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拳术训练需要运动心理学
在武林,借用运动心理学来研究武术的人尚不多见。这很奇怪,令人不解。因为武术中许多困扰大家的疑难问题,都能在运动心理学里找到答案。譬如·拳术技击为何只能使用简单的技术动作,拆招说手的技法何以不能用来实战’实战技击中应该把注意投向在哪里々技击熟手与技击生手有什么差别々拳术技能为什么不经过对抗训练就无法掌握等等,运动心理学都有解释。
此刻,我将向大家展示的第二个依据——关于“注意方式”的理论,即来自运动心理学。我相信,在大家弄懂了注意方式理论之后,就会从一个新的角度(从运动技能分类之外的角度),明白了为什么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拳。
注意方式的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奈德弗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注意方式理论认为,“注意”(在结构上)包括注意范围和注意方向两个方面。
什么是注意范围,它是指在瞬息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如果有人觉得这句话绕嘴,我们举散打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就是拳手在相互搏击的瞬间,能清楚注意到的对方四肢动作的数量(如有人能在瞬间把握对方的左上肢和右下肢动作,有人能在瞬间把握对方的左、右上肢和左下肢的动作)。这里的关键词是对方肢体的数量,而且是在瞬间能着楚把握的对方肢体的数量。
注意方向呢,我举武术爱好者做对抗练习的例子,你在对抗中是关注对手的动作(外部的环境信息)还是关注自己的动作(内部的身心情况)。这讲的就是注意方向。
拳术技击也需要注意范围的,需要拳手在技击的每一个瞬间,都能清楚地把握对方肢体的动作(能把握对方肢体动作的数量越多越好)。同时,拳术技击也离不开注意方向——你在技击中是把注意力投向对手还是转向自身,这个问题能不考虑吗?
尤其是,拳术技击中的注意范围和注意方向这两个问题,直接牵扯到拳术要不要进行对抗训练。
我们先来谈拳术技击的注意范围。
拳术技击的“注意范围”
为了能清晰地确定拳术技击的注意范围,我们以拳击、跆拳道、散打为参照进行分析。
大家知道,在拳击比赛中,处于拳手注意范围内的对象,共计有对方的左上肢、右上肢及躯干、头部。在跆拳道比赛中,在注意范围的是对方的左、右下肢及躯干、头部。
拳击所以不必注意对方的下肢,是因为,从防守的角度讲,拳手不会遭到来自对方下肢的踢击。从进攻的角度讲,拳手不能击打对方的下肢(不允许攻击的部位,在进攻中便不必予以注意)。就是说,对于拳击手来说,不论防守与进攻,对方的下肢都不在需要注意的范围内(虽然步法移动是靠下肢来完成的,但步法的任何移动都会通过躯干显露出来)。
跆拳道的情况要稍微复杂一些,这表现在当选择进攻时,跆拳道只允许蹋击对方的躯干和头部,有人因此认为既然只能踢击躯干和头,那么进攻时只需注意对方的躯干和头部即可。这样的想法,很明显是把对方的反击忽略了。你攻击对方,对方可能并不躲闪,而起脚反击蹋你。所以,当选择进攻时。对方的下肢也要处在你的注意范围内。跆拳道防守时的注意范围相对简单,因为所有的攻击都来自对方的下肢,只需注意对方的下肢即可,不必关注他的上肢。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注意与视线的方向不完全是一回事。譬如“指上打下”,视线落在对方的头部,心里想的是打对方的躯干。这时候,你的“注意”就在对方的躯干,而菲对方的头部。注意与视线不在同一个部位。
至于散打的注意范围,不言而喻,它比拳击和跆拳道需要注意的对象数量来得多,因为散打与拳击比多了脚踢,与跆拳道比多了拳打(散打虽还有摔,仍主要由上下肢来实施)。
散打的这一特征,决定了散打的注意范围——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要把对方的上肢、下肢和躯干、头部,囊括在需注意的范围内。
