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过了太多的锦绣山川,看过了太多的都市繁盛,这一次,我选择了碛口,一座黄河边的古镇,在一些旅行书上,还没有它的名字,就算有,也是一页两页的简介。如果没有自己背着背包走进碛口,很难体会它的魅力与美好。
一说到古镇,在我们的记忆里,会翻出丽江古城、杨溯西街、湘西凤凰还有周庄、同里……不,碛口是个特例,它是不同的。
坐着四处漏风四处哐当响的中巴抵达碛口时,正是一天里光线最令人惊艳的黄昏时分。太阳还没有从黄河西边的山头落下,最后的夏日夕阳余晖透过云层照耀在古镇卧龙山头的黑龙庙上。伫立在黄河岸边,带着满身的风尘,回望那夕阳中古镇如镀了金似的庙宇、窑洞、店铺,沧桑悠远又古意盎然,令人以为自己是在前世的时光里,以为自己就是一个黄河边的牧羊女,一直就是。那种时间停滞的感觉是这样的强烈,以至于不得不提醒自己需要去寻找住宿。
走进客栈的大门,以为是走进了某个西部电影的场景里。那顺着山势建造的五层窑洞只用了三层。撩开竹制的门帘进去,是一张几乎占据整个房间的大炕,白纸糊着的木窗,想象上面贴满窗花的样子,不禁神往起来。
住下了,慢慢的看,慢慢的走,才知道,原来住宿的店就是古老的一家大货仓——荣兴店,宽敞的院门院落当年都是为了方便驴马骆驼搬运货物进出的。那个在人人嘴里都很精明的胖胖的老板娘早晚见着,脸上都挂着笑容,常见她坐在院门口抱着个簸箕在拣豆子。场院里,还有二层三层窑洞门前的坪院里,粗糙地堆着没有清理的砖瓦,并不像另一间在碛口同样有名的客栈一样装饰着各种形状的灯笼,种着一盆盆石榴、无花果或夹竹桃。她的院子、窑洞都保留着最初的模样,没有人声鼎沸的盛况,也没有刻意安排的精致的美丽,山墙上挂下一丛不知名的绿色植物,也是自生自灭的自然。
我喜欢这样的自然,看着总觉得内心欣喜。
就像这碛口古镇,在清初至民初的二百多年间,是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是晋商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沟通大西北与中原、华北华中地区物资交流集散的重镇。而今天,一切的繁华褪尽,它那样单纯朴实地回归它本来的宁静和本分。
每天,沿着古镇的西市街漫步,走过中市街再到东市街,几百米的石头路,并不平整,曾经的店铺一间连着一间,想得到的买卖,这儿百年前都有过。
清早,太阳还没有出来,送豆腐的驴车就已经停在客栈的门前,切下一块称好了送进去,彼此信任无欺。黄河水在身边无声地流过,人们挑着担,赶着车,对它视而不见,仿佛那河水就是一种永恒,它一直在那儿,一直在,永恒得可以忽略。黄河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用特别提起。河边偶尔几株高高的向日葵,艳丽地怒放着,点缀着这黄土坡的单调与纯粹。
人家门前的台地上,摆着刚从地里摘来的番茄,又红又亮地装在柳条篮里,那样的安然,仿佛并不是等待出售的,而是装点这古镇的一抹亮丽。大声地冲着院子里问:有人吗?买番茄呀。半天,才见忙活的老人匆匆出来,拿着小小一杆秤来,笑眯眯地称了,递过来时会强调:不用洗就能吃的。
古镇上的人们都显得格外安静,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过着家常的日子,卖小沙果的,卖小毛桃的,卖玉米的,都只是不声不响地蹲在街边或客栈的门前,不强求不吆喝,也没有假装的笑脸,都是自己地里长的,不靠着吃饭的。
在古镇里来来回回,进进出出,那些故旧的院子窑洞,都住着人家,到吃饭的时间,家家炊烟袅袅,走进去,梨树底下枣树底下站站,和悠然的人们说说话,虽然他们最最好奇的就是:你来这儿干什么?碛口有什么好?他们也会一再地要我多留几天,因为,逢“十”镇上就有集市,而七月初一,在黑龙庙有一年一度的庙会,要唱一整天的戏呢。还有呀,再过一个月,这满树的青枣就红了。
我只是笑,我如果说真的希望自己能在这儿住得那样久,他们也许不会相信吧?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古镇卑微平常,不值一提。
