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略得当 情节完整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iori1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作亮相
  这样做确有道理
   公正,是做人必不可少的品德之一。在六年级,我的公正却遭到同学的厌恶……
   六年级我阴差阳错地当上了课堂委员,也就背负起了记名字的“重任”。
   科学课,和平常一样,又是一节令我头疼的课。刚踏进科学教室,打闹嬉笑的同学就数不胜数。我无奈地拿出笔和小本本,扫视一遍教室后,咬牙记起名字。一个,两个……忽然间我停住了。
   “是我朋友的名字,我记还是不记呢?”我写上她的名字,皱着眉又偷偷画掉,思考片刻后又重新写上。一种沉重感压迫着我。
   “今天名字很多啊,”江老师不满意地说,“有xx、xx……还有班长!”教室的气氛顿时格外安静,我感受到几双憎恶的眼神看着我。
   下了课,我夹着书准备去老师办公室。“哟,这是又记了多少名字啊?走这么快!”班长嘴角一撇,阴阳怪气地说道。全班同学都齐刷刷看向我,对我指指点点。在这短暂的一分钟里,不知道有多少人对我不满,暗地里骂我……“呵,你们不满是吧,认为我错了对吧?好啊,去和江老师说,就说我乱记名字,去啊!”我心中一阵委屈,将书往地上一摔,哭着跑出去了。(班长公然发难,但前文让“我”无比纠结的朋友为何消失了?)
   “我真的错了吗?”我走在操场上,一遍又一遍问自己。那些不满声像针一样扎进我的心脏,眼前不禁再次模糊起来。我咬咬牙,用手抹去眼泪,倚在迎春花墙上,希望借这一丝丝的美好来拂去我内心的痛点,希望借一阵清风找到答案……(答案如何找寻?这段心理描写本应是行文的重点,很可惜叙述并不充分。)
   现在我明白了,我是对的,我的公正是对的。一个国家如不公正,何来安宁?一个世界如不公正,何来美好?(大谈国家和世界的公正,流于空话。)
  失误分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的习作,题目为“这样做确有道理”。这个标题看似寻常,其实暗藏玄机。“这样做”表明这篇作文应该记叙一件事情,“有道理”表明所记叙的事情应该揭示出某种道理,而“确”则表明小作者对这一道理的认识经历了从怀疑到坚信的过程。正是小作者这种认识的深化,才使得行文叙事有曲折之致。
   在本文中,小作者担任课堂委员,秉承公正之心,记下课堂上讲话的同学的名字,没想到却因此遭到了同学们的排斥和谩骂,小作者也在被孤立的痛苦中对公正这一道理产生了怀疑。最终小作者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重拾了“公正”的坚定信念。这一事例的选择,是足以支撑题意的。不过在具体的叙述中,行文还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
   1.详略不当导致结构失衡。记叙文的写作,详略尤须得当。本文所叙事情,重点应该放在小作者对公正这一道理的认识所经历的从怀疑到坚信的过程,也即作文倒数第二段的心理描写。可小作者在记叙事情的起因、经过时花了大量笔墨,而涉及这部分心理描写时却一笔带过。心理描写的不足使得作文结尾道理的“明白”显得突兀。
   2.结尾的大话导致说理空泛。小作者主要写一个班级关于“公正”的故事,但是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将“公正”肆意拔高,大谈国家甚至是世界的公正。作为一篇记叙文,如此空泛疏阔的说理没有任何意义。就事论理,落到实处最好。
