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20090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的写作就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充分展现。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语句表达不知所言,甚至有的词不达意。学生写作时,为何会遇到这么多的问题呢?经过深入的探究,这与学生的阅读水平、生活素材的积累、语言表达的基本功等有着很大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阅读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要渠道。如何搞好学生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注重积累,丰富语言
  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而我要说,腹有“诗书”自成文,这里所谓的“诗书”就是丰富的积累。假如说写好作文有窍门的话,那就是要学会积累。
  1.美词积累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文教学千万不可忽视对字词的积累。我们所读的每一篇佳作,无不是由精美的词汇构成。忽视了基础的字词积累,看不起简单的字词,就如同无基之楼,最终是要成空的。
  在初学习作阶段,写作文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经过老师细心的指导,他们会按习作提纲的要求来写,但学生往往感到没有什么内容可写,即使有内容了也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因此,写出来的作文干巴巴的,不生动、不形象,更吸引不了读者的眼球。如此可知,学生积累的词汇相当少。如,有一个学生在写一篇关于“我的妈妈”的作文中,他想通过生病时妈妈照顾他的情景来表现妈妈对他的关心,他就写道:妈妈看我生病很难受,就问我“还难受吗?”我说“不难受了”。这样写语言很平淡。如果这个学生的词汇量再多一些,在问的前面加上“赶忙焦急地问”,是不是更能把妈妈对我的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呢?
  词汇的积累,在于平时学习课文或阅读课外书籍时,把比较生动形象的词语摘抄下来,并去理解词语的意思,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懂得应用。如果文章中具有丰富多彩的词汇就更吸引人了。而词语所呈现的形式又是多样的,有一字词、两字词,有ABB式、AABB式、ABCC式、ABCD式,放在不同的语境中这些词所表达的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在积累时最好让学生分类整理。
  2.美句积累
  目前,很多学生一写作文,就仿照作文选来写,一点创意也没有。而有的学生更是完全照抄照搬,还有些学生的作文虽然是自己写的,但枯燥乏味。因为他们只会使用平铺直叙的方法,或是语句很平淡,或是记流水账,这样的作文怎么会吸引读者呢?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积累句子。积累句子就在于平时学习课文时,文中出现的一些优美句子让学生去赏析,使他们领悟这些句子属于什么句式,这种句子在文章中又起到了什么效果。同时也把这些优美句子摘抄下来,自己再来仿写类似的句子。如,四年级的“泉城”的这一课中,描写泉的句子:“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这种句子既用了排比句,又用了比喻句,层层深入,写出了泉水喷涌的种种形态和声音。用这种句式写出来一读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使人不由得想去看一看了。
  不仅课文中能积累美句,课外阅读中也能积累许多优美的句子。句子的句式种类多,例如:夸张句、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疑问句等。光积累不行,还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也不能盲目使用,不然,不仅会适得其反,还会闹笑话。同时也要学会仿写这些句子,也就是学以致用。如果学生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句式的话,那么写起作文来就游刃有余了,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滋有味了。
  3.美文积累
  阅读和写作历来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才能积累丰富多彩的词汇。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问题,也只能在阅读中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长期积累逐渐形成,就凭提高写作这点来看,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看书,多读美文。
  (1)我们可以从现有的教材入手,将单元教学中涉及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如,我在讲“小草和大树”这一课时,通过初读课文学生知道了《简·爱》这本书,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呢?通过我的讲解,学生知道了这本书的情节很曲折,内容很生动,这就激发了很多学生想去读的欲望。没过几天,有几个学生下课就围着我给我讲里面的情节,我很惊讶,不用我说学生自然就知道了夏洛蒂为什么会由“小草”变成“大树”。这样,既能将课内的阅读延伸到课外,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又能加深学生对单元教学中有关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都应视为作文的典范,无论诗歌、寓言、漫画,还是谜语,里面蕴含的创新精神都能触发学生的灵性,学生阅读完,会受益匪浅,或在选材上得到启迪,或在构思上有所感悟,或在语言上受到熏陶。
  (3)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一些报纸刊物,浏览报纸、刊物中有欣赏价值的好文章,这也不失为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因为这些读物的内容丰富,语言鲜活,表现手法多变,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
  就像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需准备好一桶水、十桶水的道理一样,学生要写好一篇文章,也必须准备十篇、百篇文章在胸。有着良好阅读基础的同学,写作文时才会想象丰富,思路畅通,文思泉涌。
  写好作文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就算再聪明的学生,也需要在生活和学习中点点滴滴的积累,学会积累才能写好文章。
  为了使同学们读书更有成效,可以让学生边读书边摘抄。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结合自己的积累,分类整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里面加一些插图,来丰富摘抄本的内容。为了鼓励学生,可以一个月一评比,并给学生适当地奖励,哪怕是一本作业本。被奖励的同学自豪,没得到奖励的同学就会努力去争取。
