,一些评论家、策展人都认为:摄影是精英的艺术,有一定的实验性和先锋性,一旦普及,摄影就死了。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张丹:我觉得所谓的标准,什么是好摄影的标准其实不是唯一的,或者它是存在不同维度的,比如说大众层面的摄影,这个标准和你把摄影当成艺术的一种媒介、一种语言来去应用,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不能用一个东西去衡量,应该在不同的维度去比对。
  刘东:有一种观点认为:审美其实是逐步提高的。但是现在,泛滥的手机拍照,对审美是没有累积的,永远不会有提高。拍照手机这么先进了,大众参与度这么广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几个大师,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张丹:审美的提高和观看经验与学习思考的能力有关,不能让手机背这个锅。摄影不应该只是精英的艺术手段,摄影大众化和精英化也没理由成为矛盾。各玩各的,大家都开心就好了。真正的大师是超越时代的,或者是像达芬奇和特斯拉这种的“外星人”,或者是像梵高这种当时人们无法理解接受,经过时间的沉淀验证后价值显现的。对于前一类人,你很难看到时代给他的局限,对后一类人,人们需要时间来慢慢理解一切。当下有人拍的东西,大多数人不能理解,还有的人拍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的东西,这是两种不同的方法,那结果怎么样呢?结果现在我们看不出来,只能经过10年、20年,或30年之后,你回看这个时代,谁是真正的大师可能慢慢就会清晰了。
  刘东:你在摄影这个行业从业很久了,你觉得好的商业摄影师是靠天分还是靠沉淀积累才能出来?就作品而言,你比较喜欢谁?
  张丹:我喜欢的摄影师国内和国外都有,我认为有价值的可能也只是从我的视觉经验里找出一些符合我的审美喜好的。你关注这个领域,都会做出这样的判断。我相信我的判断、我的选择并不具有唯一性。好的摄影师还是你能够看到他留存下去的价值的,比如说他的与众不同,他的坚持。坚持很重要,不是说你开始出手比别人都好就是有天赋,更重要的是你专注持续的去寻找未知,把这种探索当成上天赋予你的使命。
  刘东:对想进入摄影领域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和忠告?   张丹:哈哈,老年人才会给年轻人忠告,年轻人有很多的时间试错,不需要忠告,做独特的自己就好。

商业摄影的未来


  人机合一、穿行者的创作灵感及拍摄过程
  刘东:在商业领域,很多产品照片其实都用3D建模等取代了,你认为未来商业摄影还能有什么突破?
  张丹:确实现在能看到很多3D的产品照片,但无论是电脑或者相机,本质是相通的,都只是工具而已。工具肯定会越来越智能,但核心是人的需求和想法。就拿胶片相机来说,在日常生活领域已经被数码取代,可是没关系,还是会有人用它来创作。
  刘东:拍摄“穿行者”这组照片的灵感和契機是什么?
  张丹:新冠病毒的出现改变了我对很多事物的固有看法,比如世界必然越来越进步,人类文明必定战胜任何困难等等,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听窦唯为疫情创作的《后疫》时,故事画面就自然浮现出来了。整个故事是发生在未来,病毒再一次攻击了人类文明,这次非常不幸的是没有一种解药和疫苗能应对这种每时每刻都在变异的病毒。人类肉体的局限和脆弱能通过与机器结合的方式来弥补吗,这个主题很早就在科幻小说中被提出,因为疫情的到来,我们决定做一本《人机合一》的主题专刊来探讨种种可能。
  刘东:这组作品的拍摄据说前期采用了大量的计算、模拟,颠覆了我们对商业摄影的认知,能讲讲拍摄流程吗?