   3.人物的设定导致情节松散。作文中能够识别身份的人物一共有4个,即“我”、江老师、“我”朋友、班长。小作者最初对记名字的纠结,即对公正信念的动摇源于自己的朋友。为此,小作者记名字时写完又删,删完又写。但是这一重要的铺垫在后面竟然没有下文。后来小作者交上名单后,所遇到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以班长为首的同学们。班长这一人物的出现便显得有些突兀。前面所做的铺垫和后面的矛盾爆发不连贯。如果将班长和朋友这两个人物合二为一,那么整篇作文的情节发展就浑然一体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班长和朋友的确是两个人,那么这样修改作文不就是说谎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作文所言的真实是生活体验的真实,而并非简单的生活经历的真实。作文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我们可以对生活素材进行合理的提炼加工,从而达到使作文具有更真切感染力的目的。)
  升格展示
  这样做确有道理
  ◎郑劼妤
   公正,是做人必不可少的品德之一。在六年级,我的公正却遭到同学的厌恶……
   六年级时,我当上了课堂委员,也就背负起了记名字的“重任”。
   科学课,和平常一样,又是一节令我头疼的课。刚踏进科学教室,同学就开始打闹嬉笑,几次制止都无效。我无奈地拿出笔和小本本,扫视一遍教室后,咬牙记下名字。一个,两个……忽然间我停住了,“班长,我和她关系挺好的,如果我把她的名字记下了,她会不会生气呢?我记还是不记呢?”我写下她的名字,皱着眉又偷偷画掉,思考片刻后又重新记上。一种沉重感压迫着我。
   “今天名字很多啊,”江老师不满意地说,“有××、××……还有班长!”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格外安静,我感受到几双憎恶的眼神正看着我。
   下了课,我夹着书准备去老师办公室。“哟,这是又记了多少名字啊?走这么快!”班长嘴角一撇,阴阳怪气地说道。全班同学这时都齐刷刷看向我,对我指指点点。短暂的一分钟内,不知道有多少人对我不满,暗地里骂我……“呵,你们不满是吧,你们上课不守纪律,不尊重老师,认为我错了对吧?好啊,去和江老师说,就说我乱记名字,去啊!”我心中一阵委屈,哭着跑出去了。
   “我真的错了吗?”我走在操场上,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
   “课堂委员的责任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管好课堂纪律吗?难道不是为了记下那些上课讲话的同学,对他们给予警告吗?”我抿着嘴,使劲咬了一下嘴角,希望疼痛能帮我清醒。“这个班干部的责任,难道是对错误的行为不管不顾吗?是眼睁睜看着课堂乱哄哄吗?是冷漠地听着任课老师的吼叫吗?”不满声像针一样扎进我的心脏,眼前不禁再次模糊起来。我咬咬牙,用手抹去眼泪。
   “不,绝对不是,我这样做是为了班级的听课秩序,帮助老师管好课堂纪律,也提醒同学们要认真听讲。这是我必须做的!而且不能包庇任何一个人,不管他和我是什么关系,包庇永远都是错误的选择。”倚在迎春花墙上,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了,我是对的……
   治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治班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同学之间相互包庇,那老师所知道的真相还算是“真相”吗?