  光积累,不背是不行的,我们可以利用早自习最后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背。这样,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学生头脑中的词汇就会日益丰富了,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逐渐增强。   二、走近阅读,培养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是啊,学生对语言文字没有感受,就是看再多的书都是无用的。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这就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有些学生,读书就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无记忆,这就需要我们督促孩子在读书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到笔不离手,手不离书,眼到、口到、心到。读到有感受的地方时,在旁边作作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只要有感受就要及时地记下来,还可以与同桌合作讨论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如,我们刚刚学完的课文“船长”,哈尔威船长为什么在下第一次命令时是“吼”出来的,学生如果理解了这个字,也就知道了前面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去描写当时混乱的场面了。推而广之,通过探究学生也就知道了船长哈尔威当时沉着镇定对当时的混乱场面是多么重要了。如果学生都能这样去细细品味,那么长此以往,既能培养起读书动笔的习惯,又能提高自学能力,慢慢地,他们自然就有了语感。
  三、借鉴写法,学会运用
  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往往也是在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很多文章之所以让读者读完念念不忘,那是因为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独具匠心。如何借鉴阅读中的写作手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1.用细节彰显文章魅力
  为了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思想品质,往往采用细节描写。如,“最后的姿势”这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通过这一细节描写,谭老师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形象就立刻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学生在写人物类的作文时可以借鉴,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节都具有价值,也不是只要写得细就可以。好的细节描写必须是有用的、真实的和典型的。它必须为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深化文章的主题服务,它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应最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2.巧妙地运用古典诗词
  巧妙借用古诗词名句,文章就会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可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使文章有文采,有文化底蕴。运用古典诗词要巧妙,或用在开头,使作文富有诗意,或用在中间,丰富作文内涵,或放在结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3.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怎样进行气氛烘托呢?一是要注意环境描写,因为通过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描写,可以衬托人物活动的心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要注意“场外”描写。为了突出场景气氛的紧张激烈,或者欢快愉悦,都要适当地描写场外的气氛,这就叫场外烘托场内,使人感到场内的情景。三是在场景描写中,抓住几个特写镜头,或描摹人物表情,或刻画人物心理,或描写特定的环境,借以表现事件的气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在描写场景时,首先要定个场景的基调,或欢快,或凄凉,或热烈,或冷清,或寂静。如果学生的作文要表现快乐的主题,作文里的所描写的景物就是赏心悦目的;如果学生的作文里要表现悲伤的主题,他所描写的景物也是滴泪的。
  4.前后照应注意的事项
  (1)内容与题目相照应。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内容要符合题目的要求,题目才能起到眼睛的作用,让别人了解你写的是什么事情。
  (2)开头与结尾相照应,也就是首尾呼应。一件事,在开头交代发生的原因,结尾就要交代最后是什么样的结局,这样才显得有头有尾,开头提出这件事有什么问题,结尾就要解密答题。
  (3)情节之间要照应。如,前边写了同学们要去参加某项活动,接下来就要写同学们怎样参加这项活动的,最后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这样,事情才算交代清楚了。
  5.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是指在作品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事物,表现与之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它往往借助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来完成。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意在写樟树,实际是借物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
  四、巧设练笔,提高技能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学生写作欲望最浓、兴趣最高、思维状态最佳的情况下,结合阅读内容,借题发挥,为学生提供一些练笔的场所,开展生动活泼的写作训练。这时是强化学生写作技能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最佳途径。在阅读练笔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1.写续补类训练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抓住教材的有利因素,在课文中一个地方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为课文“添枝加叶”进行补写。要求学生不要游离原文的中心,按原文的情节向前延伸,发挥合情合理的想象但又不拘泥于原文进行补写。我在教“爱之链”一文时,让学生结合结尾想象,以“乔依醒来……”为开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很多同学都成了编故事的能手,一气呵成,编出了许多有新意又生动的“续文”来。这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技能。