由拳击、跆拳道、散打的例子,我们可归纳出这么一个规律:凡是对方可参与进攻的肢体,都在防守的注意范围之内。凡是允许击打的部位,都在进攻的注意范围之内(当然,发动进攻时要警惕对方的反击,防守时也要有反击意识)。
现在我们该来谈拳术技击的注意范围了。我想,在看了拳击跆拳道散打的注意范围特征之后,不会有读者说:拳术技击不需要注意范围,不需要在打斗的瞬间去注意对方的四肢动作。道理太明显了,在激烈的打斗中,只看拳不看腿、看左不看右,不把对方更多的肢体动作把握在自己的注意范围内,只会晕头转向。
拳术技击分有限制和无限制的两种,擂台比赛是有限制的拳术技击,生死搏杀属于无限制的技击。无限制的拳术技击具有全方位立体攻防的特性,这就告诉我们,拳术在技击的瞬间,需要把握的对方肢体的数量,只会比散打多,而绝不会比散打少。
譬如,散打不能用腿蹋击对方的膝盖以下部位,而散打的这一禁踢部位,恰恰为许多传统门派所“衷爱”,所谓“低腿踢胫”是也。胫骨既然可以踢,那么,不管是防守还是攻击,胫骨就都要纳入该注意的范围——虽然胫骨也在下肢,但与蹋击的注意范围里只有大腿的散打相比,大腿小越都要关注的拳术技击,其对下肢的注意范围,显然比散打要大得多。
再有,拳术技击虽然也主要是由上、下肢来完成的,但流传于民间的拳术有很多非常规的技法,这样的攻击对于防守方来说,虽然在注意范围上与散打大体相近,也是把注意投放在对方的四肢上,但是,对方四肢的动作变化却比散打来得复杂,含有更多莫测的因素(所谓‘拳打不知’),从而导致防守的难度增加(当然,低水平的民间爱好者,使用的技法再不常见,其攻击的猛烈程度,也比不上使用常规技法的专业散打拳手)。
还有,拳术技击有一种身体突然逼近实施抱摔或撞击(如顶肘)的打法,这提示我们,在拳术技击中,不论是攻击还是防守,都要把对方的躯干纳入注意的范围。
其它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我们可以说,拳术在技击的瞬间,虽然也是注意对方的四肢、躯干、头部,但对某些部位的关注程度。要高于散打。
对抗训练——提高技击“注意能力”的必由之路
看到这里,或许有读者问:你这篇文章是谈拳术对抗训练的,你在讲了这么多的“注意”之后,该转入正题了吧?
是的,我即将转入正题。不过,在看了前面从拳击跆拳道散打到拳术技击的注意范围之后,很多读者大约已心领神会,明白我早已在悄然间把话题引到了正题的窗户下,与正题只隔了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难道不是一捅就破吗?拳术技击既然需要注意对方的四肢、躯干、头部,而且关注的程度要高于散打,那么,倘若你在训练中不设对手,你如何来提高这种对四肢躯干头部的注意能力?
注意能力老少爷们儿,那是各种能力的一种,是从篮球、拳击到体操、射箭等所有运动都需要的一种能力(参见运动心理学),虽然不同的运动需要不同的注意能力),但要说无须通过某种方式的训练就能适应比赛,则是瞎掰。
运动心理学有一个“双重任务”练习,是用来提高 “同时对多个对象”的注意能力的。不论什么运动,只要是需要“同时对多个对象的注意”,双重任务练习就是不可忽略的。
对于拳击来说,当对手打出左拳时,你不但要注意这左拳,还要在注意左拳的同时注意对方的右拳,即把对方的右上肢也纳入该瞬间的注意范围。这样的练习就是双重任务练习。当然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可以说,没有各种双重任务练习的拳击,就是假拳击。
对于散打来说,双重任务练习就是,比如对方发出左边腿,你在防守左边腿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手的右下肢和左上肢、右上肢,注意对这“三肢”的防守。缺乏各种类似练习的散打,同理,练的是假散打。
拳击散打“需要在瞬间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不如拳术技击多,而既然注意范围小于拳术技击的拳击散打,其注意能力都必须通过双重任务练习来提高,那么,在注意能力上比拳击散打要求更高的拳术技击,其注意能力的提高,当然就更离不开双重任务练习了。分析至此,这个道理已是不言而喻的了。