他们也许永远不能明白,碛口的好,就是它还是百姓家的碛口,有着真实、素朴的生活场景,没有琳琅满目的旅行商品,没有讨价还价的商家伎俩,看到一个没有被商业侵蚀的古镇,对一个热爱四处行走的人来说内心是多么的满足。
夜幕降临,人们三三两两走出家门,坐在河边的麻石上纳凉聊天。入夜,这里没有灯红酒绿,路灯都没有。古镇变得黑而静谧,没有可以欢歌的去处,但是,站在窑洞外靠着院墙,抬头,会看见满天的星斗,那是久居城市的我久违了的奢侈呀。
隔壁那对在古镇逗留了好几天准备出发去大寨的夫妻强调:“一定要去看看李家山。”碛口古镇作为当年的货运码头,那些挣足了银子的商家会把自己的家,安在山后,像西湾,像李家山,那些建筑,体现着真正的西北风格,是碛口古镇的后花园。
之前是有心理准备的,知道李家山早已定格为吴冠中素描中的多幅画作,并被誉为西北的“世外桃源”,但,自己站在早晨的阳光里,青青的枣树下,看着那格局多变依山而建的十几层错落有致的窑洞建筑,还是会惊艳到无语——那是怎样的美呀。任何一个角度,任何一扇篱笆门,都是可以入画的,有着粗砾的历史痕迹,有着时间流过的影像,无法描述亦无可复制。
整个李家山在静悄悄的晨光里像凝固在时间里的巨幅画卷,带我去的司机小李不无遗憾地说,留下的都是七老八十的老人了,但还是李家的后人。年轻人都住到黄河边麒麟滩那边去了。
我沿着那些窑洞的上下路径,像走进了博尔赫斯《有交叉小径的花园》,带着一种神秘一点狂喜,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里面的老奶奶佝偻着背,笑起来满脸的褶子。她推开一间窑洞门让我看,说:“这是我住的屋。”
碛口古镇是幸运的,它祖祖辈辈遗下的老房子老院子老窑洞还都是子子孙孙在住着,只要有人在这里生生不息,再简陋再破旧的古镇都是新鲜的;碛口古镇是幸运的,镇上的人们还说着自己浓重的方音,还没有把一间间房屋变成一个个商铺。在这里,旅行者看到的,是黄河边人们当地当下的生活,而不是旅游用品的买卖市场。
碛口还保有自己本来的真实生活,在那儿行走或坐在窑洞门前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挪动,就是旅行的意义吧。
一说到古镇,在我们的记忆里,会翻出丽江古城、杨溯西街、湘西凤凰还有周庄、同里……不,碛口是个特例,它是不同的。
坐着四处漏风四处哐当响的中巴抵达碛口时,正是一天里光线最令人惊艳的黄昏时分。太阳还没有从黄河西边的山头落下,最后的夏日夕阳余晖透过云层照耀在古镇卧龙山头的黑龙庙上。伫立在黄河岸边,带着满身的风尘,回望那夕阳中古镇如镀了金似的庙宇、窑洞、店铺,沧桑悠远又古意盎然,令人以为自己是在前世的时光里,以为自己就是一个黄河边的牧羊女,一直就是。那种时间停滞的感觉是这样的强烈,以至于不得不提醒自己需要去寻找住宿。
走进客栈的大门,以为是走进了某个西部电影的场景里。那顺着山势建造的五层窑洞只用了三层。撩开竹制的门帘进去,是一张几乎占据整个房间的大炕,白纸糊着的木窗,想象上面贴满窗花的样子,不禁神往起来。
住下了,慢慢的看,慢慢的走,才知道,原来住宿的店就是古老的一家大货仓——荣兴店,宽敞的院门院落当年都是为了方便驴马骆驼搬运货物进出的。那个在人人嘴里都很精明的胖胖的老板娘早晚见着,脸上都挂着笑容,常见她坐在院门口抱着个簸箕在拣豆子。场院里,还有二层三层窑洞门前的坪院里,粗糙地堆着没有清理的砖瓦,并不像另一间在碛口同样有名的客栈一样装饰着各种形状的灯笼,种着一盆盆石榴、无花果或夹竹桃。她的院子、窑洞都保留着最初的模样,没有人声鼎沸的盛况,也没有刻意安排的精致的美丽,山墙上挂下一丛不知名的绿色植物,也是自生自灭的自然。
我喜欢这样的自然,看着总觉得内心欣喜。
就像这碛口古镇,在清初至民初的二百多年间,是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是晋商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沟通大西北与中原、华北华中地区物资交流集散的重镇。而今天,一切的繁华褪尽,它那样单纯朴实地回归它本来的宁静和本分。