  2.写感想短评类训练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捕捉教学内容的精彩片段,抓住学生兴趣正浓的有利时机,借题发挥,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写感想和短评训练。这种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技能,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3.设题编写训练
  教学时,教师抓住课文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假设一个话题,让学生顺着这个话题去编写新故事。这种饶有趣味的话题,学生看后很感兴趣,总有写作的冲动,写作欲望很浓,思维处在最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编写故事,就会一气呵成,创造出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如,三年级有篇课文叫“日月潭的传说”,我在讲这一课时就根据文中人物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让学生去编写新故事。把内容编得更丰富、更生动,这样更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   4.仿写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模仿,借鉴范文的“闪亮点”进行创造性地仿写训练,不失为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举措。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都是学生模仿的好素材。每篇课文都有一些用词准确、句式优美、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对照这些典型的句子或段落进行仿写,学会灵巧地用句组段,准确表情达意,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很有效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范文中用词准确传神的句子进行创造性的仿写。
  五、开展活动,即兴作文
  活动是学生作文的源泉,离开了活动,学生的作文就是无“源”之“泉”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亲自体验,真切地去感受,再写作文,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讲了。
  前段时间,《彭城晚报》到我们学校开展的活动,就让孩子们受益匪浅。之后,我让学生写了一篇日记,其中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开头:“哈哈哈,哈哈哈……”这是怎么回事?谁笑得那么开心,让我们去看看,原来是启星外国语小学六年级的同学们正在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小记者活动。看完我深有感触,只有参与其中了,才能把当时的场面描绘得如此生动,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啊!
  一次,我给学生放了一部电影,名字叫《荣耀之路》,看完就给学生布置了一篇日记,让他们写一篇观后感。其中有个同学在结尾处是这样写的:看完这部电影,我知道了命运全在搏击,奋斗就有希望!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放弃!如果没有切身的感受,她怎么能写出如此深奥的人生哲理呢?
  六、留心观察,乐于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只要留心观察,一事一物,或能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或能受到深刻的教育,或能明白深奥的人生哲理。再写起作文来也就信手拈来了。
  在讲“秋天的落叶”这篇作文时,我想如果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平时的那点记忆来写这篇作文,效果肯定不好,怎么办?带学生到操场,现场观察。学生一听到要去观察落叶,兴奋之情真是溢于言表啊。到了操场,按照提前分好的小组,他们就开始兴致勃勃地观察、讨论、记录。作文写出来了,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阅读教学是一块丰富的宝藏。在阅读教学中,只要语文教师合理开发这块丰富的宝藏,有效利用这块宝藏的价值,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提升。这对夯实学生的写作功底,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孕育学生的写作情趣,是大有好处的。加之,常搞些有趣的活动,常做些有益的写作指导,常让学生练笔,常展评学生的优文佳作,学生常写常新,一旦尝到写作甜头,其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一定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启星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小班幼儿儿童画分析:儿童画是孩子们在自己的童心世界里创造性地反映对事物的认识与感受的一种手段。小班幼儿的年龄一般在5岁左右,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在自己的直观感受支配下进行作画,在儿童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天真的、跳跃的、富有节奏感的色彩。但是,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思维习惯,他们往往还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画笔表现出来,经过对本班幼儿的绘画水平分析,大部分幼儿的绘画水平较弱,构图和
为了准确估算产品的间接制造成本,提出基于作业成本(Activity-based Costing,ABC)理论,利用神经网络算法进行间接制造成本估算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产品在设计阶
针对加长的多节机床床身导轨面需对接磨削和二次装夹的工艺问题,设计了MK5225x18m数控龙门导轨磨床。介绍了该机床的结构特点和设计思路,对涉及的多项关键技术如横梁水平调整
<正> “度辽将军”始设于西汉昭帝时期,东汉复置,并将其作为建制固定下来。它在两汉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历史中,曾经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无论在中国古代史、古代北方和