如果还需要举例说明的话,我们举一个简单的小例子,譬如在拳来脚往的技击中,对方双臂上举封堵来拳,下面起低腿踢你胫骨,这时,你的注意力不用说肯定会被吸引到这一踢上,但技击要求的注意能力却是,你在注意这一踢的同时还有注意对方上面的两只手和另一条腿。练过技击的读者都有体会,这是非常难做到的。因为在混战中防住这一踢的同时还能兼顾对方另外的两只手和一条腿,实乃高手才具有的注意能力——因为强烈的拳脚刺激(运动心理学叫‘应激刺激’),会降低人的注意范围(参见运动心理学),使人在瞬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减少。
在强烈的应激刺激下,注意范围的下降是绝对的,是无法完全克服的。人所能够做的,是避免使自己的注意范围下降到最低点,譬如对低腿踢胫,你要通过大量的练习,使自己的注意能力提高到在注意低腿踢胫的同时能兼顾另外“两肢”,哪怕能兼顾另外“一肢”也好。
这“大量的练习”,就是双重任务练习,也即各种对抗训练。
技击的情境越复杂,对人的注意能力要求越高,我们上面举的低腿踢胫的例子还是简单的,要知道,现实的技击情境——单说四肢对人的攻击,就可以组合出无数种变化:拳拳拳拳、拳拳拳腿、拳拳腿拳、拳拳腿腿、拳腿拳拳——何况这变幻莫测的攻击变化不是缓慢进行的,而是变化非常快,疾如闪电令人眼花手乱。如果再加上双方攻与防的彼此转换,如-他进攻你防守随之你反击他防守然后他再转而反击——,如此反反复复的攻防转换纠缠在一起,且又混杂着拳艟摔的技法变化,大家想一想,对人的注意能力该有多么高的要求?
所以说,中外优秀的拳手,优秀的足球、篮球、排球运动员,仅在“注意能力”这一项能力上,都无一例外要练就超强本领。
我们的武林,绝大多数是不安排对抗练习的,也即不进行“双重任务”练习,因此绝大多数爱好者的注意能力,便被忽略了。其结果就是,小伙子们一旦遭遇实战,便只能注意到对方打来的“一肢”,再无力兼顾其它“三肢”。
限于篇幅,今天我就谈到这里,不过该篇只是集中于“注意范围”,“注意方向”涉及了一些但未正面展开。此外还有一个“注意分配特征”的问题,完全不及谈到,要留待下篇。
我想,仅是这“以注意范围为主”的依据,差不多也向读者交代清楚了:为什么“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拳”。
在武林,借用运动心理学来研究武术的人尚不多见。这很奇怪,令人不解。因为武术中许多困扰大家的疑难问题,都能在运动心理学里找到答案。譬如·拳术技击为何只能使用简单的技术动作,拆招说手的技法何以不能用来实战’实战技击中应该把注意投向在哪里々技击熟手与技击生手有什么差别々拳术技能为什么不经过对抗训练就无法掌握等等,运动心理学都有解释。
此刻,我将向大家展示的第二个依据——关于“注意方式”的理论,即来自运动心理学。我相信,在大家弄懂了注意方式理论之后,就会从一个新的角度(从运动技能分类之外的角度),明白了为什么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拳。
注意方式的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奈德弗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注意方式理论认为,“注意”(在结构上)包括注意范围和注意方向两个方面。
什么是注意范围,它是指在瞬息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如果有人觉得这句话绕嘴,我们举散打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就是拳手在相互搏击的瞬间,能清楚注意到的对方四肢动作的数量(如有人能在瞬间把握对方的左上肢和右下肢动作,有人能在瞬间把握对方的左、右上肢和左下肢的动作)。这里的关键词是对方肢体的数量,而且是在瞬间能着楚把握的对方肢体的数量。
注意方向呢,我举武术爱好者做对抗练习的例子,你在对抗中是关注对手的动作(外部的环境信息)还是关注自己的动作(内部的身心情况)。这讲的就是注意方向。
拳术技击也需要注意范围的,需要拳手在技击的每一个瞬间,都能清楚地把握对方肢体的动作(能把握对方肢体动作的数量越多越好)。同时,拳术技击也离不开注意方向——你在技击中是把注意力投向对手还是转向自身,这个问题能不考虑吗?