  张丹:三维虚拟技术的发展给摄影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我把故事的背景设定在2099年和今天两个时空,男主人公王源的部分采用真人拍摄与虚拟场景合成的制作方式。拍摄前我们已经在三维软件中搭建好了场景,并且将虚拟人物放置在场景中做好所有的脚本设定,镜头、服装、灯光等等。拍摄时我们用真人来替换掉虚拟世界中的人物。女主人公Cici项偞婧的部分则是采用了一半虚拟一半实拍的方式来完成。最开始期望这个女性的形象是完全虚拟的,我们用人工智能生成了数以万计的女性形象,从中挑选出了一个形象作为角色的原型参照。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发现手工三维建模生成的模型生动程度还是达不到要求。后来改为真人三维扫描的方式来构建面部模型。最终图像中呈现的人物形象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真人实拍的照片,另一个是在三维软件中用虚拟摄影机渲染出来的。
其他文献
蔡司Otus 1.4/100镜头详细参数  光圈范围:f/1.4-f/16  镜片构成:11组14片  最小拍摄距离:1.0m  滤镜口径:86mm  总长度(包括镜头盖):152mm(佳能EF口)150.1mm(尼康F口)  重量:1405g(佳能EF口)1336g(尼康F口)亮點01 采用9枚特殊的超低色散镜片  该镜头采用了11组14片镜头结构设计,14枚镜片之中有9枚为特殊的超低色散(an
来到东京,人们有的感慨我的幸运,有的同情我的不幸。  我叫纪木真子,18岁,生于1945年。一场巨大的灾难夺走了我的双亲,却留下了我的生命。  4月,东京巿道旁的樱花卫士们摇曳着一树的繁华,用细腻而有质感的淡红编织了绵延不绝的帷幕,生气感染了整座城市。我和好友辛子并肩走在弥漫着泥土气息的空气中,脚下绵软的樱花花瓣铺成地毯。雨后的东京略静了些,却还是车水马龙,轰鸣声依旧。  “真子,你恨吗?美国投下
林肯说:“品格如同树木,名声如同树荫。我们常常考虑的是树荫,却不知道树木才是根本。”   对一棵大树来说,最重要的是树木的结实和根基;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品格的正直与纯良。品格是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品牌和标签,也是一个人与这个世界相处最真的诚意。好的人品里,藏着最好的福报,也总会给人带来希望和转机。   人生下半场,拼的就是人品。   01   人品,是最好的名片   秦朝末年,楚地
十年前,歌手乔治托马斯离开了自己亲自组建的乐队这一群体,十年后,他凭借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成就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正是乔治托马斯有突破群体的勇气,为自己的脱颖而出造就了机会。所以说,想要有非凡的成就,首先有突破群的非凡的勇气。  群者,聚也。土聚成山,木聚成林。志同道合者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聚,便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群”。群中的成员本着共同发展的原则,相互扶助、各取所需,各扬己长,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一
林永健这个人,更像是你相识多年的老邻居,没什么野心,即使到了中年或许还有很多巅峰想去逾越,他都仅仅只是轻描淡写道:“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有份这么好的职业,有位好太太和阳光活泼的儿子,这不就是小老百姓最想要的生活吗?我都有了,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  “接地气”——也是林永健在大众心中的标签,他从未失去朴实的本色,更不觉得自己是什么公众人物,“打从干这行的第一天起,我就不認为自己是什么偶像,我就是
爱因斯坦说:“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一勤天下无难事,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勤奋成就人生,勤奋点亮未来。   张衡说:“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辈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文化。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奋斗,用勤奋的火花点亮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勤能补拙。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资差
培根曾说过:“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身份,更不可视其学问高下,而是要看其真实的品德。” 而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如何,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看他在生气时的态度。因为这些细小的言行,往往藏着一个人最真实的教养和人品。  1.生气见教养   什么是教养?   梁晓声曾这么回答:教养,不是一个读了多少书,而是根植在内心的修养与底蕴,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教养,不只是表面
01  昨天无意中看到一则新闻:“大衣哥怒晒村民7年欠条。”  大衣哥,想必大家都认识吧,就是当年在《星光大道》一炮走红的朱之文。朱之文走红后,参加了一些商演,也挣了一些钱。朱之文挣钱后,并没有忘记回报乡亲,他出钱给村里修了桥铺了路。邻居和村民们找他借钱,他一声不吭就借了出去,最多的一户借了他50万。几百万借出去了,但村民们就像用自家的钱一样,没有一个有要还的意思。这几年,大衣哥商演越来越少,手里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特征要鲜明。   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35岁的时候(1987年),考上了一所夜大。每天下班后,要穿越五条街道去读书。一天傍晚,台风突然来了,暴雨如注。老师还会不会来上课呢?她拿不准。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打探不到确实的消息。考虑了片刻,毕淑敏穿上雨衣,又撑开一把伞,冲出屋门。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雨
杜怀一  个人网站:wwwduhuaiyicom  1993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1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擅长使用摄影作为媒介,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延续抽离出来,将这种情感以其他形式得以展现和保留。同时也曾担任多部独立电影及短片的摄影和导演,以特有的视觉语言讲述电影故事。毕业之后一直为国内外的商业客户和出版物工作,如,中国移动、宝姿、小米手机、雷克萨斯、英菲尼迪、宝洁和Vogu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