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fei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窗,塑造我们的灵魂,引导我们积极向上,涵养我们的精神;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使我们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增加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关键词:习惯 兴趣 方法 课外阅读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窗,塑造我们的灵魂,引导我们积极向上,涵养我们的精神;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使我们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增加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当作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如何在初中生中加强读的训练进而培养其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了阅读面狭窄,阅读的兴致低落等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1、激发阅读的兴趣
  所选读物要语言质朴生动,内容引人入胜,要尽力选那些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读物。同时必须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难易适当,就一定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搞好阅读的信心。
  2、拓宽阅读的范围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交际功能强、实用性强的应用文、说明文。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轶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人文历史、新闻报道、广告说明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些原文版的简易读本、报刊杂志等。
  3、保证阅读的时间
  除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进行阅读训练外,还必须开展每天坚持10—15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力争每人每天课外阅读500个字左右的短文。为鼓励学生多阅读,可把读物化整为零,打印成单页发给学生,以便随身携带,利用零星时间阅读。
  二、调动主动阅读的兴趣
  现代的中小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读书,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悬念调动法。
  在讀书时,留下悬念给学生。听老师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学生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会挣脱老师的扶持,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
  2、故事梗概法。
  老师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引导学生阅读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事先,老师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学生听了有趣,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
  3、电视辅助法。
  社会上流行的电视剧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老师如能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学生介绍相应的读物,学生阅读的兴趣会比较大。例如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的《水浒传》,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对学生们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他们常常讨论剧情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和学生一起读《水浒》,谈谈一百零八将,学生们边读边思,边读边议,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科学阅读的方法
  要求大家从文体、文题、层次、中心、写法及现实社会意义诸多角度去考查阅读文章。
  首先是文题。
  要读懂一篇文章要先审文题。文章题目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现,或者是一条线索等等。明白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才能顺藤摸瓜,读懂文章。如《济南的冬天》题目就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一看题目便明白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可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的脉络。
  阅读一篇文章,先明白文章叙述、描写或说明对象,再看围绕这一对象分几个方面来写,即文章层次。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作者主要围绕“云和天气”的关系来说,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就出现了晴天和雨天的两种情况,“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带着这个问题再去阅读,学生就容易把握作者思路,沿着思路读下去,既能加快阅读速度,又能提高阅读质量。
  第三,中心是阅读文章时对内容方面的又一要求。
  读一篇文章总要明白文章说了些什么,哪些是对文章内容的精练概括即文章中心。抓主笔阅读,能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主笔一般是主旨的体现,抓住主笔,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四,阅读时要注重阅读速度。
  阅读分浏览式的快速阅读和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阅读。快速阅读要求能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在对内容的把握上要求能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概括了解。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阅读要求对课文内容理解比较透彻,包括对一些小问题的探究。当然,这种阅读所用时间相对于快速浏览式的阅读所用时间要长得多。毕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要透彻得多。这两种阅读各有针对性。“在语文课堂的自我学习中,往往可采取快速阅读的方式,一目十行,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是字斟句酌的研究性阅读,深入到关键词、关键句子的理解,这样可以详细掌握课文内容
  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在当今世界,学习大环境巨变的情况下,作为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因此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一些他们本来应涉猎的好书,扩大阅读量,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当然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有中外名著,科幻读物、作文选、现当代少儿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全面。因此,授完新课,教师可以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文章给学生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光名胜、地理环境等读物、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总之,所推荐的读物,尽可能多种类型,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上畅销的通俗小说、流行的热门作品,如《杨红樱小说》、《爱的教育》等进行赏读,从语言的准确性、合理性、审美性等方面体会语言之魅力,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尝试。不过我相信,只要教师能够高度重视并努力探索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2009年普通高中新课改以来,普高的美术课的开设由无到有,作为一名新课改的一名而且是我校唯一的美术老师,我在这两年以来的美术课教学中,与所任班级的学生们一起探讨一起学习,期间发生了不少让我回味无穷的故事。  关键词:课程改革 美术 兴趣  2009年9月开始,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我们学校和河北省其它普通高中学校一样,全面开设了所有学科,以前美术被束之高阁,不被提及,现在
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容忽视。矿产资源开发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重点领域,是近年来矿业开发环境管理政策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矿产资源
目的: 以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为研究对象,探讨抑癌基因PRDM1对喉癌发生、发展可能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8例喉癌组织、喉部正常黏膜及同期
摘 要: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的教学效益,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重视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两方面加以论述,旨在推进高中物理教学的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效益 提高  教学效益是由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提高物理教学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要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必须努力
摘 要: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南方某报5月17日刊登文章说,『民国政客兼诗人梁鸿志曾有名言云:世界有两件东西最龌龊,一是政治,一是女人的口。但男人最喜欢搞。——但他真觉龌龊的恐怕只是政治。』文章就
摘 要: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学数学就意味着解题。解题能力标志着一个人的数学水平,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呢?  关键词:数学 解题能力 课堂教学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掌握数学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善于解题。”但数学问题千变万化,要使学生身临题海而得心应手,就必须培养他们的解题应变能力。有了较强的应变能力,在漫游“题海”时,才能随机应变。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
棉花从开花到吐絮约50~60天,我县一般在7月初到9月上旬。此期棉株逐渐由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转向以生殖生长为主,边长叶、茎、枝,边现蕾、开花、结铃,是决定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
该文通过对鄂州出土神兽镜中纪年铭文的研究,提出了对东汉、三国时期民间所采用历法的新见解.通过采用古代范铸技术进行铸镜的模拟实验,证明了一些历史文献的正确与否.通过采
法庭是司法审判的场所,是集中展示司法文明与国家的法治化进程、体现法治精神的开放性空间。面对众多的新技术产品,每个法庭的实际情况又不尽相同,怎样建立一个最完全的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