尤其是,拳术技击中的注意范围和注意方向这两个问题,直接牵扯到拳术要不要进行对抗训练。
我们先来谈拳术技击的注意范围。
拳术技击的“注意范围”
为了能清晰地确定拳术技击的注意范围,我们以拳击、跆拳道、散打为参照进行分析。
大家知道,在拳击比赛中,处于拳手注意范围内的对象,共计有对方的左上肢、右上肢及躯干、头部。在跆拳道比赛中,在注意范围的是对方的左、右下肢及躯干、头部。
拳击所以不必注意对方的下肢,是因为,从防守的角度讲,拳手不会遭到来自对方下肢的踢击。从进攻的角度讲,拳手不能击打对方的下肢(不允许攻击的部位,在进攻中便不必予以注意)。就是说,对于拳击手来说,不论防守与进攻,对方的下肢都不在需要注意的范围内(虽然步法移动是靠下肢来完成的,但步法的任何移动都会通过躯干显露出来)。
跆拳道的情况要稍微复杂一些,这表现在当选择进攻时,跆拳道只允许蹋击对方的躯干和头部,有人因此认为既然只能踢击躯干和头,那么进攻时只需注意对方的躯干和头部即可。这样的想法,很明显是把对方的反击忽略了。你攻击对方,对方可能并不躲闪,而起脚反击蹋你。所以,当选择进攻时。对方的下肢也要处在你的注意范围内。跆拳道防守时的注意范围相对简单,因为所有的攻击都来自对方的下肢,只需注意对方的下肢即可,不必关注他的上肢。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注意与视线的方向不完全是一回事。譬如“指上打下”,视线落在对方的头部,心里想的是打对方的躯干。这时候,你的“注意”就在对方的躯干,而菲对方的头部。注意与视线不在同一个部位。
至于散打的注意范围,不言而喻,它比拳击和跆拳道需要注意的对象数量来得多,因为散打与拳击比多了脚踢,与跆拳道比多了拳打(散打虽还有摔,仍主要由上下肢来实施)。
散打的这一特征,决定了散打的注意范围——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要把对方的上肢、下肢和躯干、头部,囊括在需注意的范围内。
由拳击、跆拳道、散打的例子,我们可归纳出这么一个规律:凡是对方可参与进攻的肢体,都在防守的注意范围之内。凡是允许击打的部位,都在进攻的注意范围之内(当然,发动进攻时要警惕对方的反击,防守时也要有反击意识)。
现在我们该来谈拳术技击的注意范围了。我想,在看了拳击跆拳道散打的注意范围特征之后,不会有读者说:拳术技击不需要注意范围,不需要在打斗的瞬间去注意对方的四肢动作。道理太明显了,在激烈的打斗中,只看拳不看腿、看左不看右,不把对方更多的肢体动作把握在自己的注意范围内,只会晕头转向。
拳术技击分有限制和无限制的两种,擂台比赛是有限制的拳术技击,生死搏杀属于无限制的技击。无限制的拳术技击具有全方位立体攻防的特性,这就告诉我们,拳术在技击的瞬间,需要把握的对方肢体的数量,只会比散打多,而绝不会比散打少。
譬如,散打不能用腿蹋击对方的膝盖以下部位,而散打的这一禁踢部位,恰恰为许多传统门派所“衷爱”,所谓“低腿踢胫”是也。胫骨既然可以踢,那么,不管是防守还是攻击,胫骨就都要纳入该注意的范围——虽然胫骨也在下肢,但与蹋击的注意范围里只有大腿的散打相比,大腿小越都要关注的拳术技击,其对下肢的注意范围,显然比散打要大得多。
再有,拳术技击虽然也主要是由上、下肢来完成的,但流传于民间的拳术有很多非常规的技法,这样的攻击对于防守方来说,虽然在注意范围上与散打大体相近,也是把注意投放在对方的四肢上,但是,对方四肢的动作变化却比散打来得复杂,含有更多莫测的因素(所谓‘拳打不知’),从而导致防守的难度增加(当然,低水平的民间爱好者,使用的技法再不常见,其攻击的猛烈程度,也比不上使用常规技法的专业散打拳手)。
还有,拳术技击有一种身体突然逼近实施抱摔或撞击(如顶肘)的打法,这提示我们,在拳术技击中,不论是攻击还是防守,都要把对方的躯干纳入注意的范围。
其它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我们可以说,拳术在技击的瞬间,虽然也是注意对方的四肢、躯干、头部,但对某些部位的关注程度。要高于散打。
对抗训练——提高技击“注意能力”的必由之路
看到这里,或许有读者问:你这篇文章是谈拳术对抗训练的,你在讲了这么多的“注意”之后,该转入正题了吧?