每天,沿着古镇的西市街漫步,走过中市街再到东市街,几百米的石头路,并不平整,曾经的店铺一间连着一间,想得到的买卖,这儿百年前都有过。
清早,太阳还没有出来,送豆腐的驴车就已经停在客栈的门前,切下一块称好了送进去,彼此信任无欺。黄河水在身边无声地流过,人们挑着担,赶着车,对它视而不见,仿佛那河水就是一种永恒,它一直在那儿,一直在,永恒得可以忽略。黄河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用特别提起。河边偶尔几株高高的向日葵,艳丽地怒放着,点缀着这黄土坡的单调与纯粹。
人家门前的台地上,摆着刚从地里摘来的番茄,又红又亮地装在柳条篮里,那样的安然,仿佛并不是等待出售的,而是装点这古镇的一抹亮丽。大声地冲着院子里问:有人吗?买番茄呀。半天,才见忙活的老人匆匆出来,拿着小小一杆秤来,笑眯眯地称了,递过来时会强调:不用洗就能吃的。
古镇上的人们都显得格外安静,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过着家常的日子,卖小沙果的,卖小毛桃的,卖玉米的,都只是不声不响地蹲在街边或客栈的门前,不强求不吆喝,也没有假装的笑脸,都是自己地里长的,不靠着吃饭的。
在古镇里来来回回,进进出出,那些故旧的院子窑洞,都住着人家,到吃饭的时间,家家炊烟袅袅,走进去,梨树底下枣树底下站站,和悠然的人们说说话,虽然他们最最好奇的就是:你来这儿干什么?碛口有什么好?他们也会一再地要我多留几天,因为,逢“十”镇上就有集市,而七月初一,在黑龙庙有一年一度的庙会,要唱一整天的戏呢。还有呀,再过一个月,这满树的青枣就红了。
我只是笑,我如果说真的希望自己能在这儿住得那样久,他们也许不会相信吧?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古镇卑微平常,不值一提。
他们也许永远不能明白,碛口的好,就是它还是百姓家的碛口,有着真实、素朴的生活场景,没有琳琅满目的旅行商品,没有讨价还价的商家伎俩,看到一个没有被商业侵蚀的古镇,对一个热爱四处行走的人来说内心是多么的满足。
夜幕降临,人们三三两两走出家门,坐在河边的麻石上纳凉聊天。入夜,这里没有灯红酒绿,路灯都没有。古镇变得黑而静谧,没有可以欢歌的去处,但是,站在窑洞外靠着院墙,抬头,会看见满天的星斗,那是久居城市的我久违了的奢侈呀。
隔壁那对在古镇逗留了好几天准备出发去大寨的夫妻强调:“一定要去看看李家山。”碛口古镇作为当年的货运码头,那些挣足了银子的商家会把自己的家,安在山后,像西湾,像李家山,那些建筑,体现着真正的西北风格,是碛口古镇的后花园。
之前是有心理准备的,知道李家山早已定格为吴冠中素描中的多幅画作,并被誉为西北的“世外桃源”,但,自己站在早晨的阳光里,青青的枣树下,看着那格局多变依山而建的十几层错落有致的窑洞建筑,还是会惊艳到无语——那是怎样的美呀。任何一个角度,任何一扇篱笆门,都是可以入画的,有着粗砾的历史痕迹,有着时间流过的影像,无法描述亦无可复制。
整个李家山在静悄悄的晨光里像凝固在时间里的巨幅画卷,带我去的司机小李不无遗憾地说,留下的都是七老八十的老人了,但还是李家的后人。年轻人都住到黄河边麒麟滩那边去了。
我沿着那些窑洞的上下路径,像走进了博尔赫斯《有交叉小径的花园》,带着一种神秘一点狂喜,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里面的老奶奶佝偻着背,笑起来满脸的褶子。她推开一间窑洞门让我看,说:“这是我住的屋。”
碛口古镇是幸运的,它祖祖辈辈遗下的老房子老院子老窑洞还都是子子孙孙在住着,只要有人在这里生生不息,再简陋再破旧的古镇都是新鲜的;碛口古镇是幸运的,镇上的人们还说着自己浓重的方音,还没有把一间间房屋变成一个个商铺。在这里,旅行者看到的,是黄河边人们当地当下的生活,而不是旅游用品的买卖市场。
碛口还保有自己本来的真实生活,在那儿行走或坐在窑洞门前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挪动,就是旅行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