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与“大病”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i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在四年前的一个创作谈中,包倬曾谈到自己的写作和父亲的关系,他说:“我逃离故乡,其实就是躲避我的父亲,但当我开始写作,我发现他是我无法绕开的形象。”时至今日,父子关系似乎依旧是包倬切入现实的重要镜像——在这篇《偏方》中,来自阿尼卡的彝族父子木帕和古坡一大早便踏上了去往县城的路。
  “偏方”無疑是个寓意深长的题目,虽然它看起只是为了照应小说里父亲木帕给那个同车相识的老人提供了一个偏方,让他去服食灰喜鹊以治疗咳嗽,但小说本身却有着相当敏锐、动人又深曲的内在张力,因为它让一个如此简单的跟随父亲出门远行的故事,容纳进足够丰饶的思考:父辈的“经验”对少年之“天真”的冲击,失独老人的孤独与悲郁,还有,为人的诚与真、狡诈与谦卑,乃至部族的荣耀与失落等等,作者几乎纯用白描,极少议论和抒情,却把一老一少不形于言谈的情感表达得细腻又传神。因此,倒是不妨套用那句人所周知的谚语,“偏方”对准的绝不仅仅是老人,也不仅仅是失掉了诚恳的木帕,而是一场关乎时代与人心的“大病”,现代化浪潮导向的思维模式逐渐渗入个人与传统之间,原本以亲族社群为基础的道德是非观病入膏肓,正经历痛苦的重构过程。
  有点类似于此前的《狮子山》,《偏方》其实也塑造了两个父亲,即木帕和他在车上邂逅的老人,他们迥异的言行给古坡上了不同的人生一课,所以,倒是不妨把这个小说视为一个以成长为架构的小说。巴赫金有一个很有影响的观点,他认为有两种成长小说,一种“成长的是人,而不是世界本身”,另一种“人与世界一起成长,他自身反映着世界本身的历史成长。他已经不在一个时代的内部,而处于两个时代的交叉点,处于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这一转折寄寓于他身上,通过他来完成。他不得不成为前所未有的新人”。以这个观点来看,古坡的县城之旅过于短暂,虽然算不上是一次完整的成长过程,但在隐喻的意义上,他经历了很多的第一次,尤其是从乡村到县城的这种历练,让他对未来有茫然亦有期待。小说有点接近于巴赫金所论的第二种成长类型——世界在变,并且把这种变化折射于古坡——但又不完全与这个类型一致,因为直到结尾,沉默的古坡都没有明确的态度,他是否能长成为一个超越父亲的新人也不得而知,这要归因于那个老人的出现。
  小说中,老人第一次与父子俩有实质性的关系时,表现得似乎深谙世道,当木帕告诉他自己有偏方的时候,他趁停车的间隙给木帕买了一盒烟。但是,当他和木帕父子一起下了车在县城里游荡时,他变成一个很不合时宜的人。他上一次来县城是三十多年前,而木帕是三年前;他带着木帕父子去亲戚家时逢人就打听人命,反而是木帕提醒他,他们现在置身的不是自己的村寨,而是具有“陌生人社会”性质的县城,“两隔壁的人住一辈子也未必知道谁是谁”;当他怀着代入的情感把古坡当成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倾力相助时,木帕开始利用他的慈悲。老人的存在,始终维系着少年古坡对世界的善意和内心的诚实,虽然古坡在告别老人时感觉“他们之间似乎突然就生疏了”。我以为,小说里最动人的一幕不是小旅店里老人把自己的救命钱拿出来给了木帕、让他拿去做古坡的学费,而是木帕想利用抛锚的汽车多退一张车票浑水摸鱼时,老人把古坡引到了远处,因为他怕善良的古坡窘迫。这时老人已经不相信木帕的偏方了,但是他知道木帕的“不容易”。