是的,我即将转入正题。不过,在看了前面从拳击跆拳道散打到拳术技击的注意范围之后,很多读者大约已心领神会,明白我早已在悄然间把话题引到了正题的窗户下,与正题只隔了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难道不是一捅就破吗?拳术技击既然需要注意对方的四肢、躯干、头部,而且关注的程度要高于散打,那么,倘若你在训练中不设对手,你如何来提高这种对四肢躯干头部的注意能力?
注意能力老少爷们儿,那是各种能力的一种,是从篮球、拳击到体操、射箭等所有运动都需要的一种能力(参见运动心理学),虽然不同的运动需要不同的注意能力),但要说无须通过某种方式的训练就能适应比赛,则是瞎掰。
运动心理学有一个“双重任务”练习,是用来提高 “同时对多个对象”的注意能力的。不论什么运动,只要是需要“同时对多个对象的注意”,双重任务练习就是不可忽略的。
对于拳击来说,当对手打出左拳时,你不但要注意这左拳,还要在注意左拳的同时注意对方的右拳,即把对方的右上肢也纳入该瞬间的注意范围。这样的练习就是双重任务练习。当然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可以说,没有各种双重任务练习的拳击,就是假拳击。
对于散打来说,双重任务练习就是,比如对方发出左边腿,你在防守左边腿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手的右下肢和左上肢、右上肢,注意对这“三肢”的防守。缺乏各种类似练习的散打,同理,练的是假散打。
拳击散打“需要在瞬间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不如拳术技击多,而既然注意范围小于拳术技击的拳击散打,其注意能力都必须通过双重任务练习来提高,那么,在注意能力上比拳击散打要求更高的拳术技击,其注意能力的提高,当然就更离不开双重任务练习了。分析至此,这个道理已是不言而喻的了。
如果还需要举例说明的话,我们举一个简单的小例子,譬如在拳来脚往的技击中,对方双臂上举封堵来拳,下面起低腿踢你胫骨,这时,你的注意力不用说肯定会被吸引到这一踢上,但技击要求的注意能力却是,你在注意这一踢的同时还有注意对方上面的两只手和另一条腿。练过技击的读者都有体会,这是非常难做到的。因为在混战中防住这一踢的同时还能兼顾对方另外的两只手和一条腿,实乃高手才具有的注意能力——因为强烈的拳脚刺激(运动心理学叫‘应激刺激’),会降低人的注意范围(参见运动心理学),使人在瞬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减少。
在强烈的应激刺激下,注意范围的下降是绝对的,是无法完全克服的。人所能够做的,是避免使自己的注意范围下降到最低点,譬如对低腿踢胫,你要通过大量的练习,使自己的注意能力提高到在注意低腿踢胫的同时能兼顾另外“两肢”,哪怕能兼顾另外“一肢”也好。
这“大量的练习”,就是双重任务练习,也即各种对抗训练。
技击的情境越复杂,对人的注意能力要求越高,我们上面举的低腿踢胫的例子还是简单的,要知道,现实的技击情境——单说四肢对人的攻击,就可以组合出无数种变化:拳拳拳拳、拳拳拳腿、拳拳腿拳、拳拳腿腿、拳腿拳拳——何况这变幻莫测的攻击变化不是缓慢进行的,而是变化非常快,疾如闪电令人眼花手乱。如果再加上双方攻与防的彼此转换,如-他进攻你防守随之你反击他防守然后他再转而反击——,如此反反复复的攻防转换纠缠在一起,且又混杂着拳艟摔的技法变化,大家想一想,对人的注意能力该有多么高的要求?
所以说,中外优秀的拳手,优秀的足球、篮球、排球运动员,仅在“注意能力”这一项能力上,都无一例外要练就超强本领。
我们的武林,绝大多数是不安排对抗练习的,也即不进行“双重任务”练习,因此绝大多数爱好者的注意能力,便被忽略了。其结果就是,小伙子们一旦遭遇实战,便只能注意到对方打来的“一肢”,再无力兼顾其它“三肢”。
限于篇幅,今天我就谈到这里,不过该篇只是集中于“注意范围”,“注意方向”涉及了一些但未正面展开。此外还有一个“注意分配特征”的问题,完全不及谈到,要留待下篇。
我想,仅是这“以注意范围为主”的依据,差不多也向读者交代清楚了:为什么“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就是假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