  (湖北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光谷分校)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作文,具有以下亮点:
   1.详略处理更加得当。增加了“我”的心理描写,从而详细地叙述了“我”对“公正”从怀疑到坚信的认识过程。
   2.情节更加完整。将好朋友和班长合二为一,使得情节的发展更加流畅自然,浑然一体。
   3.说理更接地气。最后一段的说理,由空谈国家到立足于事件本身,于小事中生发议论。这样更能让人信服。
其他文献
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古人认为: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养生”理念的是道家。《庄子·内篇》中所称摄生、道生、保生,讲的就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百法,首重养心。  古代很重视人的“心性”,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强调“心性”的文化。古代先贤普遍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心性”决定的,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强调:“心者,身之主宰。”《黄帝内经》认为,“心者
期刊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告诫/机械 蠕动/孺子可教  前仆后继/风尘仆仆   B.驰骋/聘任 寒噤/弱不禁风  拾级而上/拾金不昧   C.旷野/粗犷 缭绕/星火燎原  数典忘祖/数见不鲜   D.浮躁/洗澡 晕船/晕头转向  漫不经心/轻歌曼舞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期刊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议论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重点。其中,论点是作者个人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全面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论点往往是一个完整的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如何才能找准论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研究标题。议论文的标题大致分三类:一类是论点型,即题目本身就表明了中心论点;一类是论题型,即标题只表明论述的对象、范围或
期刊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读来慷慨激昂,充满愤怒和坚定的力量。那么,这种力量是怎样具体表达出来的呢?   1.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这成什么话?   这段话有力地斥责了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先生的事实。它的表达力度体现在哪里呢?第一,从句式上看,反问句、肯定句、否定句套用。闻一多面对在场的国民党特务,直接质问、反问,指出他们暗杀李公朴的行为“不像话”
期刊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卑鄙( ) 卑劣( )   鲜血( ) 污蔑( )   蛮横( ) 赋予( )   屠杀( ) 挑拨离间( )   2.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派代表詩人,代表诗集有《 》《 》等。   3.“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
期刊
燕子回归,万物在春风中次第醒来,野花争先恐后地烂漫了整个小山坡。这时候,一位老奶奶,头发不再黑亮,脊背不再挺直,脚下更不是健步如飞,她挎着一个竹篮子,一步三回头,嘴里还哼着变调的儿歌。她的身后,一个小女孩,也提着一只小篮子,蹦蹦跳跳,嘴里不停地叫着:“奶奶,奶奶……”   这位老奶奶就是我的奶奶,小女孩自然是我。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奶奶家度过的。每年春天,奶奶都会带着我去小山坡上“打”槐花。   来到
期刊
近来,考场的发挥失常导致我的人生转向另一边,昔日同窗已進入心仪的高中,而我却落入后尘,这样的结果让我措手不及。失落难言的愁绪,如风雨过后的一层厚厚的灰尘,无法穿透。在寝室看镜子里的自己,确实是灰头土脸。   正是初冬光景,江南的冬雨一场接着一场,天气阴晦,冷寂。在冬日的沉闷里,吹着冷风,看着树叶从树上落下。凄凄惨惨戚戚,满眼的雾霭,已经不知道是心灵的蒙尘,还是城市的水汽了。   “有什么可以后悔呢
期刊
名家引路  一   空中一丝风也没有。正午的酷热使得鸟儿都噤了声。大自然进入了昏睡之中;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啄木鸟的叩击声打破了这寂静。而这声音似乎使得笼罩一切的寂静和孤独变得更深沉。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阅读心得   作者从鸟鸣角度切入写景,突出酷热、沉闷、寂静、孤独、毫无生气活力的景物特征。這就自然引发下文抒写汤姆饱受压抑后的苦恼忧伤、寻找放飞童心的新天地而又不得的郁闷之情。
期刊
春天的一个清晨,我在校园的石子路上漫不经心地走着,绕过两棵正在吐芽的大树时,一道敏捷的黑影从我眼前掠过,在教学楼拐角处拐了个弯,消失不见了。   我急忙追了上去,一只鸟停在车棚顶,全身乌黑,后面拖着长长的燕尾服——燕子!我不会认错的。这只可爱的小精灵立在那里,低着头,用那黑宝石般灵动的眼睛看着我。   我不禁陷入了回忆。   小时候,每到春天,就会有大批燕子飞到我的老家来,安家落户,生儿育女。  
期刊
这是一个平常的夜晚,没有风,没有雨,我像往常一样来到画室。   推开门,已经有几个同学在聚精会神地画画了。我踮起脚尖,轻轻走进去,老师像感应到似的抬头看了看我,嘴角勾起一丝微笑:“你来啦!快坐吧,上次画完了没有?”我点点头,她便转身去帮我找临摹样本。   几秒钟后,一张难度系数约为“五星”的样本出现在我面前,我惊讶地看着老师,她点点头,说:“要给你提高些难度了,用心去画这个不锈钢其实并不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