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改革的关键是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改革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在掌控学情的基础上及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调控发言、讲述、展示的内容,在学生确实需要的时候,及时送上自己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
【关键词】平等课堂 和谐合作 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69-02
课堂改革的关键是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改革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在掌控学情的基础上及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调控发言、讲述、展示的内容,在学生确实需要的时候,及时送上自己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
聆听了和淑敏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陈丹丹老师执教的《女娲补天》《跨父追日》后,在我脑海里跳跃出的字眼就是“其乐融融。”两位老师的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民主、平等、和谐、有效的对话,进行思维的碰撞,心灵上的沟通,实现了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极大程度上,诠释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引领作用。
一、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自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要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在自主选择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唤醒,创造力的培养才有可能。
和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根据“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提出问题: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做了什么事情?他为此又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呢?然后各小组在这两部分中任选一个做为本组的学习目标,结合课前批注用最喜欢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这样的开放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提供了最大的空间。
二、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走向创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為这是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提问,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才能思考,肯思考,会思考。
三、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说话中释放潜能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就要读懂学生。从心理学角度说,学生觉得自已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再听别人多讲;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再反复啰嗦。
和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从抓重点词句到请求台下同学提问;从看屏幕发挥想象说话到看着书本描述情况,话语权的主角地位凸显,主体展示充分。
陈老师课堂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畅谈“故事的神奇”。 把这些说话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开启了学生心智,保护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显现的或者潜在的学习能力,同时还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愿望。在课堂上,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张扬个性的对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他们在课堂上诠释着悟性,释放着灵性,再现着创造性,使整个课堂在心灵的对话中活力四射。
四、把教师的话语权发挥到价值引领上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教师是不是只是旁边观赏,“不作为”了?此时,教师责无旁贷,必须有所作为,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更是丰富的课程资源自然而合适的流淌者。在和淑敏老师、陈丹丹老师的课堂上,老师切实发挥了指导、帮助、协作的作用。
1.及时总结梳理
学生们在纷纷讲述中,学完《女娲补天》后,知识在学生头脑里还比较零散,对课文中的重点知识还不够清晰流畅时,陈老师及时总结提升,按照“理清脉络——找关键词句——体会神奇”进行了理清。把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及时归纳梳理,让学生在头脑中编码储存起来。
2.读中悟,悟中导
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内容、层次和情感。和老师、陈老师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
在和老师的课堂上,教师十分重视从语气、语调、情感方面,认真扎实地指导学生朗读以下两段话
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从中体会到了普罗米修斯的善良勇敢。)
火神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只好把普罗米修斯押到高加索山上。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从中体会到了普罗米修斯是个坚强的人。)
陈老师要求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奔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读出夸父奔跑速度快。)
通过恰当的读,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实现了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3.通过想象,体悟精神
为了感悟精神,达到主题的升华。陈老师在课件上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夸父。
学生思维的火花被激起,纷纷举手发表想法,说出了“勇敢的夸父”“追求光明的夸父”“不畏艰难的夸父”“执着追求的夸父”……
和老师要求学生在读文时,加入点大胆的想象,出示了对比练习:
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只好 ____;只好____;只好____……
地面上有了火,它给人间带来(光明)(希望)(温暖)(舒适)(快乐)。
通过这一组对比想象,创造了想象空间,让学生更加具体地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提供文字图片资料
把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捉摸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可以增添兴趣,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和老师为了让学生深切感悟普罗米休斯忍受的痛苦以及精神所在,提供了“普罗米休斯被锁的高加索山,可怕的悬崖,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的画面;提供了普罗米修斯被锁30000年数字;提供了诗人雪莱写的诗《普罗米修斯赞歌》。学生从提供的文字和图片中,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品质,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
【关键词】平等课堂 和谐合作 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69-02
课堂改革的关键是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改革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在掌控学情的基础上及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调控发言、讲述、展示的内容,在学生确实需要的时候,及时送上自己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
聆听了和淑敏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陈丹丹老师执教的《女娲补天》《跨父追日》后,在我脑海里跳跃出的字眼就是“其乐融融。”两位老师的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民主、平等、和谐、有效的对话,进行思维的碰撞,心灵上的沟通,实现了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极大程度上,诠释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引领作用。
一、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自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要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在自主选择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唤醒,创造力的培养才有可能。
和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根据“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提出问题: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做了什么事情?他为此又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呢?然后各小组在这两部分中任选一个做为本组的学习目标,结合课前批注用最喜欢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这样的开放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提供了最大的空间。
二、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走向创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為这是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提问,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才能思考,肯思考,会思考。
三、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说话中释放潜能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就要读懂学生。从心理学角度说,学生觉得自已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再听别人多讲;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再反复啰嗦。
和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从抓重点词句到请求台下同学提问;从看屏幕发挥想象说话到看着书本描述情况,话语权的主角地位凸显,主体展示充分。
陈老师课堂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畅谈“故事的神奇”。 把这些说话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开启了学生心智,保护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显现的或者潜在的学习能力,同时还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愿望。在课堂上,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张扬个性的对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他们在课堂上诠释着悟性,释放着灵性,再现着创造性,使整个课堂在心灵的对话中活力四射。
四、把教师的话语权发挥到价值引领上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教师是不是只是旁边观赏,“不作为”了?此时,教师责无旁贷,必须有所作为,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更是丰富的课程资源自然而合适的流淌者。在和淑敏老师、陈丹丹老师的课堂上,老师切实发挥了指导、帮助、协作的作用。
1.及时总结梳理
学生们在纷纷讲述中,学完《女娲补天》后,知识在学生头脑里还比较零散,对课文中的重点知识还不够清晰流畅时,陈老师及时总结提升,按照“理清脉络——找关键词句——体会神奇”进行了理清。把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及时归纳梳理,让学生在头脑中编码储存起来。
2.读中悟,悟中导
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内容、层次和情感。和老师、陈老师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
在和老师的课堂上,教师十分重视从语气、语调、情感方面,认真扎实地指导学生朗读以下两段话
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从中体会到了普罗米修斯的善良勇敢。)
火神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只好把普罗米修斯押到高加索山上。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从中体会到了普罗米修斯是个坚强的人。)
陈老师要求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奔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读出夸父奔跑速度快。)
通过恰当的读,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实现了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3.通过想象,体悟精神
为了感悟精神,达到主题的升华。陈老师在课件上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夸父。
学生思维的火花被激起,纷纷举手发表想法,说出了“勇敢的夸父”“追求光明的夸父”“不畏艰难的夸父”“执着追求的夸父”……
和老师要求学生在读文时,加入点大胆的想象,出示了对比练习:
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只好 ____;只好____;只好____……
地面上有了火,它给人间带来(光明)(希望)(温暖)(舒适)(快乐)。
通过这一组对比想象,创造了想象空间,让学生更加具体地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提供文字图片资料
把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捉摸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可以增添兴趣,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和老师为了让学生深切感悟普罗米休斯忍受的痛苦以及精神所在,提供了“普罗米休斯被锁的高加索山,可怕的悬崖,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的画面;提供了普罗米修斯被锁30000年数字;提供了诗人雪莱写的诗《普罗米修斯赞歌》。学生从提供的文字和图片中,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品质,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