  而小说的高明之处也在这里,在儿子眼中,父亲撒谎、无赖、自以为是,缺乏同情心;在老人眼中,木帕同他一样生活艰困、有望子成龙的迫切,他的贪财好利可以理解。作者没有完全肯定古坡的“天真”,对父亲和老人的“经验”也等量齐观,对人性和生活观照的厚度可见一斑。换言之,小说不仅是古坡跟随父亲出门远行的故事,也是更大层面上对边缘和底层部族遭遇现代化命运的思考。由此也能解释,为何小说开头一段要谈到木帕给儿子去讲家族的历史(这一段交代就情节层面来说与整个故事其实并不合拍)。彝族的很多家支都要求孩子要在父辈严格和勤勉的督导下,熟记二三十代的系谱,“这样的家庭教育让孩童从小便明白,他们无法独立于父母的家支之外生活”,简言之,亲属关系准则主导了一辈辈人的“道德规范、宇宙信仰、权利义务、社会阶级,甚至婚姻与居住地点”。但是到了小说发生的那个时代,木帕感慨的是今后一切要看孩子的造化了,他要送儿子去县城就是要改变自己困于大山的处境,可以说,他的市侩气和狡黠的初衷是素朴的,但也恰恰是被他看重中的现代生活诱导出来的。刘绍华在《我的凉山兄弟》里曾谈道,人类学术语中的“成年礼”概念很有助于理解1990年代“前赴后继外移的诺苏男青年在市场改革初期的生命实验与体验”,“当孩童行将跨入成年时,透过制度化的仪式让他们离开原本的结构位置,也因而暂时脱离既有的价值规范或行为情绪,最后象征性地引导参与者进入另一个新的阶段,完成跨越仪式”。这或许是木帕一定要带古坡去一趟城里的意义,只是那个老人的出现,告诉了古坡人生另外的信条和意义,这也是一剂偏方,虽然它无力改变时代的大潮。
  包倬说自己总是不由自主地塑造父亲的形象是因为自己父亲的严厉,还有“过度的期待和压力”给予他的一种影响。这让我想起来卡夫卡写过一封著名的给父亲的信,因为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对待子女的方式是严苛甚至残暴的,这让卡夫卡感到畏惧,所以他在信中特别谈到了父亲那些少数的柔情时刻给予他心灵的巨大安慰,卡夫卡渴望这样的父爱能多一些,他卑微地说:“没有必要飞到太阳上去,但应该爬到地球上一块纯净的地点,只须那里不时有阳光照耀,使人得到一些温暖即可。”在《偏方》里,老人让古坡感受到的大概就是这种温暖吧。
  (包倬的短篇小说《偏方》刊于《文学港》2018年12期)
其他文献
西河公园车站旁,常年有个卖鱼人。  每天下午四五点,他就在车站边摆摊。帆布一铺,十几条鱼摆着,有的开了膛,有的切了头,有的剥了鳞,有的被分成一截一截的,鱼尾巴竟还在一扫一扫的,整个摊子看起来血光四溅,腥臭无比。卖鱼摊前常年围着人。我至今不明白,这些穿戴整齐兴致勃勃的人是从哪冒出来的,他们围着鱼摊站着,观赏卖鱼人将鱼儿高高举起后,“啪”地一声甩在青石板上,然后是“唰唰唰”地剥去鱼的鳞、“咔咔咔”地切
期刊
沐小风的小说集《八珍》2018年12月由宁波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的第二部小说集。小说集由《琉璃》《八珍》《白云里》《无痕》等八个中短篇小说组成。这是一部内容、风格比较统一的小说集,主要关注的是女性的家庭情感问题。其核心内容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我们都有情感上的缺失需要安慰”。小说的景物描写清新优美,整体情绪、气氛上都带有或深或浅的焦灼、纠结和哀怨。在具体的叙事方法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求变的努
期刊
