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路过你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camel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从小到大都有一个心愿,就是父亲能抱自己一次。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却是无法实现。他知道父亲是爱他的,虽然有时严厉,脾气也不好,却都是对他好。一直以来,他是很少恨过父亲的,有时想恨也恨不起来。
  如果问他,对父亲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那就一定是父亲的脚了。他们兄弟三个,都是这种想法。父亲的脚很有力,门前的大石头,能一脚踢飞,而最深有体会的,就是他自己的身体了。有一次,父亲一脚把他从门里踢出了门外。再一个特点就是出脚准确,想踢哪儿就踢哪儿,柔韧性极好,他全身除了要害部位,几乎都和父亲的脚掌亲热过。他一度怀疑父亲是不是练过传说中的佛山无影脚,除了武功之外,父亲的脚还有许多其它神奇功能,比如竟能用脚来干一些活儿。他觉得父亲真是奇人!
  就是这样一个父亲,从没有抱过他,也没有抱过他的哥哥姐姐们。父亲从不会像别人那样将孩子抱进怀里,或者高高举起,他只有羡慕的份儿,很想知道被父亲抱起举起时是什么样的感觉。可随着年龄渐长,他知道这个愿望永远不可能实现了。
  考上大學那年,他很想抱父亲一下,因为想让父亲抱他是不可能的。只是他刚张开双臂要抱,却见父亲的脚一动,仿佛就要弹射而出,他吓得立刻停了脚步。两个哥哥早就辍学了,大哥已结了婚,他们笑嘻嘻地看着他,想看着在父亲脚下多年不见的空中飞人的情景。他无奈之下,只好狠狠地拥抱了两个哥哥,抱得他们一个劲骂他,说快把腰勒断了。
  想来也多年不曾领教过父亲的神脚了。却不想在大学第一年的寒假回家,就遭遇了久违的感觉。那时他正考虑着是不是要退学做生意,因为他忽然觉得现在正是做生意的好时机,对比起来读大学就有些耽误时间了。他只是无意间流露出这种想法,父亲听了,反应异常激烈,一脚踹在他的脸上,他的脸立刻红肿起来。他一下子摔在炕上,母亲一个劲儿地埋怨父亲。他却觉得有些亲切。他知道父亲并不是一个粗鲁的人,相反,父亲竟是读过不少书,虽然他读起书来很费力。而且,父亲的道理讲得一套一套的,说话也相当高雅,比那些大学里的老师说得都要好。所以,他给父亲的评价就是,能文能武。
  那是父亲最后一次踢他,从那以后一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父亲再没打过他。父亲年复一年地衰老,他有时甚至怀疑父亲的脚还能不能爆发出当初那么大的力量。他结婚的时候,终于抱了父亲。在婚礼上,他给了父亲一个长久的拥抱,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担心父亲踢他。抱着父亲,他觉得父亲远没有小时候感觉得那么强壮。而当自己的妻子也拥抱了父亲时,父亲的眼中竟似有了泪光。他知道,父亲此刻,心里一定也是幸福的。
  后来,有了自己的女儿,父亲也没有抱过孙女,不过却是目光柔和,跟在孙女屁股后面讲故事。他有时会很嫉妒,问:“你脑袋里原来有那么多故事,当初怎么就不讲给我们听呢?”父亲横了他一眼,下意识地做了一个要抬脚的动作,他也下意识地向后闪了一步。而父亲早别过头去,继续缠着孙女给她讲故事。
  再后来,父亲便卧病不起,在医院里的最后时刻,他哭着将父亲抱进怀里。父亲吃力地对他说:“别想着爸一辈子过得不容易,虽然总踢你们,可我还是很为你们骄傲的。我要走了,也别难过,我本来就是偶然路过你,偶然成你爸爸,只能陪你走这么远,以后你要自己去走了,为了你的孩子……”
  抱着父亲无臂的身躯,感觉是那样地单薄,却又是那样地厚重,如一座大山,给了他无法逾越的父爱高度。失去双臂的父亲啊,虽然你从不能抱自己的孩子,可是今天抱着你,却发现,原来你的生命一直在拥抱着孩子们,从不曾离弃。
  选自《青年文摘》
其他文献
从北大荒回北京的时候,我带回不少木料。同学从农场木材厂特意为我找来的黄波椤木,这样好的黄波椤,在木材厂不多,都已经用电锯切割成木板。木质微黄,纹路清晰,一圈圈的年轮,好看得像线条流畅能唱歌的水面,荡漾起一圈圈的涟漪。  那些木板有两米多长,我怕火车不好托运,便请队上的木匠帮我一锯两截。他看了看那一堆木板,对我说:好木料呀,锯断了多可惜,回家就没法子打大衣柜了,你还得结婚呢。  他说得我心头一热。是
