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动脉栓塞18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zk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脐动脉栓塞的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18例脐动脉栓塞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妊娠并发症、产前超声提示脐动脉情况等)、妊娠结局(分娩方式、胎儿或新生儿结局等)及胎盘病理检查资料。对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1)本单位脐动脉栓塞的产前检出率为0.062%(18/29 130)。18例孕妇年龄(30.1±6.1)岁,其中4例高龄产妇(年龄≥35岁),1例<18岁;17例为单胎妊娠,1例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之一。超声首次提示单脐动脉或可疑脐动脉栓塞的孕周为(35.1±2.6)周,其中16例孕晚期超声提示单脐动脉,2例可疑脐动脉栓塞。18例患者的妊娠并发症主要包括妊娠期糖尿病(8例)、胎儿生长受限(4例)和脐带插入点异常(3例)。(2)18例中的16例活产孕妇均为剖宫产分娩,产妇结局均良好;2例胎儿宫内死亡。16例活产新生儿中,早产9例,足月产7例;平均出生体重(2 434±816) g;4例为小于胎龄儿;3例发生新生儿窒息。11例新生儿收住重症监护病房,其中5例存在脑损伤。(3)18例中,17例胎盘病理检查提示2条脐动脉中的1条血栓形成,1例合并脐静脉血栓。11例脐带过度扭转,3例脐带插入点异常。1例拒绝胎盘病理检查。

结论

妊娠晚期超声首次提示单脐动脉时,应警惕脐血管栓塞。分娩时机应综合考虑早产及突发不良事件的风险。分娩方式建议考虑剖宫产。

其他文献
人类肠道中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与宿主共存以维持体内平衡。通过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失衡,某些细菌的成分、代谢产物以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在多病共存的老年人群中,肠道微生物是影响衰老相关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老年人治疗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现从老年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常见老年人疾病菌群特征、致病机制方面进行综述。
细胞外囊泡是脂质双分子层包绕形成的球状膜性囊泡,由多种细胞分泌并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包括外泌体、微粒和凋亡小体,是一种新的细胞间通讯方式,且作为生物标记物可指征多种疾病。然而,细胞外囊泡是如何随着年龄变化的,以及导致这些变化的潜在机制还不清楚。本文总结了细胞外囊泡的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细胞外囊泡与衰老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衰老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了其在衰老相关治疗方面的应用,为干预衰老过程及
骨组织工程再生技术有望对因肿瘤、外伤等造成的颌面部骨缺损进行修复。表面图案化在骨组织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微接触印刷技术是一种通过弹性压模与基材接触,从而将压模上的材料转移至基材上形成图案的新兴技术,可用以转移聚合物、生物大分子等多种墨水,其最大特点在于能实现高通量、高精度的表面图案化,现已得到广泛应用。本综述归纳总结微接触印刷技术的应用及优化,并对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目的探讨成年家兔跟腱断裂采用束束缝合与Krackow缝合的疗效。方法选取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8只,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4只,统一在右后肢跟骨结节上方1.5 cm处切断并刀削为马尾状,缝合腱周膜和皮肤后饲养1周。1周后,实验组采用V-Y延长术加Krackow缝合,对照组采用V-Y延长术加束束缝合,术后均采用松弛位石膏固定。术后2周、4周取各组家兔7只,处死后取跟腱组织,其中5只做生物力学强度测试,2只做组织学观察。结果2周时,两组断裂时的最大载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伸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目的分析2008-2017年广州市注射吸毒人群HIV-1分子网络的分布特征,为该人群艾滋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8-2017年广州市新确证的注射吸毒HIV-1感染者血清样本,进行pol区基因扩增及测序后,利用Cluster Picker 1.2.3软件识别系统进化树中的分子簇,使用HyPhy 2.2.4中TN93模型计算成簇序列间的基因距离,通过可视化软件Cytoscape 3.8.2构
1病史资料患者,男性,39岁,主因“扭伤致右足反复疼痛3年余”入院。患者3年前摔倒致右足扭伤,随即出现右足疼痛、轻度肿胀,伤后尚可勉强行走。患者自行冰敷、制动后,疼痛、肿胀较前好转,但仍存在活动后右足疼痛不适。患者未予继续诊疗。3年来右足疼痛、伴肿胀反复发作,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时症状缓解,且行走疼痛症状随时间推移加重。患者既往体健,无慢性病史,不嗜烟酒。
研究构建一套满足WHO要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的抽样、调查、质量控制、复杂抽样数据分析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为慢性病防治政策制定和防控效果评估提供依据,为慢性病科学研究提供技术平台支撑是本研究的目的。通过研究复杂抽样技术、监测系统调整及代表性的论证方法,建立了国家和省级代表性的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和复杂加权的数据分析方法。根据国内外相关规划、行动和政策,研究构建了符合我国国
本综述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使用树状扫描统计量(TreeScan)方法开展的药物流行病学原始研究,总结TreeScan方法的发展与应用现状,阐述其方法学原理,为我国开展同类研究提供参考。通过系统检索英文文献数据库(Medline、Embase与Web of Science),最终纳入15项研究,其中9项为药物安全性监测研究,6项为疫苗安全性监测研究。研究中采用的TreeScan方法有3类:泊松概率模型、
目的利用深圳地区女性体检人群数据,了解人群HPV感染及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异常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利用2018年深圳地区女性体检人群HPV感染及TCT数据,描述和分析HPV感染及TCT检测结果。结果共有75 754名≥18岁女性纳入HPV感染率分析、103 508名≥18岁女性纳入TCT分析、69 964名≥18岁女性纳入2项检查的联合分析。HPV标化感染率为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