你一哭,天就要下雨  有段时间,我常  因焦虑而怪罪无常的天气  比如风,撩动飞絮与  瓦砾间去年猫留下的叫  倾听的耳  却被梦衔走,留下乌云涂改的天  转眼,就要变天  你的委屈比云层厚  闪电,不是我有意留在天上  它像插入大地的枯枝  也不是做样子给你看  天上的事,很多我管不了  宝贝,我是个俗人  爱你,已让我慌了手脚  你一哭,天就要下雨  你要我好看,让我被雨脚缠着  这是没办法的
期刊
枯 叶  必须要看到这枚叶子,它壮观的内部  即使是一片再普通也不过的叶子——  原野的广袤,和沟壑的纵横  被浓缩了的火焰与汁水  脉系发达,有日落日出,有月光普照  甚至田野的房屋幢幢,炊烟依依  叶脉中有河流的轰鸣,瀑布的喧响  有日午时分田畴的祥和与安谧  有依稀的虫鸣,秋蝉爬行的痕迹  有星空的图谱,宇宙永不停歇的轮转交替  有一个王朝的塌陷。犹如抗拒者的下坠  连同它的枯干,死去,还有
期刊
月光帖  秋风打开一本书  明月朗朗  中秋,另起一行  月光团聚河流  鱼儿游出一条条闪电  河底的秘密醉入温柔乡  江南水乡的丝绸  西北边塞的长啸  远方都有大海的梦,甜甜的  黑暗,无以言说的背景  灵魂沉默在月光里  薄雾与目光私语,回到故乡  火焰烤烫烈酒  明月亮在我胸膛  远行的人在远方,没有他乡  抚摸额前的月光  长长的书卷  文字在月光的弦上,舞蹈  中秋夜  我是月光的守门
期刊
青 瓷  见你。我从不  遮掩  该硬的硬,该刚的刚  也有软的地方,  当你说起  故乡。我泥质的心就有了  瓷的温柔与光泽。  想你,  是一个遥远的名词。是月夜下  峥嵘的时光  在我出火窑口的那日起  遇风,  一层一层地碎。  这人世间开片的疼和伤  我也从来不向你  隐藏。  十 年  我才知道,时间  的短暂。  一天,也就一个上午或者一个  下午。也就那么一根烟,一壶茶或者  一局
期刊
嗨,借个火  傍晚坠下来,月色还很远  一条河流一股脑跑出来  两岸静穆如铁  我走在天空之下,摆弄街道和42尺码大小的  一朵云  残阳点燃了一些玻璃外墙  我希望逢着一个还在火热羞赧的太阳  对着我说:嗨,借个火  傍晚开始张口结舌,人流和车马都各行其道彼  此安好  我希望逢着满城的流言蜚语被张贴成今日海报  够好了,够好了  城市有了心跳。沒有卖完的还在那里等待  没有唱和的还在那里停歇 
期刊
鼓楼的秋冬  秋风乍起的日子,城市一直浸润在江南霏霏的细雨中,秋雨连绵惹人恼。而千年的钟鼓楼,却在秋风中绽放别样的风韵。  且不必说中山公园高大的银杏,零落一地金秋色,婉若盛装水边飒飒伫立。且不必说百年小花厅在绿树丛中静然,一如百年前不变的恬淡。更不必说风雨沧桑六百年假山,碧水环抱,林木苍然。但穿过小桥流水,又遇如茵绿草,倚翠丛木。忽闻腊梅浮动的暗香,抬望古槐入帘的青翠,转见高墙庭院深几许,疑惑这
期刊
外婆桥  时光旧了。年轮又多了一圈  弦月如镰。划伤的时令。在稿纸上  落下岁月的苍茫  对一座桥的叙述来自河水  岸边的石头,芦苇走过的四季  码头,搁浅的破船、浣衣女的槌声  及走过岁月的风雨  都是一座桥的见证者。它留下的倒影  也被过往的水声不停地膜拜  留下对伟大和高贵的敬畏  这个冬日,在把酒问盏中  又把那些带丢的句子又重新找回  牵着她的手,给她一些  抚慰、温暖、呵护、大爱  给
期刊
七岁的花果告别幼儿园后,眼看就要上学了,还可享受最后一个充满童趣的暑假。正当她要推门央求爸爸妈妈带她和弟弟去滨海水上乐园玩时,门缝里传出了爸妈激烈的争吵。妈厉声问道:“你将花果抱来的时候是怎么说的?”花果的小心脏仿佛挨了一下重锤,她无声地瘫坐在地上。还没等她恢复神志,爸爸的声音已经传来,“我就说是从民政局收容所抱来的,这话到现在也没错啊?这事经过你同意的。”  “那你怎么不说这是你和李翠琳生的孩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