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
【关键词】写作激发兴趣语文教学
作文是一种心智技能,是学生思维的产物,是学生一系列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思维等智力因素和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是最富有个性和人文色彩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作文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他们语文素养的高低。因此,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写作教学是全面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因素,广大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常常是迫于教师压力而敷衍成文、草率应付,避之唯恐不及,更不用说乐于著文了。目前学校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只有少部分人有浓厚的兴趣,视作文为快乐。激发广大学生写作兴趣,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育制度束缚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扼杀了学生的文学创作才华
在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下,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以一篇作文的好坏定成败,这就导致了大多数学校的作文教学成了“为考试而作”的机械训练,教师普遍袭用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对考试命题作文的指导,教师习惯于把各种写作文体程式化、知识化、公式化灌输给学生听。学生学习作文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思想、抒发感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考试中的高分数。为此,学生严格按照老师教授的固有模式进行日常应试写作,久而久之,导致了学生写作思维模式僵化机械,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扼杀了他们的创作才华。
(二)缺乏生活实践和语言的积累,缺少写作的源泉基础和内涵底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词语是写作的基础,离开了生活体验,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丰富多彩的词语支撑,写出的文章就会乏味枯燥,缺少灵气。现在学生的生活空间普遍比较狭窄,生活内容比较单调,大多数生活在“三点一线”似的闭塞空间里,没有机会去欣赏外面的天地,读书以外的事情早被无微不至的父母面面俱到了。两耳“难”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太孤陋寡闻了!而“蚕不吃桑叶吐不出丝,蜂不采花朵酿不出蜜,创作人员不到生活中去,写不出好作品”,脱离了实际,单靠惊人的“想象力”写出的作文自然成了有肉无血的“四不像”。现在学生每天除了写不完的作业外,他们不做家务,不看影视报刊、不勤四肢、不分五谷,更别提什么行万里路去体验生活了,即使有的学生有较为丰富多彩的生活,但他们又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有观察,没有发现。
(三)不作及时鼓励,学生丧失信心
学生学习写作有一定的艰苦性,但是一旦发生兴趣时,就会“乐此不疲”,愉快地学习,这样才能产生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找到作文的金钥匙。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或用命令的方式去禁止,或不屑一顾地挖苦讥讽,使学生觉得无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多次消极的体验就会发展成为对作文的怨恨,原先掌握的一些技能也会自行消退。特别是一些水平稍差的学生,他们对作文本身就存在畏惧心理,教师若再不给他们信心,就更是雪上加霜,他们会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式、方法分析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精神力量,是获取知识的力量源泉,是学好功课的催化剂。兴趣是成功的“摇篮”,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要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上,让孩子们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一)肯定诱导法
肯定诱导法是对学生的写作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给予积极的、向上的、富有激励评价的诱导方法。学生的作文,口头表达的也好,书面表达的也好,教师评改时,当面评改也好,书面批改也好,都要找到它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给予鼓励,进行激发,切莫以自己的眼光来要求学生,对学生的作文动辄横加指责,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一个甜蜜微笑,一句温馨话语,一段舒心评语,看到自己写作的曙光,写作的前程,写作的希望。
(二)引导学生多积累、多运用、注重创新
现在有不少学生“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只有“读书万卷”,才能“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作文重在积累材料。
结语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方法是多种的。针对学生作文无材料写,瞎编、拼凑,文章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从而失去写作兴趣的现象。我认为充实学生的生活,使作文训练与丰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美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曾说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创作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华.浅析《当代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黑河教育报2008(2).
[2]胡春强.浅析《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育世界(下)2009(5).
[3]闫中伟.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育交流2009(7).
[4]罗昌娥.《如何激发写作兴趣》.现代教育科学2010(3).
【关键词】写作激发兴趣语文教学
作文是一种心智技能,是学生思维的产物,是学生一系列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思维等智力因素和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是最富有个性和人文色彩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作文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他们语文素养的高低。因此,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写作教学是全面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因素,广大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常常是迫于教师压力而敷衍成文、草率应付,避之唯恐不及,更不用说乐于著文了。目前学校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只有少部分人有浓厚的兴趣,视作文为快乐。激发广大学生写作兴趣,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育制度束缚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扼杀了学生的文学创作才华
在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下,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以一篇作文的好坏定成败,这就导致了大多数学校的作文教学成了“为考试而作”的机械训练,教师普遍袭用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对考试命题作文的指导,教师习惯于把各种写作文体程式化、知识化、公式化灌输给学生听。学生学习作文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思想、抒发感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考试中的高分数。为此,学生严格按照老师教授的固有模式进行日常应试写作,久而久之,导致了学生写作思维模式僵化机械,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扼杀了他们的创作才华。
(二)缺乏生活实践和语言的积累,缺少写作的源泉基础和内涵底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词语是写作的基础,离开了生活体验,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丰富多彩的词语支撑,写出的文章就会乏味枯燥,缺少灵气。现在学生的生活空间普遍比较狭窄,生活内容比较单调,大多数生活在“三点一线”似的闭塞空间里,没有机会去欣赏外面的天地,读书以外的事情早被无微不至的父母面面俱到了。两耳“难”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太孤陋寡闻了!而“蚕不吃桑叶吐不出丝,蜂不采花朵酿不出蜜,创作人员不到生活中去,写不出好作品”,脱离了实际,单靠惊人的“想象力”写出的作文自然成了有肉无血的“四不像”。现在学生每天除了写不完的作业外,他们不做家务,不看影视报刊、不勤四肢、不分五谷,更别提什么行万里路去体验生活了,即使有的学生有较为丰富多彩的生活,但他们又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有观察,没有发现。
(三)不作及时鼓励,学生丧失信心
学生学习写作有一定的艰苦性,但是一旦发生兴趣时,就会“乐此不疲”,愉快地学习,这样才能产生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找到作文的金钥匙。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或用命令的方式去禁止,或不屑一顾地挖苦讥讽,使学生觉得无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多次消极的体验就会发展成为对作文的怨恨,原先掌握的一些技能也会自行消退。特别是一些水平稍差的学生,他们对作文本身就存在畏惧心理,教师若再不给他们信心,就更是雪上加霜,他们会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式、方法分析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精神力量,是获取知识的力量源泉,是学好功课的催化剂。兴趣是成功的“摇篮”,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要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上,让孩子们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一)肯定诱导法
肯定诱导法是对学生的写作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给予积极的、向上的、富有激励评价的诱导方法。学生的作文,口头表达的也好,书面表达的也好,教师评改时,当面评改也好,书面批改也好,都要找到它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给予鼓励,进行激发,切莫以自己的眼光来要求学生,对学生的作文动辄横加指责,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一个甜蜜微笑,一句温馨话语,一段舒心评语,看到自己写作的曙光,写作的前程,写作的希望。
(二)引导学生多积累、多运用、注重创新
现在有不少学生“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只有“读书万卷”,才能“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作文重在积累材料。
结语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方法是多种的。针对学生作文无材料写,瞎编、拼凑,文章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从而失去写作兴趣的现象。我认为充实学生的生活,使作文训练与丰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美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曾说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创作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华.浅析《当代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黑河教育报2008(2).
[2]胡春强.浅析《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育世界(下)2009(5).
[3]闫中伟.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育交流2009(7).
[4]罗昌娥.《如何激发写作兴趣》.现代教育科学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