我喜欢微笑。听大人们说,我从小面部就总带着微笑,眼睛透着亮光,眯成一条细缝。到长大与人交往的时候,就微笑常驻了。如今,人已入老境,即使是个人独处的时候,微笑也是时现时隐。可以说,微笑伴随我一生。对于微笑,我在孩提时,曾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那还是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次同学们上体育课做游戏,一个蛮横的大个子和我发生了小小的争执。他出言不逊,用极其难听的脏话骂我,语义涉及到父母的尊严。我怒不可遏
有一种植物的藤蔓,生机勃勃地爬满我记忆的每一道沟沟坎坎,那是南瓜的藤蔓。有一种爱的藤蔓,执著而又一如既往地爬满我人生的每一阶段,那是母爱的藤蔓。  母爱的藤蔓,起于我的童年,从哀牢山下的一条山沟沟里爬出来,一直随着我的脚步爬进我的少年,爬进我的青年,爬进我的中年;一直随着我的脚步爬进我们乡中学,爬进县城,爬进州城,爬进了遥远而陌生的东方的一个特大城市,爬进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学。如今,母爱的藤蔓上已如
翻过《三国演义》、听过三国故事或看过《击鼓骂曹》戏曲的人,都记得东汉末年那个名叫祢衡的年轻人。此人很有文学才华,在汉魏文学史上有他一席之地,可惜,他死得太早,才26岁就被江夏太守黃祖杀掉,因此,他遗留下来的作品不多。现在能看到的只有《鹦鹉赋》和其他散佚文字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直到曹操制伏吕布、袁绍等强手后,北方初定,又将汉献帝由洛阳迎来,建都于邺,改元建安。邺,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从此,挟天
前段时间,有几位学者探讨人文与科技的关系,其中一位抛出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杜甫有手机,他的经典诗作起码少写四分之一。”这位先生列举了许多实例,论证这一结论。“烽火连三月,家書抵万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以及20多首思念李白的名篇,等等,杜甫许多的哀思和惆怅,都是因地理阻隔而上升为精神上的文字表达。倘若他有了手机,有了视频通话、语音连线呢?想来感情倒是第一时间抒发了,却无法催生出如此多金句
到了河南信阳光山县,发现很多地名和单位名称都与司马光有关。司马光大道、司马光广场、司马光公园、司马光宾馆、司马光小镇、司马光山茶园……更让人惊讶的是,在一个小村庄还有一家“司马光家宴体验馆”。   急问:“这里是司马光的家吗?”答曰:“司马光的家,在我们光山县城。而当年他们全家郊游的时候,很可能在这里吃过饭。”   于是,产生一个急切的念头,一定要到司马光的家里去看一看。据说,那不仅是他的出生
在崇尚创新的时代里,谁保守谁就容易被批为“墨守成规”。  不过,如果追溯“墨守成规”这个常用成语的源头,探寻大家习惯当作因循守旧、不知变通的“死板”标签的背后故事——那可是非同小可的震撼!  这个常用成语、“死板”标签背后的主角竟是“墨子”,墨家学说创始人。与他息息相关的经典《墨子》,其中被称作“墨经”或“墨辩”的部分,成就了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墨子可不是没主见的服从者。他的推理,他的逻辑,
旧日雨水,就是旧日友人。  旧友人来访,类似旧雨水敲窗敲门敲心扉。雨水新,就缺乏记忆中的美与痛。倘若当前新雨水,仅仅是夏日空调滴滴答答的排泄物,或人工降雨制造出的短暂凉意,就更映衬出早年雨打芭蕉黄昏时分有人叩门呼喊的清新与欢喜,更显出从前的雨中与人扶携前行的情深意长。  最早把“旧雨”“旧友”混为一谈的诗人,是杜甫——  唐玄宗时代,杜甫居京城,受皇帝赏识,宾客盈门。后,仕途无望,穷困潦倒,势利新
平常,熟人相见,开口的一句话,几乎都是惊人的一致:"最近忙什么呢?"或是"吃饭了吗?"无论是形式层面,还是内容层面,这些话都属于废话的范畴,但其使用率极高,成为国人口语的"高级标配"。很多时候,这几句看似废话的口语,却是话匣子的"引子"。由此开始,熟人间的交流,慢慢地,触及到更多具有实际意义或彼此都感兴趣的内容。你能说,这样的废话,没有用处吗?尤其是很多喜歡聊天的女士而言,往往是,一句看似"吃饭了
一踩上周庄的石板路,人就在水中央了。  绕着水乡人家的都是河汊,抱着周庄水镇的,都是湖。前前后后是水,左左右右也是水。周庄依偎在淀山湖、白蚬湖、南湖和澄湖的怀里,像从湖里滋生出的一张荷叶。  河汊上泊着可以租用的乌篷船。近看,那船是实在的,远看,可就化在细密而又无痕的烟雨中了。船儿款款地,贴着水镇人家的窗根儿,穿过一个桥洞,又穿过一个桥洞。风景明明暗暗,船儿咿咿呀呀。忽然间,船打了一个横,竟然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